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监控,善于反思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行为;教学理念;自我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如果能够做到长期教学反思,总结每一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求反思的层面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标更加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第一,在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二,强调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对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第三,重视活动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氯水”这部分内容教学时,笔者不像以前一样传统的讲授知识,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问题的引领下,探究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预测又体验,既观察又思考,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发现和发展。又如在讲到乙醛得氢还原为乙醇,得氧氧化为乙酸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上述两个过程中乙醛醛基碳原子氧化数的变化,然后自主思考无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统一性,这样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得氢是还原、得氧被氧化,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课前反思,提高教师的分析设计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案例1】高中化学选修4电解饱和CuCl2溶液实验采用了设计问题,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问题为:(1)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2)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3)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4)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5)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6)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案例2】高中化学必修1中“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的对比:教学设计1: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钠的化学性质为“了解”层次,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将教学过程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设计。教学设计2: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及钠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实验。
通过上课证明上述两种教学设计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补充实验,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意料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思维。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案例3】笔者在高中必修1“二氧化硫的性质”的设计时,注意反思了以前教学中的不足,将其改进,真正实现了这一节课的高效学习,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一节课得以体现和发展。
导入:从二氧化硫在生活中的身份:被滥用的“化妆师”导入,播放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实验探究】: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
【实验步骤】:(1)向盛放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两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2)用小气球套住试管口。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实验现象,这个实验很容易成功。
【教学反思】:对这个实验学生亲身体会了二氧化硫的漂白特点不稳定,暂时性。笔者认为这个导入比一般的酸雨成因导入这节课,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为从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发,本身就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再通过实验来感受二氧化硫确实有漂白性。
【问题探究】:展示一瓶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溶解性;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的溶解只是简单的溶解吗?
通过学生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实验探究】: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验证。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活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推测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从硫元素化合价的角度推测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整节课的教学笔者重在体现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地参与。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2.课中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重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4】在进行高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苯酚的性质“的教学时,课堂上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实验)取苯酚浊液2ml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浊液变澄清,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澄清变浑浊的现象,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苯酚酸性比碳酸弱。当所有的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后,有的同学提出能否直接用嘴呼出的二氧化碳代替实验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上述实验,虽然上课时间紧张,但笔者认为这个想法很有价值,学生肯定是受到澄清石灰水吹气变浑浊实验的启发。所以,笔者没有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来结束这样的思维碰撞,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亲自演示。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做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课后反思,指导实践
(1)反思教学是否达到目的
首先,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三维目标”。比如在“二氧化硫,环境保护”教学时,在认知方面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来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到图书馆及网上查找有关大气污染的信息,并将结果制成幻灯片或论文进行交流讨论;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自觉防治大气污染的意识,对人类一些不合理的做法进行反思,关注人类健康。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课前认真准备了资料,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较好的收获。但也有些学生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探究和学习的氛围,是否学会了该学的知识就更不得而知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对于课程的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更合适应当进行反思。①课题引入是用实验引入、故事引入还是开门见山引入?②课堂教学是采用是选用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③课堂深入是小组合作还是个人问答?④课堂训练是给学生上台板演还是台下集体训练?⑤巩固深入是用总结归纳还是课堂小测?⑥师生交流与互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⑦教学手段是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还是用现代多媒体手段?⑧课堂语言与课堂形式是否生动有趣? ……
(3)对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进行反思
有趣的课堂是学好化学的内在动力。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情境是密切联系的,所以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问题情境设计应当是有趣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所以,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同样,五十几个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五十几个不同的疑问,就会有五十几个不同的创意,原先预设的教学框架都可能因此打破,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教师应进行深刻反思,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加以推敲总结,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谷中学 030800)
论文作者:张建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学生论文; 二氧化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溶液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