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蔡红民,张孟书

蔡红民 张孟书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陡子峪乡卫生院 河北承德 067300;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兴隆中心卫生院 河北承德 067300

【摘 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 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40例患者穴位埋线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消炎利胆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治疗的有效率为6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中,穴位埋线的治疗效果比药物治疗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埋线;慢性胆囊炎;消炎利胆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620-01

慢性胆囊炎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口苦、食欲减退,以及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或不适等,由于病程迁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且治疗的难度也较大。本研究为探讨穴位埋线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随机纳入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对比分析穴位埋线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0例。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36.7±5.6)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病程(2.1±0.9)年。对照组40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7.3±3.9)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病程(2.3±0.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口服消炎利胆片,1日3次,1次5片,4周为1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注入式穴位埋线治疗,取患者足太阳膀胱经胆俞穴及肝俞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及足厥阴肝经的行间穴,进行局部消毒,并将1寸半针灸针作为穿心穿入7号注射针头内,并取 0号羊肠线0.5~1cm,均为一次性镊子取,置于针头部位,刺入穴位,获得气后,可边退针便推针灸针,进行穴位埋线,置入穴位埋线后,用消毒针消毒并按压3~5min[1]。

1.3 慢性胆囊炎诊断 临床诊断慢性胆囊炎可询问患者病史: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多为中上或右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疼痛持续一段时间,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发热等症状,存在反酸、嗳气等症状,检查可发现右上腹疼痛,部分患者无阳性体征[2]。

1.4 疗效评价 本研究的疗效评价分为3级: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检查此案时胆囊壁及收缩功能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检查提示胆囊壁及收缩功能显著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有好转或加重,检查显示胆囊壁及收缩功能未能恢复正常。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中,治愈3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4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12例、好转12例,无效1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胆囊慢性炎症病变,主要是由于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慢性感染、结石和化学刺激等原因所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不良、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隐痛等,而且进餐后症状加重,迁延不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3]。但是不同患者的临床体征差别较大,且病理变化经常不一致,多数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且有既往胆绞痛发作史。一般患者症状可于急性胆囊炎首次发作后反复出现,但也有发病隐匿,甚至经诊断确诊后症状才开始显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右侧结肠病变等相鉴别,临床诊断科将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及放射学检查最为辅助手段。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胁痛”范畴,医学论著《灵枢?胀论》中对该疾病的描述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并认为情志不遂、肝胆气滞、饮食不规律和湿热壅阻对胆腑及肝脏功能造成影响[4]。其中,人体内的胆为奇恒之腑,主要作用是疏通,与肝互为表里,因此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时,选取了胆俞、足三里穴、行间穴、肝俞穴和阳陵泉穴行埋线,这些穴位对于清热利湿、健脾利胆具有显著之疗效。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针刺穴位与调节对象在相同或相关神经节段支配区域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这主要是因为胆道系统接受来自于T7-10、C3-5节段的交感神经支配,足三里、阳陵泉、行间穴以及胆俞穴等虚伪,与胆系之间的神经解剖与生理学关系密切。在中医辩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对慢性胆囊炎患者给予穴位埋线治疗,采用注入式操作法,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的穴位内,使得羊肠线在穴位内软化、分解及吸收的过程中,持续产生刺激作用,然后通过经络传导来调节患者机体脏腑气血与机能,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40例患者,治愈3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4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12例、好转12例,无效1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虚伪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纳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出现明显的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胆囊积水、1例患者出现白胆汁,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提示药物治疗中还需要积极控制和预防慢性胆囊炎并发症。

综上所述,慢性胆囊炎多发作有胆俞、日月穴位压痛肝,经针刺或按压,症状可快速减轻或者消失。本研究认为,与常用消炎利胆药物相比,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可使患者免于长期服药的痛苦和麻烦,治疗2~3次后可控制病情,操作简单、痛苦小,且无副作用,患者的接受度高。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实践证明,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婷,颜幸杰.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06):96-97.

[2] 汤杰,陈路军,李璟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及其对患者血清TNF-α、IL-8的干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1,23(03):523-525.

[3] 盖景彬,程康杰.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6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级医刊,2010,25(03):63-64.

[4] 赵清涛,崔欣,陈迪.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12(11):67-71.

论文作者:蔡红民,张孟书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蔡红民,张孟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