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本文探讨了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生活化 兴趣 资源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我认为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加和谐呢?
一、注意语文教学结合生活,提高课堂效益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变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春雨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画一画,想象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例如,《兰兰过桥》一文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桥,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这新奇美观的桥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创造设计未来的桥。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未来的桥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设计大赛,对未来的桥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从而有力地避免了教学单纯介绍知识的情况,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二、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1.亲近大自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提示了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我们不能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上,要鼓励孩子们去动手做、去实践、去读活书。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名山大川、花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感性形式,或令人心旷神怡、喜之不胜,或使人浮想联翩、情思悠悠。
2.开发家庭资源。俗话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那么,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些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因为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回去必定会和家长交流,因此家长更是赞许有加。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携手走向生活、走进语文。
论文作者:宋庆枝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论文; 生活化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