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县人民医院 410600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而产生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1]。由于此处脑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又是脑血管中受到最大血液冲击的部位,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易使此处脑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凸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颅内动脉瘤。而急性左心衰是急性左心心功能不全的简称,有劳累后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病史,有高血压、肺炎、过度输液等诱因[2]。临床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强迫坐位、大汗、口唇轻微发绀、两肺底干湿啰音,病情危急,可迅速发生心源性休克、昏迷而导致死亡。
1.案例
1.1简要案情
患者男,72岁,因反复头晕摔倒2天于2016年12月24日05:08急诊平车入院,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右侧前交通动脉瘤。12月25日01:32行右侧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包裹+骨瓣复位+固定术。12月26日11:30肺部感染合并左心衰。心功能KILLIP IV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控制液体量,利尿、强心、抗凝、降低心律等治疗。12月29日12:14予以经皮气管切开术,呼吸机辅助呼吸。2017年1月03日由ICU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经过29天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气管切开口闭合,心衰和肺部感染都已控制,于1月22日11:51结账出院。
1.2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
1.2.1现病史:反复晕倒2天入院。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CTA示:右侧大脑动脉水平段与垂直段交界处动脉瘤。DSA:右侧前交通动脉瘤。。
1.2.2既往史:2.2.1既往胸前区疼痛病史5—6年,自约20天前发现“高血压”病,自服氨氯地平及阿司匹林治疗。2.2.2自幼肺结核病史,约1年前复发,胸腔积液,治疗后症状缓解。2.2.3左侧腹股沟疝病史10余年,未系统治疗。
1.2.3过敏史、家族史:无药物过敏及特殊家族史。
1.3伤后情况
1.3.1患者:12月24日05:08患者因反复头晕摔倒2天急诊平车入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大脑动脉水平段与垂直段交界处动脉瘤。入院查:36.7°C,P62次/分,R62次/分钟,BP186/109mmHg,神志嗜睡,GCS评分E3V5M6=14分,吐词清晰,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口唇无发绀,双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2月24日10:00CTA示:右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与垂直段交界处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床突段交界处局限性狭窄;左侧基底节小软化灶。补充诊断:右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与垂直段交界处动脉瘤。颅内动脉瘤随时可能再次破裂,严重危及生命,可考虑手术。但患者有阿司匹林服药史,有高血压、冠心病、肺结核、胸腔积液病史,基础情况差,手术风险大。12月25日18:25分入手术室予以右侧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包裹+骨瓣复位+固定术。术中出血100ml,于26日01:40返回ICU,神志嗜睡,GCS评分E3V5M6=14分,吐词清晰,对答切题。术中术后共输入红细胞2u,血浆300ml,血小板2治疗量,记25日入量4113ml,出量2170ml。术后复查CT示:1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增多,右侧额颞部硬膜下出血;气颅。2右肺上叶及双肺下叶(左肺为著)感染性病变;右侧胸腔积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N末端脑钠肽2010pg/ml,予以尼莫地平缓解血管痉挛,保证脑灌注,收缩压控制在130-150mmHg,平均动脉压控制在90-100 mmHg,改善颅内循环。12月26日08:16分出现血氧饱和度80%,氧分压61mmHg,二氧化碳分压35 mmHg,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1:30分再次下降至80%,N末端脑钠肽4470pg/ml,CVP:25cmH2O,气管插管内冒出粉色泡沫样痰,予以吸痰,立即请心内科、呼吸内科会诊,考虑肺部感染合并急性左心衰,立即予以控制输液速度,西地兰04mg,利尿40mg,硝普钠50mg泵人,胺碘酮0.15g泵人。PEEP调至10Pa。20:17辅助检查结果:心肌肌钙蛋白>16.0ng/ml。心电图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机梗死,12月26日16:14分,氧分压88mmHg,二氧化碳分压32mmHg,CVP:15cmH2O。记26日入量2123.5ml,出量2530ml。27日03:00气管插管未见粉色泡沫痰。后生命体征趋于平稳。12月29日因痰液量多黄稠,予以经皮气管切开术。患者于01月03日转出ICU。01月12日复查:N末端脑钠肽1510pg/ml,心肌肌钙蛋白0.018ng/ml。
1.3.2目前情况: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步入诊室,右额有手术疤痕,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未引出病理反射。
2.诊断
(1)右侧大脑动脉水平段与垂直段交界处动脉瘤;(2)急性左心衰:心机梗塞;冠心病;(3)肺部感染[3]。
3.讨论
3.1病因
颅内动脉瘤其发病原因有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和其他少见的原因,如肿瘤、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4]。此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手术后,因为针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采用了三高疗法,高血压、高容量、高稀释,又因为患者本身条件差,有冠心病史,胸腔积液等,在术后第一天诱发了左心衰竭。
3.2讨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并发左心衰时,应该先控制心衰,在预防脑血管痉挛,保证基本血压的同时严格控制液体量,降低回心血量,保证基本的脑灌注即可[5]。护理上严格观察病情,持续心电监测,CVP监测,维持血压的稳定,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液体入量控制在每分钟25滴以下,保持呼吸道通畅。
4.护理问题
(1)心输出量减少:与患者既往冠心病史,大手术后心脏负荷增加有关;(2)潜在并发症-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与血液的冲击压力血栓形成、“再通”、营养供应中断有关;(3)潜在并发症-脑血管痉挛,与血压波动、脑灌注不足、脑脊液压力增高有关;(4)气体交换受损: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肺循环淤血肺部感染有关;(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6)焦虑、恐惧。
5.护理措施
(1)严格控制液体总量,其速度保持在25滴/以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密切监测病情:持续心电监测,维持血压的稳定,每15—30分钟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态,严密观察病人心律、心率、体温、血压、脉压差、心电图改变;观察病人末稍循环、肢体温度、血氧饱和度改变;观察头痛的程度、意识状态和肢体活动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3)观察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利尿剂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强心剂引起洋地黄中毒,扩血管药引起血压下降等,动态抽血查电解质常规;(4)密切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再出血征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防止脑疝发生;(5)针对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三高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疗法,有助于增加脑灌注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循环,但在此案例中却有悖于左心衰的控制,本案例采取严格控制液体总量,优先降低心脏负荷,保证基本的脑循环;(6)抬高床头30°,翻身拍背Q2H,机械深度排痰Q6H,及时气管内吸痰,文丘里加温加湿气道湿化;(7)加强肠内营养的管理,及病情稳定后的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8)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正确配合、及时了解患者的孤独恐惧心理,及时予以镇静镇痛药物,术后早期及病重期间安排家属探视,指导其家属鼓励、安慰患者,分担患者的痛苦,宣教各种管道的自我护理法。
参考文献:
[1]彭文翠.对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09):36-37.
[2]谢继红,殷世荣,吴爱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5(S2):54-56.
[3]李艳霞.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急救观察及护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3(04):125.
[4]石改玲.成人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8(01):213-214.
[5]杨玉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3(10):58.
论文作者:刘菊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7
标签:动脉瘤论文; 心衰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蛛网膜论文; 病史论文; 术后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