从基本语篇到元语篇--以汉语“Xran”词为例_元语言论文

从基本话语到元话语——以汉语让转义“X然”类词语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语论文,汉语论文,为例论文,词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然”系词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较大的词族,其类别、功能和发展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然”的语法化、“X然”的语法功能和词类归属等问题上,也有对“然”系词进行的个案分析。让转义“X然”包括“诚然”“当然”“固然”“虽然”“自然”“纵然”等6个成员。这组词共时层面语法属性不尽相同,但却形成共同的语篇表达模式:主要用于前一小句或句子,表示对某种说法或事实的认可,随后加以反驳、纠正或补充,以表达言说者的真正看法。从历时角度看,让转义“X然”的语法功能呈现共同趋势——从基本话语发展为元话语,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就是由句内向句外逐步前移。

      1.让转义“X然”的语篇分布

      让转义“X然”都可以作为连接成分构成让转语篇,部分“X然”还可以作为应答语。作为连接成分,“X然”的分布比较灵活,包括句首(含段首)、句中两种情况;从“X然”小句的分布来看,有转折小句前和转折小句后之别;作为应答语的“X然”在对话或拟对话①语篇中独立成句。

      1.1 作为连接词的“X然”

      作为连接词的“X然”可以出现在句首(含段首)或主语之后,后一小句或句子中常出现“但是”“然而”等转折连词或“却”“也”“更”“还是”等副词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事实上、问题是”②等具有一定转折语义表达功能的短语。

      1.1.1 句首(含段首)分布

      句首分布是“X然”类词语的共性特征。例如:

      

      有时“X然”也出现在段落起始处,对前文所述内容作认同表达,同时预示下文将出现与此相反的另一种表述。例如:

      (7)就我而言,安昌河的《我将不朽》是“残酷阅读”。拿起,又放下,几番折腾,才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读不下去,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生理不适应”,过度血腥、尖锐乃至冰冷的叙述,几令我心生呕吐之感。

      

      (8)多年以后,我有幸去参加了一次在布拉格举行的四年一度的舞美设计展,这是世界最高规格的舞美展。我看后的感觉,或许只用两个字就可概括:震惊!与之相比,中国的舞美设计水平之差,也让我为之震惊。

      

      比较上面两段例文,例(7)是“X然”语段在前,后一语段由“但是”引领,先扬后抑;例(8)“X然”小句出现在后,起追加补充作用,是先抑后扬。

      段首和句首分布的“X然”的辖域不同:前者的辖域远远大于后者。段首“X然”与后面表述之间一般都有停顿,句首“X然”则包括其后有停顿和无停顿两种。

      1.1.2 句中分布

      主谓之间是“X然”类词语常见的分布。例如:

      

      上面例句中的“X然”用于主谓之间,表达前后分句之间的容让转折关系。尽管不同“X然”的词汇意义和语气有细微差别,但因共同的语篇建构模式,各“X然”可替换使用。

      1.1.3 “X然”相对于主语的位置

      以主语为参照点,“X然”的分布可归结为主语前和主语后两类,前者又包括“X然”后有停顿和无停顿两种,具体情况③如下表所示:

      

      上面的统计表明,“诚然”和“当然”以出现在句首且后有停顿为常;“固然”和“自然”则主要出现在主谓之间,即使出现在句首也以后面无停顿为主要形式;“虽然”和“纵然”在句首和句中分布比例接近,但“虽然”句首分布时以后无停顿为主,“纵然”出现在句首且后无停顿。由此,“X然”的线性分布形成一个从前到后的倾向性序列:诚然>当然>>虽然>纵然>>自然>固然。

      1.1.4 “X然”小句的分布

      让转义“X然”所在小句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上面的统计表明,“当然”小句出现在后占绝对优势,其他让转义“X然”则主要出现在前一小句。尽管除“当然”外,让转义“X然”小句以出现在前为无标记形式,但现实语言表达中也有不少“X然”小句在后,起补充追加作用。例如:

      

      根据语言表达线性增量原则,说话的自然顺序要从旧信息说到新信息,因此随着句子推进,线性顺序靠后的成分为靠前的成分提供更多的新信息。(方梅,2005)

      比较以上两组例句,原文a式“X然”用于后一小句,作为追加形式是语义表达的重点;变换为b式后,后面的转折小句得以凸显,成为表达的重点。与此相关,“X然”小句在后是言说者为了弥补双方话语冲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策略,起到缓和话语节奏和减弱言语冲突的作用,从而使听读者心理上更易于接受。

      1.2 作为应答语的“X然”

      作为应答语,“诚然”“自然”和“当然”用于对话或拟对话中,表示对所引述话语或前一话轮表述内容的认同,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看法。用作应答语时,“当然”和“诚然”可独立运用,“当然”和“自然”还常常采用“那当然/自然(啦/了)”、“那是当然/自然(的/了)”等复杂形式。例如:

      (17)Q1:那么你打算去问他吗?

      

      Q2:那么你是让我做见证人吗?

      

      上面例(17)是对话形式,由两个问答话轮对构成,“当然”和“自然”用于应答话轮,表示认同对方话语。例(18)是拟对话形式,先用“诚然”对“作家不一定是学者”这种说法表示认同,随后提出“我”的不同意见——“大作家都是非常非常有学问的人”。

      作为应答语的“X然”有时重复出现,叠用的“X然”语势更强。例如:

      

      “X然”作为应答语叠用时,其后以不出现转折小句为常见形式。

      2.让转义“X然”的语篇表达模式和元话语功能

      2.1 “X然”的词义对立与中和

      “X然”用于容让小句,表示对某种情况和说法的肯定和认同,根据让步小句所表情态的虚实又可以分成实让转折和虚让转折两类:前一类包括“诚然”“当然”“固然”“虽然”“自然”,后一类只有“纵然”1个成员。《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2008:1815)直接用“即使”解释“纵然”,而在“即使”释义中(2008:637)特别提请读者注意:“即使”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虚让转折句中,言说者借助“退一步”的暂且承认强调即便不可能成为事实的情况发生,结果也不会因此改变。因此,表实让的“诚然”等用“纵然”替换则化实为虚,表达夸张让步。

      表实让的“诚然”“当然”“固然”“自然”之间的词义存在细微差别:“诚”义为“的确、实在”,因此表让转义的“诚然”是对小句表述命题真实性的认可;“当”义为“应当”,表示合于情理或事理,即理应如此;“固”义为“本来、原来”,“固然”强调事实或事理存在的客观性;“自然”表示不经人力干预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强调事实或规律的必然性。“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是让转义“X然”中语义选择限制最少的,其他让转义“X然”受构词成分意义影响,分别表示小句命题的真实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必然性。由于共同的语篇表达模式(即先扬后抑),加之事物或事理的真实性、合理性、客观性、必然性之间存在天然联系,“X然”之间的替换是比较自由的。因此,《现汉》(2008:174)直接用“固然”解释“诚然”。

      2.2 “X然”的语篇表达模式

      尽管“X然”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属性不尽相同,却因“让转”这一共同的语义特征汇聚成类,并形成内在相似的语篇表达模式——即言域转折句:(X说)P,虽然我认同(说)P,但我要说Q。

      众所周知,最常见的日常言语行为莫过于陈述提问和命令,三者一般分别对应于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X然”后面的小句或句子主要是陈述句,表达的言语行为包括断言、建议、许诺、提醒等多种类型。例如:

      

      上面各例中的“X然”小句提出一种说法或事实,后一小句表明言说者施行的言语行为:例(22)后一小句表断言,例(23)-(25)后一小句分别表许诺、提醒和建议。

      2.3 “X然”的元话语功能

      “X然”构建言域让转语篇,使所在语篇成为现实或虚拟的对话,构建听说(或读写)双方的互动情境,而“X然”作为听说(读)双方互动的触发器(trigger),经历了一个从基本话语到元话语的发展历程。让转义“X然”所形成的相同语篇表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X然”之间词汇意义的细微差别,使之类聚到语用层面实现元话语功能。“X然”的元话语功能表现在评注预转和形成拟对话结构两个方面。

      2.3.1 评注预转功能

      《现汉》标明“诚然、固然、虽然、自然、纵然”的连词属性,“诚然”“固然”“虽然”“自然”等词条下明确说明:引起下文转折或下半句往往与“可是、但是”等呼应使用(2008:174,492,1305,1807);《现汉》虽未注明“当然”和“纵然”的转折用法,但语言事实说明,二者用于让转表达相当常见⑤。让转义“X然”在认同所述事实或说法的同时预示下文转折,因此具有评注预转功能。例如:

      

      上面各例由于后续句中“可”和“但是”的出现,“X然”可以省略,但省略后“X然”所表达的言说者主观认同意味不复存在。

      2.3.2 拟对话功能

      口语表达是听说双方的互动交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听说双方共同生成每一句话语。书面语看似作者单方面的行为,实际上也往往采用相应的补偿机制实现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如标点符号和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等。让转义“X然”的使用,可以营造出一种不同话语角色进行互动交谈的语境效果,从而更易于拉近言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更易融入“对话”和阅读,从而实现与受众的良好互动。例如:

      

      上面例句分别通过设问、预设潜在听话人、第二人称“你”等形式营造对话氛围。“X然”的使用是由于说话人要说出与受话人(或潜在的受话人)预期相左的信息,是基于礼貌原则所采用的言语策略,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表达方式,体现言语交际的互动性,其真实用意在于取得听读者的认同,并最终使之调整到言说者的视角当中。

      3.让转义“X然”的语法化

      让转义“X然”共时平面语法属性不尽相同,但可以构建相同的语篇表达模式,是因为各自经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由基本话语发展为元话语,本节简述其演化历程和发展规律。

      3.1 “X然”的语法化

      3.1.1 “诚然”的历时演化

      “诚然”组合最初做谓语。例如:

      (32)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万章章句上》)

      

      3.1.2 “当然”的历时演化

      “当然”连用形式出现在东汉时期。例如:

      

      以上用例中的“当然”做谓语,“应当这样”义。这一用法还包括“想其当然”“固当然”等多种组合形式。

      

      例如:例(44)“当然”做定语,例(45)“当然”与前一句中的“自然”相对,表明事物的客观规律。

      清朝起,“当然”出现做状语用例,同期与转折连词共现。例如:

      

      3.1.3 “固然”的历时演化

      “固然”连用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做谓语和定语。例如:

      

      上面用例中的“然”是复指代词,“固”做状语,“本来”义。“固然”前面的小句常出现“然”的复指对象,如例(50)中的“民,夺之则怒,予之则喜”。

      “固然”组合也经常用作应答语。例如:

      

      汉代时,“固然”常用做宾语,为“固有规律”之义。例如:

      

      明朝起,“固然”用做状语,同期出现与转折连词共现的用例。比如:

      

      3.1.4 “虽然”的历时演化

      “虽然”的连用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

      

      上面例(60)是对话体中对对方说法的认可,并随后提出不同看法;例(61)是独白体中对前文的复指,后文提出另一种看法。两例中“虽然”均充当让步小句,其中“虽”是连词,“然”是代词,指代前文。作为让步小句的“虽然”后面有停顿。

      随着“然”语义虚化成为附缀成分,“虽然”词汇化为双音节连词。六朝起,“虽然”引领后面的让步小句。例如:

      

      上面例(62)“虽然”与“贫苦孤微”构成让步小句,与后面的“为儿童便好俎豆之事”构成让转关系;例(63)中“虽然”后的“遇赏玩”与“近尘嚣”形成让转关系。

      “虽然”引领让步小句和与“如此、如是、若是”等指代成分组合,都标志着非句法组合“虽然”词汇化为转折连词。例如:

      

      作为连词的“虽然”后面不再有停顿,表明“虽然”让步小句地位的消失。当代汉语中“虽然”等词后重现停顿,是其再语法化的表现,后文将加以讨论。

      3.1.5 “自然”的历时演化

      “自然”的连用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

      

      上面两例中的“自然”分别做宾语和谓语。作为名词的“自然”,表示与“元气”并立、与“天”“道”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

      

      六朝起,“自然”出现做状语的用例,为“不经人力作用”义。例如:

      

      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不经人力作用”的因果联系,“自然”用于表达这种前因后果关系时,客观上具有连接前后小句的功能。明朝起,“自然”出现在前一小句,表示认同某种说法和事实并在后一小句提出相悖表述。例如:

      

      上面两例中“自然”出现在前一小句,后一小句分别出现转折连词“但”、“只是”。

      3.1.6“纵然”的历时演化

      先秦时“纵”为连词,表让步,东汉起“纵然”连用形式表让步。例如:

      

      明朝起,“纵然”出现在前一小句,后面是隐性或显性的转折小句。例如:

      

      3.2 “X然”的虚化轨迹

      根据历时语料,让转义“X然”的语法化过程可概括为下表:

      

      关于“X然”类词语的历史来源,周刚(2002)认为,“固然”“虽然”是短语词汇化,“纵然”是连词“纵”后加附缀“然”;“诚然”“当然”和“自然”是副词附加后缀和虚词转化的结果。本文的考察表明,让转义“X然”的来源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X”与指代词“然”组合并虚化,包括“虽然、固然”;二是词缀“然”附缀于“X”词汇化后再语法化,包括“诚然、当然、自然、纵然”。两类“然”的属性区别湮灭在汉语词汇双音化和语法化的过程中。

      从“X然”中“X”的性质看,“虽”和“纵”本为单音连词,“虽然”和“纵然”组合出现时间不同:前者春秋战国时期即出现,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充当让步小句,直到六朝时期才词汇化为连词;后者出现于东汉时期,一开始就充当让步连词。“诚”“当”“固”“自”本为副词,与“然”组合后表现出多种语法属性,其中“诚然”“当然”“自然”主要用作谓语,“固然”一段时间作为偏正短语形式充当谓语,为“本来这样”义。明清起,四个词出现做状语的用例,同时或随后出现让转义用法,形式标志为后面小句出现转折词语⑥。

      由于组合中两个变量的性质不同,“X然”的最初功能和虚化路径呈现歧异表现:连词“X”构成的“虽然”和“纵然”较早出现连词用法,副词构成的“X然”则经历中心语(谓语、主宾语)到修饰语(状语)再到连接成分等一系列语法功能变化。虽然各词项语法化时期有别,但所经历的语法化路径却是一致的,即都呈现语义功能逐渐弱化、语法分布逐步左移的历时过程,具体可图示如下:

      

      值得关注的是,连词“虽然”和“纵然”词汇化后虽未发生语法功能的改变,但却同样经历了从主语前后再到句首且后有停顿的发展过程。下面以“当然”和“虽然”为例说明“X然”共时层面多种分布叠加的情形:

      

      上面两组用例,从a到d“X然”逐渐前移。作为连词的“虽然”和副词“当然”一样,更多地表现出“居端”的元语言特征,而不是遵循联系项居中原则。

      Li & Thompson(1981)根据句中位置将副词分为“可移动副词”和“不可移动副词”两大类,认为“在主语或主题词前的副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观点,而主语或主题之后的,则主要用来说明句中事物的情态”。由此可见,句首是个比较特别的语法位置,语法性质不同的让转义“X然”得以汇聚于此,是因为历时发展过程中共同经历了基本话语到元话语的系列变化——从表达概念义到表达程序义,从承担句法功能到承担语篇功能,并形成相同的语篇表达模式,语篇表现也呈现较强的趋同性:关联成分与所连接成分之间的停顿或语气词的附缀,都超越连词固有的范畴特征。

      然而,“X然”内部成员历史来源和语法化进程不同,共现时呈现功能分化状态。例如:

      

      以上各例中,线性排列顺序反映“X然”内部成员语法属性的分化:“诚然”“当然”和“自然”占广域,“虽然”和“固然”“纵然”占狭域。这是因为,“虽然”类语法化历程业已完成,成为转折关系关联连词,而“诚然”类正处于语法化的中途,虽然两类“X然”语篇表达模式相同,甚至替换使用,但“诚然”类对语境的依赖度较高。相反,“诚然”类可以比较自由地充当“全句状语”。比如,“诚然/当然/自然老张有不同的看法”成立,而相应的“虽然/固然/纵然老张有不同的看法”则不成立。完成语法化过程的“虽然”类较少客观词汇义和主观评价义,而“诚然”类则更多地显示主观评价义。正因如此,学界对前者语法属性认识比较一致,而对后者的词性标注有分歧,详见下表4:

      

      4.元话语成分“X然”的形成机制

      在语言交际中,每一次话语行为都包含两个层面:基本话语层面和元话语层面,基本话语是指那些具有指称和命题信息的话语,而元话语是指“关于基本话语的话语”,是指对命题态度、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进行陈述的话语。元话语的主要功能在于语篇组织、话语监控、话语评价、话语互动。Fraser(1996)将句子表达的意义分为命题意义和非命题意义:前者是指“说话人为引起听者注意而进行的对世界的描绘”,也就是句子的内容意义;后者是指说话人潜在的交际意图,用来表达非命题意义的言语形式,也被称为“语用标记语”。

      历时语料显示,“X然”让转义词语中,“纵然”组合一开始就作为连接成分,“虽然”则由承前指代的让步小句词汇化为转折连词,其他四个“X然”共同经历从中心语到修饰语再到连接成分的发展历程。如前所述,作为连接成分的“X然”出现在句首且与主语之间加有停顿的现象逐渐增多,这是“X然”作为元话语成分再度语法化的表现。伴随“X然”后的停顿,有些“X然”可以与语气词搭配使用。比如,与“当然/自然”共现的语气词包括“了、呢、啊、啦”,与“虽然”“固然”共现的有“呢”和“吧”。“X然”之后出现停顿或语气词,表明“X然”与后面小句被分割为两个语音节奏单元,“X然”成为作用于全句的表达主观情态的元话语成分。

      作为一种功能性语言成分,元话语在语言运用中常见而且不可或缺。句法成分到语用成分是元话语产生的一个重要路径,而基本话语发展为元话语是由语言表达互动需求促动的。Hoey(2001:11)认为,互动是语篇的中心,语篇可以定义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可见的互动证据,这种互动是由作者操作的有目的行为。而语篇互动需求归根结底是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克里斯特尔(2000:302)指出,语言的自反性(reflectiveness/reflexivity)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其他符号系统的一种特性,指语言能用来“谈论”语言自身。我们认为,正是语言自反性这一特质导致话语得以区分为基本话语和元话语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层面。然而正如Crismore(1989:96)指出的那样:要想清楚地将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基本话语和元话语之间是非离散性的(non-discrete),很多时候是混杂在一起的,二者构成一个连续统(continuums)。

      语言事实表明,基本话语和元话语不但在内容上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形式上元话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形态特征。让转义“X然”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元话语成分来源和历时演化的一个缩影。让转义“X然”的历时演化清晰地展现其语义由实渐虚并伴随相应的语法功能和非线性语音特征改变的过程。而随着语法功能不断弱化,“X然”的分布位置不断前移,语用辖域不断扩大。对于汉语这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句法成分到章法成分、基本话语到元话语的发展历程和形式表现。

      初稿曾先后在“首届汉语句式研究学术研讨会”和“汉语国际教育和语义功能语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得到与会专家指点。匿名审稿人和《中国语文》编辑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全文语料主要引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语料库,另有部分语料通过南开大学郭昭军老师开发的检索软件获取,谨此一并致谢。

      ①李宇明(1996)将言说者通过带有文学色彩的叙述营造出好似言说者与听读者对话的感觉称为“拟对话”现象。

      ②李宗江(2011:153、236、262)将这些短语成分称为“关联语”。

      ③表1和表2是笔者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语料库随机抽取的200个让转义“X然”用例进行的统计。其中“自然”的情况较特别,以“自然”为检索词获取的5000个用例中只提取到9个让转义用例。序列中“>”表示前者的频率“略高于”后者,“>>”表示前后属于不同的频率等级。

      ④“当然”与语气“了/啦”组合作为一种新型连接方式将在后文讨论。

      ⑤邢福义(2001:8)将复句分为因果、并列和转折等三大类,“虽然”和“即使”“否则”归入转折关系复句标记。

      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未收“当然”的连词用法,然而大量的语言事实表明其功能与其他5个“X然”并无明显不同,可以相互替换。

标签:;  ;  

从基本语篇到元语篇--以汉语“Xran”词为例_元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