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研究论文_朱雪梅

朱雪梅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 214500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收集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降低髋关节脱位、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脱位;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上用于治疗髋关节结核、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及骨性关节炎等,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关节部位疼痛、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易发生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导致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影响患者的康复,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我院特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具体内容见下文。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收集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

对照组15例患者: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4.25±3.26)岁,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

观察组15例患者:年龄26~51岁,平均年龄(34.32±3.29)岁,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

对比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护理方法: 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输液调整,如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并协助其生活护理。

观察组护理方法:

①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术后下肢暂时性失去活动功能,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共同鼓励患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

②预防并发症: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测患肢远端血运及趾动情况,如肢体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同时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使用,防止血栓的形成;鼓励病人深吸气咳嗽咳痰,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并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术后初期减少探视,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

③术后护理:术后前两天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软食,三天后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加速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 术侧肢体于外展中立位,搬动体位时应注意须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在同一水平,一人托住患者的双下肢,一人托住患者的腰部,一人托住患者的肩颈部,防止因过度屈直、牵拉肢体,导致髋关节脱位。观察血压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年老体弱者应注意全身情况。保持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引流器应低于伤口位置,严防倒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引流管术后一般48—72小时拔除。指导患者锻炼股四头肌、臀肌、膝关节、髁关节,被动活动髋关节,为下地负重活动作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之间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以P>0.05代表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之间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不存在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可知,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暂时性的失去肢体活动功能,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2]。

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危险因素有:①自身因素: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肌张力减小不能维持正常张力。②手术因素:手术入路、假肢放置位置不当、假肢大小不合适等因素的影响,也易造成术后髋关节脱位。③术后因素:由于术后搬运不当,如过度伸拉、过度屈直,也易导致髋关节脱位。

针对患者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4]。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共同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通过对患者进行并发症护理措施,密切观测患者腿部是否出现肿胀、疼痛、手术部位是否有异物突出等情况,鼓励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的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关节粘连及血栓的发生,降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给予患者适当的饮食指导,多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同时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防止血栓的形成;术后尽量保持患者的正确体位,同时与患者进行配合,在给患者过床时,进行三人辅助搬运操作,防止因过度屈直、牵拉肢体,导致髋关节脱位[5]。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根据综上情况可知,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降低髋关节脱位、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宋宇芬.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1):1784-1785.

[2]韩小英,吴金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6):435-436.

[3]吴伟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69-71.

[4]王菊.成人全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的护理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5-66.

[5]李淑芬.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4):62-63.

论文作者:朱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  ;  ;  ;  ;  ;  ;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研究论文_朱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