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经济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经济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显著,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将社会资源在空间进行有效的配置,合理组织区域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及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外资、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地方的主体利益不断强化,地方的财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国际政治形势出现了缓和,我国的外交空间开始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在思想方法上以“生产力决定论”为其特征,在理论结构上,以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区域分工理论为其支柱。不平衡发展理论中又以梯度推移理论最为引人注目,其次是源于增长极理论的优区位开发和点——轴开发理论。此外,还有地区发展阶段理论、地区主导产业理论、城市中心论等。

1.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在不平衡发展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

70年代末80年代初,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我国生产力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运用这个理论探讨开发重点的空间转移,调整空间结构的途径。梯度推移理论在我国表述为:各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间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首先要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先发展一步,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根据这一理论,还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提出在开发次序上应循着先东部、再中部、再西部的顺序进行开发建设,即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该理论在我国“七五”计划的地区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梯度推移理论在我国出现后,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论,由此引申出了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主要有:1.反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采用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不管地区处于哪个梯度,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高技术产业,实行超常规发展,然后向二级、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理论,还抨击了梯度推移理论不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使其永远落后。2.并存论。该理论认为,生产力的空间推移的方式因经济发展阶段而异,有时是纯梯度式的,有时是纯跳跃式的,有时则是两者混合的。3.主导论。承认并存论,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

2.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也属不平衡发展理论。优区位开发理论可表达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与开发潜力存在差异,为了获取良好的资源空间配置效益,应优先开发经济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以此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与优区位开发理论有点不同的是,点——轴开发理论不仅强调“点”(指城市或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块)的开发,而且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动脉即“轴”的开发。优区位开发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是增长极理论。该理论与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梯度推移理论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或叫经济梯度高的地区)应作为区域发展重点,而优区位开发和点——轴开发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地区应作为发展重点。另外,梯度推移理论主要用于宏观生产力布局方面,而优区位开发和点——轴开发理论则更多地用于中观生产力布局方面。

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有选择地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地区,可以认为是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的应用。另外,在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至今仍呈现良好势头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地区性国土规划中,该理论也得到了空前的应用。

3.区域分工理论。

该理论可表述为:为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益,各地区应进行合理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贸易;分工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各地区应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放弃没有优势的产业。通过研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等区域分工理论,在我国形成了“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的基础”的共识。还针对同质区域如何分工的问题,借鉴、吸引了日本学者小岛清的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即同质区域的分工基础是规模经济。区域分工理论对我国的区域分工还提出了今后要坚持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重、静态分工向动态分工转变的主张。

“六五”以来的各个五年计划中均体现了区域分工的思想。地区发展战略和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中也大量应用了区域分工理论。

4.地区发展阶段理论与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地区发展阶段理论可表述为:地区发展如同生命有机体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地区,应采用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点状、线状、网络状)和选择不同的主导产业(资源开发型或劳动密集型或资本、技术密集型)。地区主导产业理论可表述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以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基础,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同时又承担上一级区域分工为准则,构筑以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关联产业相配套,以基础产业作保障的产业体系。上述两种理论,均是在地方利益得到强化,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扩张的背景下,地方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理论界研究、借鉴罗斯托等发展经济学家等有关理论之后提出的。自80年代初以来,至今仍很盛行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和中长期规划中,上述理论得到普遍应用。

5.城市中心理论。

该理论认为,城市是地区的政治、文化、科技、交通、信息、经济中心,以城市为中心来组织管理经济有利于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均如此,我国也可这样做。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数量少、地区分布也不均衡,这与国外情况大不一样,不能盲目模仿。

全国性的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区域经济没有推行。但市带县、镇带村的改革,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不断推行和深化。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其理论背景是市场经济条件,而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尚处于很不完善的时期,加上在对国情分析时对内地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资本存量重视不够,因而出现了一些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时向东部倾斜的力度太大,从而导致了东西差距的不断拉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延缓今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二是由于体制原因使得区域分工原则未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从而加剧了地区工业结构的同构化。

(二)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不少深刻教训,区域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寻求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显著加快。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二是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区域经济理论。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理论与观点中: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被广泛接受。

改革开放前的30年,总体上看,是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80年代则是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两种战略实施的结果看,都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较为突出。如前30年的总体速度、效益不高,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80年代以来的东、西差距拉大,地区封锁盛行等,在一定程度上要影响今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基于对过去的反思和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深刻认识,便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该理论的基本点可表述为:地区间的分工应建立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应积极支持和促成这种分工的形成;国家对地区的倾斜政策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优势有机地结合,即对重点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或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进行倾斜,对其他产业不予倾斜;国家加快条件较好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将地区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在“八五”时期初已形成,在《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已经有所体现。到“八五”时期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已较为系统。《“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采用了这一理论。这标志着该理论已较为成熟。

2.地区差距研究正成为热点。

威廉逊关于地区差距呈倒“U”字型演变规律的理论,于8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我国研究地区差距问题已不是倒“U”字型规律正确与否,而是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用哪些指标衡量地区差距。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或居民消费水平?(2)用单一指标还是用多项指标衡量地区差距。有人认为只用产出水平指标,有人则认为要用社会基础设施、生活水平、产出水平等多项指标衡量。(3)目前我国的地区差距是以东、中、西为地域单元,还是以省、区、市为地域单元为宜?上述问题的讨论许多尚无定论,还将继续下去。

3.创造资本高回报率环境的观点受到关注。

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发展,国家应从哪些方面支持其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创造资本高回报率环境论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它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全国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将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将以资本流动为中心,资本的流动将左右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资本回报率的高低将对地区经济增长快慢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还是国家,都应致力于消除那些导致资本回报率低下的因素,创造一种资本高回报率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

4.各具特色的省级经济研究受到重视。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从面积和人口看,比很多国家还要大,其经济部门也比较齐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省级行政区域有了较大的经济管理权,也有着很大的经济扩张冲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些年来,诸多省级区域在发挥自身优势、培植支柱产业方面成效显著,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把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重要方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同时,省级区域还是跨省区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发展跨省区经济的重要依托。另外,省级区域还是地区利益主体,要协调和解决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必须研究省区经济在全国的产业分工及其贡献大小。基于上述认识,区域经济研究中呈现出重视各具特色的省级经济研究的势头。可以断定,这种势头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下去。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