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45
摘要:建构理论研究构成建筑形式的结构、材料、构造、建造方式及其外在的形式表达,考察建筑形式表现和生成的内在逻辑,探索建筑形式生成的原动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高校都有着不同年份的历史建筑,于每个高校而言,都具有历史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校的发展,诸多的历史建筑都经历着保护、修缮甚至改扩建等。建筑的改造应该遵循建筑自身的特点及机理进行,基于此,本文从建构的视角对高校历史建筑进行探索和浅析。
关键词:建构;高校历史建筑;改造;
高校历史建筑一般在高校建筑群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安全及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历史建筑的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既有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化改造,既保留历史风貌及传统价值,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和祭奠,又达到安全及发展的改造要求和目的,成为较为重要的课题。发展与保护既是矛盾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在高校历史建筑改造实践过程中,仅仅专注于建筑形式的表达是不够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秩序化的合理建构,体现历史文脉精神的意义,建构的理论方法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建构”释义
1.建构始义
“建构”源于西方,该词原意同时表达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含义。因此“建构”不仅仅限于结构、构造与材料的技术表达,还包含着建筑艺术的运用与融合。
2.材料、结构与构造为物质基础
结构为实体得以存在的力学系统,构造则成为材料在系统里得以表达的连接方式。当建筑艺术得以创造性表达时,结构则成为表现形式的依附主体,只有建构的秩序统一,才能实现建筑的“表情”流露。建筑实体的形成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的组成,当三者合理的按逻辑秩序为设计者服务时,才能达到物质基础的稳固与可靠。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材料为表象,结构为逻辑基础,构造则为基础与表象的合理连接方式。
3.秩序合理化
建构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却又不能与与之分离,它是依附于建筑技术的恰当表达。当建筑为不同的对象服务,或者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会呈现建筑的多样性与可变性。只有达到物质建构的秩序合理化,才能使得建筑达到自身的合理性和设计初衷的融合。
因而可见,“建构”本为源于纯西方的学术概念,在建筑学中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运动到建筑实践中去,将建筑的物质和精神层面进行融合,为解决设计矛盾提供不同的思路与视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校历史建筑改造与“建构”理念的渗透
1、高校历史建筑的特点
高校因为特殊的社会地位与校园氛围,经过多年沉淀的校园文化及校园精神会在建筑及多种物理场所中体现。如清华大学的清时建筑工字厅、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重庆大学的第一教学楼(原理学院楼)等,诸多高校的历史建筑不仅承载了教书育人的使命,更积淀了校园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对于历史建筑而言,保护和修缮至关重要,肆意的改建及拆除不符合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及发展规律,既违背设计的初衷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高校历史建筑在高校建筑群中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地域特色及文化符号特征,这些成为改造过程中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意义所在。历史建筑也因为其历史年代性,具有不同时期的建造方式及技术处理手段,在工程实践中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2、高校历史建筑改造的原则及建构的理念的渗入
历史建筑因为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原有的建筑符号与表情,在改造设计中,应该遵循建构的设计原则,秩序合理化。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满足改造的要求,将历史脉络在改造设计中得以体现与延续。历史建筑的改造指的是在保留及延续历史脉络的前提下进行的建筑空间再利用的活动。改造活动不能背离历史文化,将改造的目的与历史价值进行融合,最终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
改造以保护和再利用为主要原则。历史建筑的合理保护才会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除了满足相关政策及规范外,不应随意损毁,破坏原有的历史价值,高校历史建筑更因为其独特的内涵而得以保护。另外,从功能上来讲改造应尽量保留原有功能为原则。原有功能的保持是对历史建筑的最低限度的更新改造,对于因为发展需要功能的转变,应该在合理结构的规划前提下,对历史文化进行延续性的表达,使得空间功能建构秩序化,而非肆意发挥。
材料情绪的表达需要结构张力来体现,在高校历史建筑中更需要考虑的是历史文化的体现与历史文脉的延续。各个时期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呈现不同的结构机理,在改造过程中材料及构造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实际工程中单一照搬不同时期的结构及构造处理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只有通过逻辑化建构的矛盾解决,才能形成适宜的改造设计实践。
结束语:
高校历史建筑改造设计应该从结构、材料、构造入手,解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秩序化处理改造中的矛盾,阐释特定背景条件下高校历史建筑应有的含义。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高校历史建筑的改造设计不应该仅仅是单一的保护、拆除、重建,而是使建构秩序更加合理化,达到历史建筑多层面的融合共生,使得历史建筑的特质在高校建筑群中得以发展、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健,鲁超.上海高校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与保护[J].华中建筑,2007,(8):174-176
[2]楼颖楠.建构建筑探讨.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J],2016(04):44-46
[3]胡莹.建构——对建筑本体的还原.华中建筑[J],2001,(1): 33-35
[4] 欧黎明.浅谈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城市建筑,2014(17):282
作者简介:谷海东(1982-),男,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论文作者:谷海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建筑论文; 历史论文; 高校论文; 结构论文; 秩序论文; 材料论文; 价值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