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省财政经济运行状况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省论文,运行状况论文,财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到2020年湖南省GDP总量要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左右。实现这个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财政经济的稳健运行和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核心,是国家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证。唐代理财家杨炎曾说:“财赋者,邦国之本,天下治乱轻重系焉。”北宋思想家李觏在《富国策》一书中提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是故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财政与政权的关系,认为财政是庶政之母,是国家机器的经济基础。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可见,财政经济是固国之本,发展之基,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目前,湖南省财政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分析当前财政经济运行状况,对于准确把握财政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强化管理和驾驭财政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湖南省财政经济运行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实施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来,湖南省财政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7.9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61.71亿元,增长近12倍,年均递增11.77%。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财政收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逐步形成。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比,与改革开放之初起点和湖南省相同的兄弟省份相比,与改革、发展、稳定对财政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近年来湖南省财政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趋向,表现为:一是收入增速放慢,全国排位后移。从1993年开始,湖南省财政收入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全国的排位也逐年后移。“八五”期间,湖南省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反而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1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也由1993年的11位演变为1999年的16位、2001年的14位,而同期福建、湖北、安徽则分别前移了几位。二是收入结构不合理。从收入结构来看,主要是税收收入比重偏低,非税收入比重偏高。2001年湖南省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占7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更低于江苏、浙江等省,而直接体现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工商税收、企业所得税占财政收入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2001年全省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0%,比1993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比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的比重更低。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也很大。从所有制构成来看,湖南省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国有经济,而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太小。2000年湖南省国有经济税收比重为68%,分别比江苏、浙江、福建高30、38、29个百分点,而非国有经济税收比重大大低于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三是市(州)县财政实力太弱。2000年市州级财政收入74.44亿元,县、乡级财政收入140.16亿元,分别占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23.09%和43.55%。长沙市依托省会城市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财政收入规模相对较大,但也仅为南京市的38%、苏州市的31%、杭州市的51%,而张家界、益阳、湘西自治州等市州财政收入还不及沿海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全省122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仅有63个,最高的浏阳也只有5个多亿,而江苏、浙江的县市区财政收入已全部超过1亿元,其中过5亿元的占一半以上,最高的江阴市高达25亿元。就是过去与湖南起点差不多的福建,上亿元的县市区也有60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1.4%。四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湖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为19.7%,1988年以后降到10%以下,2001年为9.08%,比全国低8个百分点,比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分别低1、2、3.7、0.33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如不及时加以调试,势必削弱湖南省各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影响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湖南省财政收入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
造成湖南省财政收入增长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基础、政策环境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自身观念滞后、制度创新乏力、工作思路多变等因素。综合考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规模偏小
经济规模不仅直接决定财政收入规模,而且影响财政收入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2001年湖南省GDP为3983亿元,比江苏少5531.6亿元,比浙江少2717亿元。研究表明,GDP每增加100亿元,财政收入将增加1亿元左右。“九五”期间,湖南省GDP年均增长9.7%,比福建、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省均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和经济规模的偏小,制约着湖南省财政收入总量的扩大,特别是支撑湖南省财政收入增长的规模以上工业“规模”普遍偏小,导致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只有0.34亿元,大大低于全国0.53亿元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6位,仅高于西藏、江西、甘肃、贵州、广西等省;全国年产品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1万家,而湖南省只有301家,仅占全国的2.7%;在全国进入行业前100~150强的企业组成的5000家企业中,湖南省仅有97家,不到全国的1/50,而湖北有187家、安徽有108家,福建有99家。
(二)资金投入不足
保持较大的投资拉动力度是保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重要措施。湖南省经济发展不快,与投资规模偏小密切相关。一是投资总额小。90年代湖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961亿元,同期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分别为14793、10954、5898、6894亿元。即使是在90年代末期,湖南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投资机会,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但投资增长仍然不快。二是投资分散。在总量不大的情况下,湖南省投资分散现象也十分突出。1999年,湖南省更新改造投资项目2397个,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仅为60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0万元。三是国家投资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湖南省人口占全国的5%,但国家投资仅占2%,同期广东比湖南省多投入1万亿元;“九五”时期是湖南省国有投资增幅较快时期,但仍然只占到全国的2.82%;即使在湖南省历史上国有投资最多的“三五”“四五”时期,也仅占到全国投资额的4%~5%。四是非国有经济投资严重不足。2001年,湖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0.63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仅占48.9%,明显比江苏(61%)、浙江(64%)低得多。五是湖南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2001年为47.9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47个百分点,比湖北、安徽分别低14.29、7.76个百分点。
(三)经济结构不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湖南省经济结构有了较大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结构低下的状况。2001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7∶39.4∶39.9,其中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1个百分点,比浙江、江苏、福建分别高10.4个、9.3个和5.4个百分点。据统计分析,不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相差悬殊,其中一产业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0.32、二产业为0.54、三产业为0.43。财政收入贡献低的一产业,湖南省占较高比例,贡献能力大的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在工业中,又以电子、轻工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较高,分别为0.91和0.77,而这恰恰是湖南省工业的短腿,仅占工业增加值的5%和40%。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充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小。这既是制约湖南省财政收入增长的深层结构因素,也是湖南省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难以同步的重要原因。
(四)利用外资严重不足
1979~1990年,湖南省利用外资总额为4.75亿美元,仅占全国的0.7%,同期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分别为18.14%、2.53%、2.50%、1.36%。1991~1999年,外商直接来华投资3000亿美元,湖南省直接利用外资总额仅为47.62亿美元,只占全国的1.59%,与同期广东的27.96%、福建的9.67%、江苏的12.74%和浙江的3.4%相差悬殊。2001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1.87亿美元,仅为浙江的26.26%、江苏的16.15%。外省大规模利用外资,带来了财政经济的快速增长,仅苏州市工业园就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00多亿美元,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2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今年继续保持高位增长,1~7月就达到157.88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年财政收入,1~9月达到209.4亿元,比2001年全年财政收入多0.5亿元。而昆山市60的财政收入、70%的税收、80%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90%的进出口额都来自三资企业。
(五)财税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体制不顺是制约湖南省财税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近年来,湖南省在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来仍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体制制定带有层层向上集中的倾向。如2001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5.56%,而江苏、浙江和福建省只有10%左右,安徽省还不到7%。这主要是政府间事权关系未完全理顺,省里对事权包揽过多,放得不够。二是与下级政府之间实行部分税种共享办法,影响和制约了地方政府理财空间和积极性。三是组织收入过程中对部分税种实行征收分成和提取手续费的办法,既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又增加了税收成本。
(六)城市化水平低
目前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为29.63%,比全国平均水平(37.7%)低8.07个百分点,同时城市规模总体偏小。比如,2001年长株潭三市人口和GDP分别占全省的18.79%和32.36%,而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市,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三市都占40%和65%以上。由于规模小,城市经济的龙头作用难以发挥。2001年,长株潭三市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31.47%,而上述浙江三市、福建三市实现的财政收入占55%以上。很显然,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此外,省内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消费不足,也是造成湖南省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促进湖南省财政经济发展的对策
目前,沿海地区正在抓住入世契机,掀起争创新优势的发展高潮;西部地区则乘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加快发展自己。湖南省处在东、西部之间,论区位、资金优势不如沿海,论政策、资源优势不及西部省份,如果不加快发展,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不仅会拉大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还会被落后省份赶上或超过。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危机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特别是集中力量做好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加速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一)树立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理念
湖南省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但第一位的还是观念上的差距,“没有落后的事业,只有落后的观念。”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湖南省农本思想深厚,不仅抑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而且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羁绊。现在,全省正在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这既是从生产力上实现湖南省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改变农本观念的战略抉择。正如史学家李约瑟所说的:“工业化之于农业文明,就在于以开放、进步之思想取代了封闭、落后之观念。”因此,要加快湖南省发展,思想观念必须先行,否则即使是同样的政策、同样的发展条件、同样的发展思路,在其它地区能取得成功,在湖南却可能失败。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要树立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树立和强化5种观念:一是从等、靠、要的内陆意识中解放出来,树立抢抓机遇、勇于开放竞争的观念;二是从行政动员抓经济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树立“发展环境先行”的观念,不断增强环境竞争力;三是从满足于“样本经济”“口号经济”的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实绩观念;四是从传统的农本思维中解放出来,树立重工亲商的观念,把工业化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拉长工业短腿;五是从管理过多的权力意识中解放出来,树立引导和服务的观念,变指挥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在改革中求思路,在竞争中谋发展。
(二)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区域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发展环境之间的竞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没有优势,可以创造优势;没有资本,可以引进资本;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因此,各地都把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作为营造区域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湖南省的思路已经很明确,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为此,当务之急就是着力抓好以下4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规划的科学制定。尤其对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和城市建设等宏观规划,要突出超前性、科学性和长期性,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防止规划随领导更迭而频繁变化。二是集中力量逐步营造有比较优势的局部环境。针对湖南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一方面继续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营造有比较优势的局部环境,以点的不断突破来带动整体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融资体制,采取土地有偿出让、拍卖车牌照、路桥收费权和场馆座位等市场方式,以资源和政策滚动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建立比沿海和周边省份更少项目、更少程序、更有效率的行政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秩序的体制性障碍。对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经济、人才流动等涉及行政审批的事项,分别集中相关职能单位和经办人员,实行“一门式”办公。四是切实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取消有碍于社会公平、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特权,严厉打击制假、护假、地方保护主义,大力营造重信守诺的信用环境,努力降低个人、企业的发展成本和社会的运行成本。
(三)改革完善财税体制
近期,重点完善对市(州)县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取消现行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省与市(州)县共享体制,省财政改按平均1%的固定比例,集中市(州)县当年一般地方预算收入(剔除农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等3项收入),建立省与市(州)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克服鞭打快牛和保护落后的双重弊端。建立新的收入激励机制,只考核地方市州一般预算收入,区别不同档次,每增加一定额度的收入,由省按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其中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组织收入的有功人员。取消税收收入过渡户和按税种分成办法,征收经费不足由各级财政纳入预算统一安排。结合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可比照中央下放高校和冶金、煤炭等企业的做法,把大部分省属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下放给市(州县),大幅度减轻省级事权,并根据事权下放程度相应下放财权。
(四)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流转开发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必须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大力培育和建立土地市场,形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流转的机制。在农村,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以及土地占用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抵押、出租和出售。鼓励并支持土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集中,为土地治理、成片开发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与此同时,配套改革户籍、升学、就业、社保等制度,撤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在城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依法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和土地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并经营好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三级市场,推动各地城镇建设和发展。
(五)加快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是从根本上改变湖南省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化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快工业化进程,就是要唱响工业化主旋律,加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力度。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善于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好、发展好一批知名品牌,扩大产业规模。现在有些企业做不大、做不强,活力不够,自然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发展思路不宽,抢滩意识不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全球产业大调整和沿海产业战略转移的有利时机,把着力点放在增强产业竞争力上,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作,引大靠大、强强联手,做大做强一批素质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提升湖南省工业的层次和水平。当然,工业化不只是少数几家大的骨干企业或标志性企业就能完成的,需要千千万万企业的共同发展。这是“点”和“面”的关系,必须树立“大工业”的理念,在做大做强“点”的同时,扩大、壮大“面”的发展,形成湖南省工业“万马奔腾”的发展新局面。二是加强资本运作,千方百计增加投资机会,通过企业重组,聚集整合资源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资源,使湖南省凝固的、闲置的存量资本流动起来,提高资本效益。要在搞好现有国债项目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家给予投资支持。特别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国有企业改造作为湖南省招商引资的重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更多的资金参与湖南省工业化进程。同时,要通过放宽投资领域、降低进入门槛,启动民间投资。三是加快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大胆选拔启用懂工业、熟外经、善管理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引进和重用外向型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企业家的培育和建设,通过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加速企业家的成长。
(六)加速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集中力量做大长沙
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把长株潭地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全省现代化网状城市群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是顺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现实选择,合乎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有利于生产力优化配置和跨越式发展。现在三市经济一体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运作方式上,由横向配套协作逐步向整合生产要素、共同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在领域上,由产品加工、营销、逐步向商贸、旅游、高新技术等领域延伸;在机制上,由政府主导,逐步向政府协调、企业推进、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重点是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产业发展。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经济,壮大实力,提升素质。只有产业发展了,一体化才有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把一体化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来,通过市场的方式,加速资源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集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重组,加速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换代。力争到“十五”末,三市产业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000元。二是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从构建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出发,在综合考虑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确立三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三市在功能定位上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雷同的或同构的;在产业发展上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排斥的。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尽快把省里确定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三市的主导产业,同时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并因地制宜地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促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四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文化、会展、物流配送等现代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和湖南省惟一的特大城市,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长株潭核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长沙,提升长沙综合实力和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的地位。一是要改背对湘江为面向湘江,以沿湘江带开发为切入点,融城市扩容提质、防洪保安、净化水质、道路建设、旅游观光、产业开发于一体,逐步把长沙建成具有山水特点、文化景观和产业集聚显著特征的特大城市。二是要加大河西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园、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的建设力度,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三是要尽快撤县设区,把星沙镇真正融入长沙市区,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四是要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尤其是要把市场经济的理念引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把城市当成一个特殊的产业来经营,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
(七)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县域经济是一种多元经济相融合的特色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目前,县域经济占湖南省经济总量的80%、地方财政收入的60%,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湖南省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比较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县域经济上不去。因此,抓好县域经济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当前突出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在准确把握县情的基础上,根据“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探索符合县域经济实际的发展路子。宁可把速度放慢一点,也要把思路抓准,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为追求“业绩”增长,盲目上一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技术、装备、工艺明显落后的“五小”企业和产品。二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践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得较早、较充分的地区和领域,其市场发育就较快,经济就比较活跃,效益和质量就比较高。比如浙江经济这几年之所以这么活跃,根本原因就是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得比较好。2001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约占GDP的80%以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3以上。湖南省民营经济比重小,不仅低于沿海省份,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应成为当前和今后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要充分利用民营经济产权清晰、利益驱动力强、组织层次简洁、内部信息畅通、市场反映灵敏以及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简单等特点,引导民营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民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工业的改组改造,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进一步完善政策,降低门槛,放宽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外,所有领域都要向民营经济等社会资本开放,给民营经济以“国民待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民营优势企业、民营商贸企业。三是要改善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在大力加强县市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和落实政策,加快国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促进“以地生财”,逐步理顺县乡财政体制,做好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八)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发型经济
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加速经济增长。这些年来,湖南省坚持对外开放,加大了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体来看,湖南省对外开放的水平还不高,经济外向度还比较低。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8%~2.0%左右,与GDP占全国4.2%~5.0%极不相称;进出口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其中出口产品中又以低级产品、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不到20%,而全国为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为3%,全国为15%左右。因此,必须按照“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紧紧抓住21世纪头一、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破解开放中的难题,增强开放动力,着力打造开放新平台,建立开放新机制,构筑开放新方阵,建立开放新格局。一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二是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力保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下大力开拓湖南省商品占有率很低的非洲、拉美、俄罗斯、东欧、中东等新兴市场,确保经济贸易合作的稳定发展。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推行跨国并购、控股、参股、收购,丰富和完善节会招商、网上招商、展览招商、中介招商等招商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当前要紧紧抓住国际投资者普遍看好中国的机遇,全方位拓宽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渠道和领域。尤其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和支持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鼓励外商在湖南省建立研究开发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和区域性营运管理基地,引导和鼓励在湘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和非公有制企业利用外资。需要强调的是,在引资过程中,要注意把跨国公司,外省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公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投其所好,敢于和善于把一些优质资产、优良项目与它们合资合作。四是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外资内资并重,在搞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重点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同时积极开展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通过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努力开创湖南省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江苏gdp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城市gdp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