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应用及评价吴乔论文_吴乔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应用及评价吴乔论文_吴乔

【摘要】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本院神经外科为单位,选取置胃管病,用FMEA对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开展风险评估,对风险优先数进行计算,明确非计划拔管的高风险因子。结果 实施前,护士发生非计划拔管38次,患者30次,其它14例;实施后,护士发生非计划拔管7次,患者20次,其它2例;非计划性拔除胃管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采用FMEA有助于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率的降低,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关键词】失效模式;效应分析;胃管;非计划性拔除

神经外科患者因疾病多样,病情复杂且严重,经常会出现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情况,需置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及鼻饲用药,以此来维持机体能量供给及疾病治疗。在留置胃管期间,受多因素影响,经常会出现意外拔管情况,其除了会引发鼻黏膜出血、损伤外,还会造成各种并发症,如鼻饲液反流、鼻炎等[1]。如果选择重新插管,那么会使患者身心痛苦增加,加重损伤,加重经济负担,影响病情,而且还会不同程度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引发护患矛盾。针对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来讲,从基础层面来分析,其实为六西格玛管理的重要分支,其作用显著,能够防范各类情况的发生。FMEA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在产品设计当中,还是在其具体流程中,对于产品所存在的失效模式的相应频度、严重程度等展开风险评估,借助量化指标,对风险失效模式加以明确,且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或消除风险[2]。本文针对留置胃管者,采用FMEA方法,评估非计划拔胃管患者,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与之相匹配且完善的改进措施,现对此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共设102张床位,收治病人多为脑卒中、脑肿瘤及脑外伤者。护理人员50人,均女性,最小年龄22岁,最大45岁,学历:本科学历为15人,大专学历为35人。

1.2方法

1.2.1基本操作

组建专门团队,成员人数为13人,由护士、护士长、科室主任组成。团队所有成员在共同协商的情况下,完成相关流程及操作步骤的制定工作,总结插、固定胃管的实用方法,此外,还需要对插入胃管的具体深度及需要留置的准确时间等进行记录。团队成员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及相关需要,对整个流程当中的各步骤均罗列出来,并以此为依据,找出对应原因。

1.2.2计算危机值

围绕全部可能发生的失效原因,进行RPN计算,主要囊括三个因子,即严重程度(s)、失效检验难度(D)、发生频度(O),各因子分值为1~10分,如果非常不可能发生,即1分,非常可能发生,即10分。3个因子所得分值的乘积,即为RPN值;此值区间为1~10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对失效具有越大的影响,需及时采取应对改进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计划与改进

借助RPN来完成整个改善计划的合理化制定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失效模式所带来或以前你的各种伤害程度;此外,利用FMEA方法,围绕改善结果,对其开展系统化检测,而且还需要对新的胃管管理方法实施全面、深入的评估。(1)插管时,适当性的增加胃管的长度;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胃喷门而言,其通常处半开放状态,所以,胃溶液易返流,从而造成各种并发症,如呕吐等,会是脱管风险增加;所以,依据常规深度,再向内插入7~9cm,与幽门部接近,这样能够抑制鼻饲液反流,还能减少并发症。(2)用Y型3M透明胶布固定在鼻梁上,将面部的汗渍、油渍及鼻腔中的分泌物擦去。如果患者存在意识模糊或躁动不安情况,不仅要将所插入的胃管给固定好,而且还可根据现实需要,用棉线对其开展进一步的固定,方法:在与鼻腔之间距离0.5cm处,根据现实情况,将鼻胃管端按照规范操作系住,然后将头部缠绕住,并固定于耳后位置,以此来避免出现拔管情况。(3)强化巡视。在进行巡视时,对于存在躁动情况的患者,需要做好解释与沟通工作,做好配合看护;尤其是夜间,需要酌情增加巡视,对于那些非常容易出现拔管风险的患者,或者是之前已有拔管经历者,需在检查表上做好标记,开展预见性防护,最大程度减少意外拔管情况的发生。

2.结果

实施前,2016年12月-2017年2月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2次,其中,护士发生非计划拔管38次,患者30次,其它14例;而在实施后,共发生29次,其中,护士7次,患者20次,其它2例。由此可知,采用FMEA,可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除胃管发生。

3.讨论

FMEA在实际应用当中,能够把项目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一种比较合理、直观的方式给暴露出来,因此,借此便能够从中获得详细且全面的风险优先值;然后便可依次为依据,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持续改进不足的地方。其无论是找寻潜在危险因素方面,还是在提高患者治疗中高危程序的总体安全性上,都有着积极作用[3]。针对神经外科患者,特别是脑部损伤者,因无法自主进食,因而需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因留置胃管操作方便,且风险小,因而是一种不错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但受多因素影响,易出现意外拔管情况,因而给患者身体带来的许多伤害[4]。本科采用FMEA,围绕各环节,找出失效模式,记录存在高危因素的项目,这些项目均有着较高的RPN值,如固管不牢、夜间巡视不及时等,对此,给予强化巡视,改进固管及相关操作方法等措施,以此来最大程度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从最终结果可知,实施FMEA的拔管次数相比实施前,有明显降低。表明此方法有效且安全。

参考文献:

[1]朱珍, 徐波, 于媛.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胃管滑脱率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 2017, 13(4):284-285.

[2]许安有, 丁玉兰, 吕丽敏,等.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降低 ICU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6):125-127.

[3]赖慧晶, 区智凤, 吴怡卿. 运用FMEA预防留置胃管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8, 439(13):100-104.

[4]刘水桂, 石立红, 季苏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实践与探讨[J]. 医院管理论坛, 2017, 34(6):15-17.

论文作者:吴乔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应用及评价吴乔论文_吴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