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论文_张庆华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论文_张庆华

济宁市国土资源局经济开发区分局 山东济宁 272415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合理的增速。现代化建设也必将占用大量的土地,破解“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的难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加快推进土地整治科技创新,提升国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将成为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地整治;创新;策略

1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科技创新成果多数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开展的,仍处于模仿创新阶段。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存在技术力量分散、技术水平差异大、技术推广应用严重不足等问题,研发能力和装备十分有限;土地调查与评价、工程建设、生态修复与保护、监测监管等方面的技术与科学理论创新严重滞后。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土地整治科技创新顶层制度不健全。至今尚未建立根据土地整治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成果推广应用的工作机制。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存在政策碎片化、激励机制缺乏、社会力量参与有限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持续开展。

二是,国家层面对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引导不足,土地整治科技创新主体不明确、责任缺失,没有建立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主体各自为战、创新信息共享不够、无法形成创新合力,难以达到快出成果的目标。

三是,土地整治科技创新资金渠道没有明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家每年投入土地整治科研经费不足年度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资金的0.1%。

四是,土地整治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匮乏,在国家现行110个一级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土地学科没有专门的位置,多数情况是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这种设置也制约了土地整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了土地整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策略

2.1建立土地整治科技创新长效机制,激发创新积极性

组建国家土地整治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全国土地整治科技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推”结合,按照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协同攻关、成果共享的思路,打破系统壁垒,形成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支点,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为支撑的科技创新格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装备研制;探索建立土地整治工作部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同步部署技术标准,新材料新工艺等有关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力争科研成果落地;拓宽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渠道,完善权益保障制度,按照市场规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2推进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全国政协委员胡存智认为,土地整治不仅要为增加耕地面积而创新工作机制和运作模式,还要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全面落实“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提出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土地整治要从传统的田水路林村整治逐步转向山水林田湖的整治。这要求土地整治从耕地生态管护开始做起,从改善农田微观小生态向维护整个生态体系与宏观生态格局转变,更要立足开发、保护、整治“三位一体”的格局,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变。对于土地整治功能的拓展,他认为,要注意把土地整治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相结合,使耕地及其农田设施适应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和各类适度规模经营,做到建设用地整治和农地整治同步进行,推动乡村土地优化格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先建后补”模式的运行

“先建后补”项目的运行方式首先是由符合申报条件的农民联户、家庭农场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按照申报要求上报申报材料,区县国土房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再次申请上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市局组织相关人员对申报项目通过现场踏勘和上报资料审查的方式严格把关“先建后补”项目的立项,对符合建设条件的项目下达入库通知;然后由项目业主自筹资金自主负责项目的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并通过区县、市局的竣工验收后申请资金拨付,最后市财政局依据市国土房管局出具的竣工验收意见对工程量进行复核,并套算目录册工程单价,按项目立项时确定的补助比例核定补助资金。资金拨付实行财政集中支付直拨,由市国土房管局提交拨款支付申请,市财政局通过集中支付直接拨付至申请人和单位。

2.4土壤保护与修复工程

(1)土壤保护设计。土地平整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重型机械的使用,研究使用精细化平整的铲土机和推土机,采用精细化土地平整的流程与方法,促进农田保土、节水、保肥和增产;建设用地复垦过程中要事先设置拦挡排土(石、渣)的装置,有序堆放弃土、建筑垃圾等,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弃土、建筑垃圾等应按照相应防治标准设置专门处置场进行污染隔离,同时,积极采用先进的生态化工程技术(如:植物措施)进行建筑垃圾循环处理;田坎设计时要尽量尊重自然、遵循地形变化规律,保持水土、巩固地坎,田坎修筑时要倡导生物田坎技术的推广,尽量就地取材,避免硬质田坎。

(2)土壤改良与修复。推广耕作层的剥离与回填,优化土壤剖面重建技术与工艺。耕作层剥离时应对剥离区域进行充分调查,根据现状表土的质量、厚度以及回填需要的土方量来确定剥离厚度,以保证最有效剥离;剥离后耕作层存储的位置应避开低洼及水流汇集处,储存时应用薄膜覆盖堆土,保存期长时可播撒有培肥地力的草籽进行临时绿化,防止耕作层肥力流失;表土回填前应先铲除地表的泥结石,回填过程中要保证其地形协调和高度一致。与此同时,针对建设用地复垦的土地、地力退化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以及盐碱地等应积极采用生态改良的方法,通过植物修复工程、农田秸秆处理技术、测土配方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与修复,改善土质、增加地力。

2.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1)田块生态化设计。一个区域的地形与地相的组合、植物的配置等诸多因素处于一个复杂的组合状态下时能为物种栖息构造最理想的环境。土地整治在保证农田规模化、集中化生产的同时,应有意保留或设计,承载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小片林地、树篱等。通过构建马赛克样式、具有多孔和透水性的农村空间基质,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为生物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和生境,确保较多物种的孕育。

(2)沟渠生物保育设计。沟渠设计应尽量增加沟渠的蜿蜒性以及断面的多样性,尽量减少硬质沟渠,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连锁块、土质沟渠等能增加水土交换的生态沟渠形态;引导绿色生态材料和生态混凝土的使用,鼓励支渠铺设膨润土防水毯、土壤固化剂,沟渠底部可采用块石堆砌或者设计纵横相连的生态带。为保证水生物栖息环境,还应进行生态孔洞、深槽和复式断面的设计,为生物提供栖息藏匿场所,保证水流量的稳定,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结束语

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是农村土地整治事业长远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和时代变化的需求。不断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步伐,是为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创新,是对现有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一种突破和改革,对推动目前项目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2]叶艳妹,吴次芳,俞婧.农地整理中路沟渠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931~1938.

[3]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等.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233~240.

论文作者:张庆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  ;  ;  ;  ;  ;  ;  ;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论文_张庆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