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超早期个体化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阎晋豫, 杨静, 武耀辉

河南电力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 目的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超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其对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95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治疗,康复治疗组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前后评价两组Fugl-Meyer、ADL,同时比较住院期间出现全身及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康复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明显提高(P<0.001),全身并发症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超早期个体化康复治疗有利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ADL,减少全身及局部并发症。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早期个体化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死亡率高,大多数国家脑卒中为死因前三位。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首位的致残原因, 是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3],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更是备受临床关注。早期康复可以提高脑卒中的疗效, 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2016年间我院1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了超早期个体化康复治疗与Fugl-Meyer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恢复、并发症发生等的关系。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185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均无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排除标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卒中,昏迷时间大于1天,严重痴呆,其他情况不能配合康复者。1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康复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同时在神经康复室接受治疗,男55例,女40例,年龄41-88岁,脑梗塞83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同期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但未接受康复治疗,男49例,女41例,年龄42-89岁,脑梗塞80例,脑出血10例。两组病种、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85例急性脑卒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塞或脑出血诊断标准[1],且全部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1天后同时采取康复治疗措施,即采用Brunnstrom训练技术、Bobath疗法、作业疗法、床上良肢位摆放、翻身及坐立位平衡训练、移乘训练、步行训练、ADL再教育、KX-3A型痉挛肌低频治疗仪、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减重步态训练仪、低中频脉冲治疗仪、生物反馈训练仪等个体化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康复训练项目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完成。

1.4 评价方法

治疗前(脑卒中发病后1天)、治疗2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价、ADL评价。Fugl-Meyer评价患肢运动功能,ADL评价应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以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ugl-Meyer、ADL评分比较

康复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出现废用性肌萎缩、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变形、足下垂、足内翻、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等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及致死率高,60-80%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4] ,15%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低级中枢及周围神经协调控制能力失调,瘫痪后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偏瘫肢体的关节、肌肉会在发病一两天内发生挛缩,偏瘫肢体若不活动,30小时后会发生骨质疏松等。

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神经系统疾病恢复的重要理论依据[2]。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通过反复学习与训练促使病灶周围神经组织休眠状态的突触活化,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使邻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通过不断刺激外周神经的感觉反馈,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过程,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因为在卒中后一段时间内, 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 在这一时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使患者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 康复治疗在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 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疗效就越佳, 预后就越好[5-6]。

据文献报道[3],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功能恢复主要是通过脑的可塑性、本体感觉替代学说、旁路学说、脑代谢的重组、 运动皮质功能位的改变、远隔皮质募集以及相关皮质的参与[7]等。同时早期康复训练还能改善肌肉血供,防止废用性退变,增强肌肉运动协调性、肢体平衡性。

本文通过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抑制痉挛,纠正病理性运动模式,改善肌张力,诱发正确的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各种并发症。正规康复训练2个月可使66%的病人日常生活能够完全自理。据文献报道[8],早期康复治疗可能降低脑出血病死率,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者,死亡的可能性是未进行康复治疗者的0.114。王志敏[9]等研究结果也证实,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脑出血患者的恢复。卒中单元是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的全新模式,同时还充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指导家属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与手法,更好地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Murphy TH,Corbett D. Plasticity during stroke recovery from synapse to behaviour [J]. Nat Rev Neurosci,2009,10:861-872

[3] 甄君,董杰,王雪晴,等.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5):409-410

[4]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08

[5] Joach im Liepert, Heike Bauder, Wolfgang HR, et al. Treatment- 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s [ J ] . Stroke,2000, 31( 2) : 1210- 1216

[6] Rogers C. Principles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osis[J] . Nurs Times , 2006, 102( 5) : 28-30

[7] 吴家幂.脑卒中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2(2):81-82

[8] 柯贤军,许康,郭珍立.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下脑出血的治疗(附108例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7,31:487-488

[9] 王志敏,王雷,徐程华. 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治疗费用评价[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11):908-911

论文作者:阎晋豫, 杨静, 武耀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上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  ;  ;  ;  ;  ;  ;  ;  

急性脑卒中超早期个体化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阎晋豫, 杨静, 武耀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