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中心的起源:基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解释_工业生产论文

世界制造中心的缘起:基于区位竞争优势视角的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缘起论文,竞争优势论文,视角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位竞争优势: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区位竞争优势是指处于不同经济成长阶段的特定经济区位,比其他区位具有更为领先的低成本(包括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文化成本三部分,即C=FC+TC+CC)或高效率优势。① 区位竞争优势是一个动态的集成系统,是特定的成本优势在经济区位的集聚(详见图1)。

降低要素成本是形成区位竞争优势的直接动力。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是天赋的,在科学技术水平未达到足够的高度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要素的禀赋结构由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决定,要素密集度解释的对象是不同类型的商品,要素丰裕度则指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区位要素禀赋拓展了竞争优势的范畴,突破了纯粹的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将竞争优势的取得建立在一定区位所拥有的要素禀赋上,土地(自然资源)、人口、资本都是要素禀赋的构成部分,这意味着人开始成为影响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的历史条件下,资源获取成本的明显降低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明显提高,很容易成为迅速取得领先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便是最好的解释。一般而言,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性强,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而土地及其附属设施的流动性弱。因此,尽管地理位置和区位要素禀赋对早期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但在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产业部门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明显增强,资源获取成本和资源使用效率等降低要素成本的手段对地理位置和区位要素禀赋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替代效应。②

降低交易成本是形成区位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依赖于完善的制度建设,对产权的保护、法律的完善程度及得到遵守和执行状况、税收制度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交易成本。对此,制度经济学已进行了深入且颇有成效地研究。本文对制度的研究仅仅选取其中的政策战略体系和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两个角度来探讨对降低交易成本的影响。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制定发展战略本身就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20世纪50—60年代,一些拉美、东南亚等国家相继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替代进口产品,加速工业化进程,明显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步入了新兴工业国的行列。而另外有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出口导向(通过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降低文化成本是形成区位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文化是指人们所习得的与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文化成本是人们习得和维持特定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传统所放弃的物质上或心理上的最高代价(成本),或文化观念转变所付出的代价,一般包括人们的认知成本、认同成本和心理成本等。在生产过程中,特定文化所具有的成本状况最终会反映在产品的总成本上,或者通过影响效率和创新而改变企业总成本状况。与要素成本、交易成本注重客观成本所不同的是,文化成本所包含的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成本,反映了人们对待创新(基于竞争)的态度。这可以在日本战后所采取的技术引进—模仿战略中得到验证。在区位竞争优势形成过程中,本地文化起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产业集聚,便深受本地创新文化的影响。文化成本的差距甚至远远超过因不同制度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因禀赋不同而产生的要素成本,一个低成本的制造文化可以持续地推动竞争创新,而过高的文化成本会阻碍一切有利的要素条件和制度条件发挥作用;并且,文化成本能够深层次地和持续稳定地作用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来影响区位竞争优势。

天赋抑或机缘:世界制造中心的逻辑起点

迪克西特与斯蒂格利茨在《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性》一文中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从运输成本的降低及由此引起的聚集经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角度探讨了企业的区位选择过程,为空间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奠定了基础③;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外在经济性,克鲁格曼解释了工业活动的集中性:地区经济行为的高密度或低密度的地理分布很少是随机产生的,集聚产生的地点是由初始天赋(first nature)条件或后天(second nature)条件决定的。初始天赋条件指一个企业先前所做的随机区位决策,后天条件指一个地点对一个企业产生的吸引力源于先前已经选择定位于该地点的其他企业的出现。由于运输成本下降、规模经济和要素流动的交互作用,加强了企业的市场导向型区位选择,在某一区域(或区位)形成前后向联系,产生集聚效应,在市场潜力的作用下,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集聚,最后形成国家内部的“中心—外围”结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集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效应十分明显。由于集聚本身也是集聚力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集聚过程具有很强的累积性。④ 工业革命以前,世界经济的增长整体上处于所谓的“马尔萨斯稳态”,人口增长极其缓慢,人均产出基本维持不变,生产率水平也处于停滞状态。当现代工业在某一产业领域和某一地区首先取得突破后,集聚的正反馈机制则会强化这一地区的领先优势。诚如波特所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优势获得。事实上,区域产业集聚更强调在柔性集聚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强调本地文化培养下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等要素的集中以及本地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以降低要素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早在英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过程中,兰开夏郡的棉纺织业集群、伯明翰地区的制铁业集群等成为英国区位竞争优势的主要成分。

在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的条件下,特定地区发展现代工业首先需要建立在丰富的和低成本的要素禀赋基础上。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较之其他国家具有更为优越的区位竞争优势:前一个世纪发生的农业革命;人口转变与“新型城市化”,建立了“工业增长得以发生的区域经济发展框架(而不是该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原始工业化,提供了吸纳妇女儿童劳动力的亚就业机会并导致上述人口变迁,并且,消费变迁——18世纪“勤勉的”农户既向城市供应了更多的农产品,也对城市商品有了更大的消费需求。⑤ 因此,当时英国在每人平均的生产量和贸易额方面已经远远地走在其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之前,即使在总产量和贸易总额上彼此还相差无几。18世纪30年代,随着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发明的诞生,英国掀起了产业革命的浪潮,导致了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作为工业生产组织基本形式——工厂制的确立,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到1850年,英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把越来越多的国家拉入到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中,甚至当时的世界市场只为“最早实现民族工业化”的一个国家,即大不列颠,提供了发展的空间。⑥ 事实上,之所以能率先形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英国领先全球的区位竞争优势使得机缘触发了天赋。

要素成本、交易成本与文化成本:世界制造中心鹊起的缘由

自新航线开辟后,英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大大地增大了。英国是个岛国,海岸富有很深的河口和避风港,使英国有可能通过海路来建立各郡间的联系;并且,国内经济发展较少受到武装冲突的干扰。尽管17世纪英国对外战争不断,例如三次英荷战争,其目的是试图摧毁荷兰的贸易和海运,但对英格兰本土的损害较小;拿破仑战争给英国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但欧洲大陆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⑦,战争中的商业封锁,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欧洲大陆国家工业发展的进程,也使这些国家在海外的商业利益和殖民地遭到巨大损失。⑧ 88而战争给英国带来的军事上最直接的好处是,“英国的海上实力已使荷兰相形见绌,它还成功地牵制了法国在大陆上的实力,为欧洲大陆设置了力量的平衡,使英国得以主宰海洋,主宰与欧洲之外世界进行的交换。”⑨ 54促成英国世界制造中心崛起的区位竞争优势表现为:

1.低要素成本的领先优势

英国在经济基础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使其明显从低成本的要素流动中获益和积累现代工业起步阶段的生产能力。由于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而引起对改进的运输工具的需要,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挖了纵横交错的运河网,将北部和西部的工业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与各大港口城市,尤其是伦敦和利物浦连接起来;同时许多城镇也由新建的收费道路相连,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伦敦大市场,通过运河而与北部各工业城市相通连,又通过泰晤士河至塞文河的运河而与大西洋相通连,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更紧密,成本也更低。与运河时代平行的是大规模的筑路时期。1750年以后,一批筑路工程师发明了修筑铺有硬质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术。1830年以后,公路运输受到了铁路和汽船的挑战。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从1770年起,苏格兰、法国和美国的发明者就在船上试验蒸汽机。到1850年,汽船已在运送旅客和邮件方面胜过帆船,并开始成功地争夺货运。在18世纪的半期,基础建设的改善使煤炭运输成本下降了50%,成本降低和生产技术革新,大大促进了煤矿业和冶铁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英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殖民地成为英国获取低成本要素的重要来源。⑧ 96-111①从17世纪20年代起在加勒比殖民地开发制糖业并参与相应的非洲奴隶贸易。②在1607—1713年间在北美13个殖民地的定居活动。北美殖民地对英国的经济贡献也相当卓著。③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④1600年创立东印度贸易公司,并于1757年后完成对印度的征服。据测算,仅在1868年至20世纪30年代,约有1/5的印度净储蓄被转移到了英国,另有5%的印度国民收入被在印度的英国人消费掉。从1500—1800年,欧洲殖民掠夺的总值为10亿英镑金币,其中仅在1750年到1800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1亿~1.5亿英镑金币。这批资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说是英国新工业革命的全部资本,至少也促进了英国对新工业革命的投资,尤其在蒸汽机和纺织技术方面的投资。从18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棉纺织业在美国南部新开辟的各州中找到了原料供应基地。西印度群岛殖民地对英国工业革命起着“资本的原始积累”作用,“三角贸易”对英国工业发展贡献巨大。这一贸易的利润滋润了英国整个生产体系。(11)

利用廉价劳动力以降低要素成本。在工业革命时期,妇女和儿童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用,成为工业生产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1839年,英国共有工人419560人,其中女工就有242296人,占工人总数的57.75%。女工比例较高的产业为:棉纺织业56.45%,毛纺织业69.5%,丝织业中70.5%,麻纺业占70.5%,陶瓷、煤炭等行业的女工也占不小比例。(12) 已婚妇女工资收入微薄,企业主支付的工资相当于成年男子的工资的1/3~2/3,雇主认为妇女是依附于男子主持的家庭,并不指望自己的工资生存,因此没提供“生活工资”。(13)

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18世纪60年代以来,重要的产业变革不仅发生在棉花、钢铁以及能源技术行业,而且发生在机械工具制造、制陶业、玻璃制造业、造纸业及一系列化学品制造业领域。(14) 工业经济需要拥有足够的资本,在英国,利率下降导致“资本相对廉价”,资本的“相对充裕”是引起工业革命的一个有利因素。(15) 4推动英国工业生产的资本来源较为复杂:第一,国内的高积累率。工业生产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了“史无前例的资本积累率”,来自国民收入的投资率由1760年的6.8%上升为1800年的8.5%、1840年的10.8%。(16) 第二,随着国内和海外投资机会的减少,荷兰的储蓄大部分投到了英国的公债上。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英国的经济增长。第三,殖民地资本的流入驱使英国利率逐年下降,从1694年英格兰银行建立后的8%下降到1752年的3%。英国的利率已经使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市场成为一个资本流入英国的漏斗,而英格兰银行则越来越“控制”了这些资本。英国拥有更多的、可作为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多。⑩ 第四,英国政府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私人银行的基金,间接地促进了私人企业的繁荣。(15) 13-14由于英国拥有较为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财政体制,以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为标志,英国在发展纸币以及建立商业银行和清算中心、保险公司、证券市场(公债除外)等方面,均比其竞争对手法国领先差不多一个世纪。(17) 177资本的扩张或者说“总体产出的增益”,兰德斯认为是由“投入的能力”造成的,即“新技术较高的生产率与经营者、工人优秀的技能和知识。”(18) 80其实在世界经济扩张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工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并且通过暂时垄断技能和知识市场来维持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利润率的生产模式。

技术上的突破推动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确实存在着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从1731年Tull发明的播种机到1786年出现的打谷机,从1733年Kay发明的飞梭到1765年Hargreaves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769年Arkawright发明水力织布机,1779年Crompton发明走锭纺纱机,以及最终由Roberts研试成功的全自动走锭纺纱机;从1709年Darby发明的焦炼铸铁法到1784年Cort发明的搅炼法;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瓦特(Watt)于1775年发明的蒸汽机(15) 17,英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沿。还可以再看一组数据:1760年前,英国一年颁布的专利数目难得超过12项,1766年这一数字迅速上升为31项,1769年升至36项,1783年跃升为64项,1802年升至107项,1825年攀升至250项。从1765—1825年,增长了20倍。(17) 210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发展。由于棉花比羊毛更容易被机械处理,适量的资本投资所形成的机械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1774—1820年间,原棉的进口量增加了20多倍,棉纺织业的就业人数也从18世纪70年代的几乎可忽略的水平增加到1820年占整个劳动力的6%以上,棉纱及其制品的出口量迅速攀升,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⑧ 85,89

作为世界科技中心和制造中心,持续的技术突破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英国能源源不断地将技术变革的成果应用于工程技术的革新。兰德斯把机械原理在制造业上的应用详尽地阐述为三次技术革新:以机器代替了人的技能;以无生命的动力代替了有生命的动力;以矿物取代了植物或动物作为原料。(18) 41水力、蒸汽机的发展以及对燃料的需求,使得铁和煤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工业革命的大部分重大技术革新都是围绕着如何用水力或蒸汽机动力来替代人力或畜力而展开的。18世纪早期以前,铁主要用于家庭用具和武器的生产,到18世纪末始,铁开始用于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设施的建造。1700—1775年间,由于北美殖民地受到寻求扩大经济规模的压力,对铁器的需求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一旦扩大后,生产成本的降低又进一步刺激了对铁器的需求;国内农业部门、纺织机器的制造也扩大了对铁的需求。然而,“钢铁工业扩张的真正基础是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铁路建设”,由此导致“钢铁工业成为19世纪世界经济体中的主导产业”。铁路的发展,刺激了煤、铁矿的更大规模开采,“发生连锁性的大规模扩张,后者的扩张又促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有利可图的交通运输业。”(15) 19英国率先发展起的高炉能成批生产铁。煤炭作为能源生产的基本品种,其兴起与钢铁工业的扩张及冶炼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尽管由于英国长期以来受木材严重匮乏的困扰,早在16世纪就鼓励使用煤,也一直关注采煤技术,但真正做到将煤从一种高成本的燃料转变为低成本的能源,关键的突破在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5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00年,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大约90%的煤炭,英国最接近的竞争对手法国,所生产的煤炭尚不足1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是法国的1/3,到1840年,已是法国的3倍多。铁已丰富和便宜到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设,因而,人类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跨入了钢铁时代。(19)

2.低交易成本的领先优势

现代国家制度的确立为降低交易成本奠定了基础。英国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沿着荷兰的方向进行的。17世纪,英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成立了临时共和国。17世纪末,民族国家和经济制度的创立对政府公共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经济政策领域中实现了政府管理现代化。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培根、霍布斯、洛克、牛顿都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实际事务,对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并于1696年开始大规模重铸货币。经过一系列变革,18世纪的英国已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这与同期法国薄弱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强烈的对比。三是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稳健的公共财政和银行业的发展也进一步获得提高。⑧ 89不同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国内市场的统一程度通过创建收税公路和渠道网络以及海岸运输得到了极大提高,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更有效率的专业化劳动分工。

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在内河航运、尤其是运河开凿大规模兴起后,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内,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航路,一直是狭窄和割裂的国内市场,随着交通的畅通而毫无阻碍地彼此联结起来了。1707年,英国取消了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关税,这为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奠定了基础。而当时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国内关税壁垒重重,交通落后,要建立全国性的市场经济几乎是不可想象的。(2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冲破了封建割据而形成了国内统一大市场,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由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同样,市场也就越是由地域性的市场转变为世界性的市场。(21) 114,88对此,马克思曾指出,英国的工业品在大西洋彼岸的所有市场和欧洲某些市场获得了实际的垄断地位。当1815年拥有使用蒸汽的工厂的英国已经能够供应全世界时,其他国家几乎还不知道蒸汽机。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远远走在前面了。(22)

分工与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迅速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形态是分工与协作,协作的最初形式包含着更复杂的诸多形式的萌芽;在这些复杂的形式中,最初形式不但作为它们的因素之一而重新出现,并且也作为一个特殊形态而同时与它们并肩地保存着。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手工制造业中具有它自己的典型的形式;这种协作在真正的手工制造业时期占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同时带来了制度层面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成为英国区位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大工业这一组织或生产制度,其作用影响到整个经济制度,从而也影响到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则是由财富的增殖条件和分配条件所统治的。(23) 9汤因比由此认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以竞争取代了中世纪的各种规章条例。”(24) 工业生产超越了早期工业化的限制,以工厂制的方式形成更为有利的生产能力,原先家庭工业的职能被分解为整个工业生产环节的不同任务。区域性大型市场以及国内统一市场、海外市场的拓展,要求更大规模的生产,意味着更高组织程度的社会。1813年,英国棉纺织业的动力织布机不到3000台;1833年以后是10万台,1861年时是这个数目的4倍;1813—1833年之间动力织布机的使用并没有替代手摇织布机,期间依然有20万~25万台手摇织布机,到1850年,只剩4万台手摇机。15年后,工厂体系完全占领了织布领域,手工织布者绝迹。⑨ 130正是机器代替了比较简单的设备以后,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固定资本,促使生产大大加速,机器便使流动资本愈益增大,因此,机械化“工厂制度”保证了生产大量的产品并使成本迅速降低,它不再依赖于现有的需求,而是创造了自己的市场。18世纪末出现的强力机械装置,在世界经济史上划出了一个时代。(23) 22恩格斯早在1844年就提出:“初看起来,革命的世纪并没有使英国发生多大变化便过去了……但是英国自上一世纪中叶以来所发生的变革,却比其他任何国家所发生的变革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这种变革愈是无声无息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愈大;因此,在实践上它一定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更快地达到目的……只有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也必然以社会革命为依归。”(21) 656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经济政策保障了较低的交易成本。就英国政府对其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而言,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政府在建立“市场环境”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政治稳定、行政统一、普通法的完善、支持商业的态度、保障市场自由等。(15) 13-1416—19世纪,英国的商业政策受到重商主义思想的支配。由于19世纪前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技术进步非常缓慢的基础上的,这导致在英格兰和欧洲大陆,普遍认为国际竞争就是以邻为壑。商业政策强化了贸易战的目标。从1651年开始,英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航海法案,禁止国外船只涉足与英国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并强迫其殖民地通过英国港口出口本国商品。结果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税、补贴及贸易法等政策(27),形成了一种新的贸易模式,即从殖民地进口的商品大量被用于再出口(将用于出口的货物先运到英国后再出口),以高额关税挤压从属国的产业竞争力。研究表明,在18世纪20—70年代,英国的转口贸易占其国内出口的58%(总出口的37%)。(25) 到19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了英国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英国的商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积极倡导自由贸易,以助其打入欧洲其他“相对疲软的市场”:1828年,英国贸易工业部放宽了对机械出口的限制,1843年这些限制被完全取消;1841—1846年间,600多种关税被取消,另1000多种关税被降低;《航海法》在1849年被废除,到1860年,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被单边取消;尽管19世纪末,贸易自由化在欧洲出现了倒退,但英国到1931年一直坚持其自由贸易政策。

3.低文化成本的领先优势

产业革命所引发的文化、人的观念的变革,为英国的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英国在关键部门中所取得的早期技术优势本身是一种成就,是艰苦努力、敢于创新,发挥想像力和企业精神的结果。要理解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仅要考虑到物质上的有利条件(虽然另有些社会也具有发展工业的有利的天赋条件,却花了很多年来效法英国的这种首创精神),还要考虑到非物质的价值观(即文化)和体制(18) 300,即得益于它所具有的较低的文化成本。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欧洲社会在实行迫害新教徒和排斥犹太人的歧视政策时,英国却大体上摆脱了这些不合理的限制,雇用德国的矿工、荷兰专门从事排水装置设计的工程师、法国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随着1685年南特令被废除,企业家和工匠从法国向英国迁移,尤其是在纺织工业中,从少量流动发展为大规模涌入。(17) 174-175大量技术人才的引进为技术革新和新技术在英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积累无疑为世界制造中心准备了坚实的基础。英国文化,或蕴含于英国文化中有一种更强烈的企业精神的因素,由文化所驱动的一个更为宽容的国家结构(15) 12-13,导致企业家人才大量地集中在英国。

小结与启示

以区位竞争优势分析框架来探究,英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兴起在于其显著的低成本优势。在英国迈向世界制造中心的进程中,对需求显著变动的反应能力、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本地文化和政策战略体系构成了其出众的区位竞争优势。需求拉动是形成区位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要素,由需求衍生出投资、制造技术和创新促成了区位竞争优势源长期保持在升级的动态运动中。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制造中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先后承继性,即世界制造中心以国内市场为起点和依托,当国内市场过剩时,国际市场的拓展进一步确立了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即使是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英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也是制造业产品的主要消费者,19世纪中叶,英国的棉花消费量相当于全球产量的一半,3100万的英国人使用了1亿吨煤,相当于当时全球其他国家8亿~9亿人口的年使用量。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到全盛时期,不仅生产了占全球53%的铁、占50%的煤,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纺织、冶炼、采矿等产业领域较为普遍地采用了技术含量较高的机器系统,其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在世界分工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通过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与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形成了初始的国际分工格局,成为世界各国的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给者。187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36%⑧ 35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和世界制造中心。

尽管产业技术的进步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但“微笑曲线”的上端仍然集聚在发达国家,掌握关键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其非核心技术专利取得市场利益。而中低端制造技术(处于产品技术生命周期后期或技术开发边缘)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经济成长态势良好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组装基地和制造工厂。例如在IT制造业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区域,将可能率先突破成为IT世界制造中心的车间,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中国大陆的东莞和昆山等都曾经是或正充当这种角色。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充分发挥特定的区位竞争优势,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成本劳动力等初级资源优势,尤其是主导性文化价值观对世界制造中心的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性文化价值观通常表现在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上。这一国家或地区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方式也作为重要内容而凝固在主导性文化价值观中,并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可、认同甚至信仰。主导性文化因素决定着对传统和既定秩序的遵循程度或创新意识,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包容、接受和融合,企业或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及由此决定的行动取向。(26)

注释:

①高波.文化成本与地点竞争优势——对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文化经济学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11):1-8

②张明之,乔蔚虹.基于区位竞争优势的产业竞争力:整合与升级.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53-58

③Dixit A,Stiglitz T 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3)

④Paul Krugman.Space:The Final Frontier.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2):161-174

⑤J.de Vries.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4,54(2):251-252

⑥Hobsbawm E J.Industrial and Empire,The Pelic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Volume Ⅲ.Harmondworth,Engl.:Penguin,1969

⑦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⑧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⑨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⑩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1)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清史译丛,(1)

(12)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家庭生产.史学月刊,2000(3)

(13)伯内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男女工资差别考察.经济史评论,1999(2)

(14)Joel Mokyr.Editor' s Introduction: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An Economic Perspective.Joel Mokyr,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99

(15)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Crafts N F R.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85

(17)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

(18)Landes,David S.The Unbound Prometheu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1750.1969

(19)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来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0)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

(23)保尔·芒图.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83

(24)Toynbee A.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Borton:Beacon Press,1956

(25)Mitchell B R,Deane P.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

(26)张明之,毛丰付.论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层次与国家利益.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6):3

(27)例如1651年颁布实施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与他国贸易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英国的商业政策还禁止美洲殖民地生产厂家与母国厂家竞争,对北美殖民地与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直接贸易也有诸多限制,等等。

标签:;  ;  ;  ;  ;  ;  ;  ;  ;  

世界制造中心的起源:基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解释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