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贞观《金缕曲》论文_曾航,章司航

浅析顾贞观《金缕曲》论文_曾航,章司航

曾航 章司航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从康熙时期的清朝士子顾贞观的《金缕曲》及其牵扯出的三两事件,浅析该作品本身及其背后的深情厚谊。进而了解清朝文化政策下的汉族士子何以得仕不得志;体会顾贞观和以其为代表的仕子们在浮沉宦海和对失意仕途的渺茫希望之间的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再从社会历史背景、清朝文化政策、个人心理因素、个人自我认知等几个方面浅析以顾贞观为代表的清朝汉族士子们“何以飘零久”。

关键词:顾贞观;《金缕曲》;士子心态;满清文化政策

就《金缕曲》这两首词本身来说。有境遇不堪之愤慨凄凉,有挚友情意之荡气回肠,也有感同身受之悲苦不忿。第一首写故友近况凄凉,第二首写自身遭遇亦然,同时引发对友情的感叹和救助友人的坚定决心。我本人更欣赏那些用语平淡,却鞭辟入里,意蕴深长的作品,恰巧,在我眼里,顾贞观的《金缕曲》两首就是这样的作品。全文用语平淡,如叙家常,却情真意切,更兼鞭辟入里。第一篇开首写“季子平安否”,此词以词代书,首句用如书信。接着写“平生万事,那堪回首”,其后数句皆言友人“那堪回首”的“平生万事”。篇末写自己必如申包胥,承君一诺,此生不改,望吴汉槎“置此札,君怀袖”,安心静候佳音。第二首以自身经历开篇,回忆两人往事,诉说盼友人得归之愿,以“言不尽”作结,千言万语,难尽心意。除去言语平淡,如话家常,情真意切这些特点之外,这两首词还有一个特点:用典。第一篇“包胥”用春秋楚人申包胥事,言对救助好友决心之坚;“乌头马角”用战国燕太子丹事;“牛衣”典出《汉书·王章传》;第二篇用杜甫李白典,类比词人与好友之情。

《金缕曲》的深情厚谊,无须多言,只纳兰性德的一句“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就足以道尽。以李陵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作类比,足言此词背后的深切情谊。

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之中,我最喜欢“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凋敝散乱的凄凉萧瑟,如在眼前。只此一句,可知当年“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张扬肆意的少年时光,亦可见如今十年尘世风霜辗转之下日益枯朽的自己。暂且不论此句原意为何,看过顾贞观的一生经历之后,我只感叹一句“何以飘零久?”,只是感叹,不论缘由。

何以飘零久?这是一个问题,就以顾贞观为代表的清朝汉族文人士子来说,也不外就是“大环境之下,满族作为外来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汉族的文化、政治政策;汉族士子本身对于入仕平天下的渴求与仕途难平,前路渺茫的矛盾;作为一个人,对于自身认知的不足”这几个方面。

先说说清朝前期、中期的文化政策这一因素。就顾贞观所在的顺治和康熙时期来看,他们虽然“主动选择接受中原传统的汉族文化,以崇儒重道为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文化政策,增强汉族士人对于清朝合法性的认同。他尊奉程朱理学,并恢复八股取士,给汉族士人提供一条合法的进入统治阶级的途径。”【2】但是同时也存在满汉区别,以满族为尊,汉族为辅的现实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阶级必定对占据民族相对上层地位的汉族士人抱有强烈的戒备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况且,康熙是在“首崇满洲”的前提下,以崇儒重道为核心,大力改善满汉关系,团结汉族士绅及知识分子,巩固以满洲贵族为主体,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而非纯粹的推行儒家思想,促进满汉融合。我并非有意将汉族与满族放在对立面,只是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之下,新到来的满清王朝统治者要求以满族为尊,而长期生活于此地的汉族人民维护汉族的主体地位与主流价值导向,这两者之间必然是有矛盾冲突的。在这样的文化政策和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汉族士人必然是要受到打压的。就上文提到的《金缕曲》创作背景中的“丁酉科场案”,据孟心史考证:“丁酉狱蔓延几及全国,以顺天、江南两省为巨,次则河南,又次则山东、山西,共五闱”。有学者认为,科场案是清初打击汉族士绅的手段之一。吴汉槎作为被殃及的池鱼,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而以之为代表的满清王朝下的汉族士子们,面对诸如宁古塔流放、文字狱大兴等文化恐怖政策,难以不“飘零”啊。

接下来说一说士子心态这一方面的原因。作为儒家文化浸养出的汉族士子们,对于“入世”,抑或说“入仕”,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超然热情。自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除却魏晋等战乱频发的历史时期,皆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文化,追求俗世名利也就随之变得理所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士子都是奔着俗世名利而来,只是追求为民为国的不在多数而已。根据两段提到的满清文化政策,很明显汉族士子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的。毕竟“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清朝比起元朝是要有所改进,但是出于统治集团的利益考虑,但实际上,在统治者眼中,汉人可用,不可重用。清朝考科举入朝为官的汉人不少,可真正手握权柄,翻云覆雨的几乎没有,也就是说给予小范围内的权力地位流动,但不允许汉人染指国家顶层权利。就是在这样明知不能受到重用,大展宏图而且眼前实例众多的情况之下,士子们依旧不减科考入仕的热情。这种近乎盲目的热情和渺茫的仕途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多数满清王朝下的汉族士子,郁郁不得志,久久不得安。

最后谈一谈自我认知不足与“久飘零”之间的关系。自我认知是个体对于自我的觉察。这里的自我认知的不足体现在对于自身能力才干的认知与对于世界客观评判标准认知的不足。

在我的印象中,古时文人总爱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就连李白这样洒脱的人都汲汲名利,失去官位后郁郁不得志。实际上,有几人是真的怀才不遇,扪心自问,也就寥寥数人而已,更多的人是并不适合这个职位,严苛些说,便就是无那能耐。宦海之深,非等闲可遨游之,所需要的个人素质远不止才识。才高八斗又如何,若无阴诡之计,又无为民之心,既当不成奸臣,也做不了清官。就历史史实论,少有诗词大家亦擅为官,除却王安石、苏轼之类,少有为(wei/)官为(wei、)民,可堪任用却实实在在生不逢时者。多是恃才傲物,可吟咏文章,不可为天下计之流。每个人的才华不同,适合的舞台自然也就不同。适合为官为吏,自去为国为名;适合纵马扬鞭,自去驰骋沙场;适合吟诗作对,自去文采风流;适合耕田除草,自去逍遥田园。有甚才能,便去做该才能能做之事。莫以翔天之翼,学做入海遨游。唯有自我认知充足,对于自身能力足够了解,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实际上,我们无论是学诗抑或习词,最终的目的都不仅仅拘于遣词造句之精巧独绝,更多的是领略不曾见识过的世间风光,体味写下作品的那个瞬间写作者的微妙情绪,领悟一个人对于尘世的思考感悟。进而充实自我,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金缕曲》中顾贞观感慨“我亦飘零久”,何以飘零久?除却汉族士子的入仕之道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自我认知的不足,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满清文化政策之下的大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丁酉科场案】

[2]康熙的文化政策对士人和文坛的影响张忱

论文作者:曾航,章司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浅析顾贞观《金缕曲》论文_曾航,章司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