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索寓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_伊索寓言论文

浅析伊索寓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_伊索寓言论文

《伊索寓言》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索论文,寓言论文,小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庄子》中包含大量寓言,通过传神细腻的寓言形象讲述深刻的哲理。在西方,《伊索寓言》作为最为古老的寓言集,对德国的莱辛、法国的拉·封丹、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寓言名家以及世界寓言创作均影响深远。作为一种简短且富有内涵的文学文体,寓言虽不是纯粹的儿童文学文体,但却在很多国家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不过其存在一定要“以儿童为本位”,即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道德能力。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自《伊索寓言》的两例寓言为例,重点来谈《伊索寓言》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策略。

      《伊索寓言》于明代传入中国,其后一直在文学、教育乃至政治领域产生影响。近现代以来,诞生了诸多译本,本文中所引用的文本原文采用的是罗念生、王焕生等译的《伊索寓言》,改编后的二则伊索寓言文本采用的是现行的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

      一、寓言《乌鸦喝水》的改编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之识字5:《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罗念生等翻译的《伊索寓言》中的《口渴的冠乌》:

      冠乌口渴,来到一只水罐旁边,使劲推它,但水罐立得很稳,推不倒。冠乌想起了他惯用的手法,把石子投在水罐里,罐底石子增多,水面逐渐上升。这样,冠乌便喝到了水,解了渴。

      由此可见,力气敌不过智慧。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改编后的人教版《乌鸦喝水》与罗念生等译的《口渴的冠乌》之间的主要不同在于:

      首先,人教版将冠乌这种动物名称换成了更为通俗易懂的乌鸦,便于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伊索寓言》中的冠乌想喝水而喝不到时,想起了惯用的手法,即把石子投入瓶中。而人教版中的乌鸦是口渴喝不到水,急中生智,看到石子忽然想到投石子到瓶中喝水,这样的改写更加突出了乌鸦的机智。

      再次,《口渴的冠乌》结尾“卒章显志”,特别点出“由此可见,力气敌不过智慧”,将此寓言的寓意直白地指出。而这也是伊索寓言的一个特点,形成了后世所说的“伊索式寓言”,即前一部分是虚构性的故事,后一部分是含有寓意教训的话语,一般排列都是故事在前,寓意在后。这种寓言形式成为了西方寓言形式的传统,鼻祖乃是《伊索寓言》。而在人教版的《乌鸦喝水》中,则去掉了结尾的“卒章显志”,只保留了前一部分的故事。这样的改编符合儿童的接受特点,即喜欢阅读故事。同时也保护了儿童的想象力,即不用抽象的道理限制儿童的发散思维,可以鼓励儿童就此故事有自己的想象空间。

      二、寓言《鹿和狮子》的改编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之第七组:《狮子和鹿》:

      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罗念生等译《伊索寓言》之《鹿和狮子》:

      鹿口渴得难受,来到一处泉水边。他喝水时,望着自己在水里的影子,看见自己的角长而优美,洋洋得意,但看见自己的腿似乎细而无力,又闷闷不乐。鹿正自思量,出来一头狮子追他。他转身逃跑,把狮子拉下好远,因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狮子的力量在心里。这样,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头,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他的角被树枝绊住,再也跑不动,就被狮子捉住了。鹿临死时对自己说道:“我真倒霉,我原以为会败坏我的,救了我,我十分信赖的,却使我丧命。”

      同样,在危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叛逆。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狮子和鹿》与罗念生等译的《鹿和狮子》之间的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教版《狮子和鹿》在篇幅上增加了一倍。所以整个寓言在原有的叙述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形象具体的描写。《鹿和狮子》中的叙述是对动物主人公鹿和狮子、狮子要吃鹿的故事以及环境进行介绍和交待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一般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展开。而描写则反映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寓言中的拟人化的鹿和狮子、狮子要吃鹿的故事和环境做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更多的是一种在自然空间和主人公心理上的延展。如人教版《狮子和鹿》中就有不少鹿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出骄傲、自恋的鹿的形象。这样的改编使得本则寓言更加细腻生动,易于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其次,两则寓言的结尾不同。在罗念生等译的《鹿和狮子》中,鹿最终被狮子抓住吃掉了,鹿在临死前反思自己时,并未将错误归结为自己,而是归结为“自己倒霉”,也就是说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而在人教版的《狮子和鹿》中,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捕食。这样的改编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将过分血腥、残忍的故事结局改编成非暴力的、和平的结尾。

      最后,两则寓言结尾的训诫不同。《伊索寓言》的《鹿和狮子》中,训诫是单独出现的,如“同样,在危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叛逆。”这在《伊索寓言》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的很多寓言作家均采用这种“卒章显志”的艺术表现手法。《伊索寓言》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寓言故事本身和寓言结尾的道理之间“距离较远”,如《鹿和狮子》,本来说鹿的角和腿,却联系出朋友关系的微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许久,同时,也揭示出人生的残酷与无常。

      而人教版的《狮子和鹿》中则去掉了“卒章显志”这一专门议论的部分,而是通过鹿的嘴说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其中的寓意,但却通过鹿的嘴委婉地让小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

      同时,改编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因为小学语文课标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将《伊索寓言》列为阅读书目,所以在学生能够自己阅读《伊索寓言》中的《鹿和狮子》后,发现鹿最终被狮子吃掉,与人教版的《狮子和鹿》不同,二者在结尾处差异太大,容易引起小学生阅读认知上的混乱。第二,如果没有相当的人生阅历的话,《伊索寓言》中的《鹿和狮子》中的结尾所讲的道理确实不易为小学生理解。同样,人教版《狮子和鹿》中所要探讨的“美和实用”的关系也很复杂,也是不易为小学生理解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这一主题单元的讨论时,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含义。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鹿和狮子》一文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两则寓言改编的共性

      首先,这两则寓言中选用的主人公都是动物。对于为何选用动物作为寓言的主人公,莱辛有过精彩的论述:“寓言诗人把动物提高到有道德观念的众生,其真正的原因乃是动物所具有的众所周知的亘古不变的性格”。[1]因此,寓言中主要使用动物作为主人公,原因之一是利用动物自身的属性特点,如狐狸狡诈、狼凶残、羊善良等,直接可以唤起人们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因为动物的这种共有特性,也使其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认识。此外,儿童喜欢寓言,是因为低年龄的儿童还具有万物皆有灵的思维认识特点,相信动物和人一样,所以他们喜欢寓言中的动物,易于和寓言中的动物产生共鸣。

      同时,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占《伊索寓言》中的大多数。根据笔者的统计,罗念生等翻译的《伊索寓言》中共有330篇寓言,其中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有169篇,占到了全书的51%。以动物和人为主人公的57篇,以动物和植物为主人公的5篇,以动物和劳动工具为主人公的3篇,以动物和神为主人公的7篇,共计72篇,占到全书的22%。如果把以上两项相加,总计为73%,由此可以看出在《伊索寓言》中,动物作为主人公所占的比例很大,分量很重。这种艺术特色也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寓言创作,如莱辛、拉·封丹、克雷洛夫和其他很多寓言作家均会以动物作为自己寓言的主人公。

      其次,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这两则寓言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因为在故事中,特别突出的是事件的起源、过程和结局。如《乌鸦喝水》中,事件的起因是乌鸦口渴后寻找水,发现一瓶水。过程是乌鸦为了喝到水,急中生智,不断地把石子投进瓶中。结局是乌鸦最终喝到了水。这个寓言故事虽然很短小,但却有头有尾有过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解,在讲到这个寓言的开头后,可以提问学生:乌鸦有什么办法喝到水?以便于开阔学生的思路。综上所述,《乌鸦喝水》的改编策略和改编伦理是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的,因此是成功的。而另一篇《狮子和鹿》虽然整体改编是成功的,但无论是《伊索寓言》的《鹿和狮子》还是人教版的《狮子和鹿》,均因其各自所蕴含的主题过于复杂,而不易于小学生阅读理解。

      《伊索寓言》并不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寓言集,所以在《伊索寓言》中有很多不适宜儿童阅读的内容,如强调神的力量的寓言,包含残忍血腥内容的寓言,或虽道出人生真相但却未必是儿童所能体会和理解的寓言等。这些故事均不适合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和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肩负起“把关人”的角色,保证小学生读到的《伊索寓言》故事是适合他们阅读的,对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是有帮助的。因此,经过双重把关人选编的《伊索寓言》故事就可以让儿童在审美愉悦中受到语言、认知和伦理的教育。

      原标题:《伊索寓言》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策略及改编伦理

标签:;  ;  ;  ;  

浅析伊索寓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_伊索寓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