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成果--1997年和1998年上海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综述_大学论文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成果--1997年和1998年上海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综述_大学论文

再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佳绩——1997—1998年度上海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佳绩论文,精神文明论文,上海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作为培育未来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和行为规范的辐射源,应当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近年来,各高校绐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此为抓手, 全面推动学校的改革和事业发展。 从市教育系统文明办对各高校1997—1998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检查中,反映出各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呈现了以下特点:

一、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创建意识和创建力度普遍增强

1.目标明确,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把创建文明单位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学校上水平、创一流的重要目标与基本保证,这个指导思想在高校中已达成共识。不少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明确提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是“一把手”工程。由党政领导牵头,制定争创目标、规划,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些学校还根据教育系统文明委的指标体系,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并将评估指标下发至各职能部门,要求各部门结合日常工作对照检查,并进行考评。从而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到最基层,创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强。

2.重在建设,加大投入。各高校在本届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中着重加大了教学、活动设施和校园环境上的投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两年中共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中心绿地、塑胶跑道操场, 改建了教师办公楼,整修了教学校;上海铁道大学投资50万元,增加了学校的文化景点和宣传栏;上海师范大学实施了“校园四季飘香工程”,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校园四季美景。

3.起点提高,跃上台阶。各高校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不断自我加压,勇于瞄准新目标、攀登新高峰。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农学院等5所学校原是上届委级文明单位,经多次抽查,被推荐为市级文明单位;电力学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二工大等单位第一次参加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虽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一跃成为委级文明单位。

二、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师生精神风貌呈现新气象

1.邓小平理论学习,蔚然成风。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各高校坚持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师生的头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校和院系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逐步制度化。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高潮迭起,30余所大学成立了学生邓研会,有些高校的理论学习在进入课堂的同时,还进入了学生的寝室。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对大学生理论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志愿者服务,生机蓬勃。各校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还注重向社区辐射。让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完善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大学与各市区级福利院联系,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福利保障活动;复旦大学的学生实践项目“为了苏州河的明天”被评为1997年度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复旦哲学系的百余名学生参加了再就业工程调查组,撰写了《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关于上海市再就业工程的研究报告》,受到了黄菊、陈至立同志的重视和赞扬;中国纺织大学建立了沪上首支大学生助老志愿队伍,成为本市的“爱心助老基地”;上海电视大学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服务再就业培训工程,为万余人提供了培训;在八运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期间,12万人次大学参加了志愿者活动,他们认真礼貌规范的服务,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精神,受到中外运动员的交口称赞。

3.教师敬业爱生,渐成风范。各高校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以改进选人用人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以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凝聚教师队伍。上海大学留了100套空房,准备引进100位博士生。上海冶金高专在学校资金很困难的情况下,拨出可观的资金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上海医科大学开办了教授餐厅,让教授们在舒畅的环境中边用餐边交流学术信息;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学院积极倡导家园精神来帮助教师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师德建设赢得了教师的积极响应。上海戏剧学院的17名教师联名向全院教师发出“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倡议书:倡导教师以平和和旷达的心态抵制演艺圈的种种诱惑,要甘于寂寞,奉献艺术教育事业。

三、运用载体、创有特色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

在师德建设方面,各校踊跃参加市教育党委组织的“我的讲台我的爱”“我心中的好老师”等主题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演讲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各高校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高雅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使四季歌唱响在高校校园。今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了特大洪灾,各高校抓住这一契机对广大师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号召大家伸出双手,向灾区献一份情、献一份爱,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上海师范大学精心组织了向灾区献爱心活动,在“抗洪英雄”高建成牺牲的地方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让灾区的孩子重返校园;上医、二医、中医的附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灾区巡回医疗,回校后还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做了多场报告会,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

各校在创建活动中除了常规性项目的建设外,还注重创特色。有些高校把大学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艺术语言呈现出来,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劝阻人们爱护草坪,语丝云:“风景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纯清的目光来打量她”。“因为我们是诗人,我们从不用足球在这里写诗”。如提醒人们注意环境卫生,语丝云:“乱扔垃圾的时候,小草刚发新芽;随地吐痰的时候,路边正开着小花;如果不这样,我们的行为会让世界更美好。”如勉励人们刻苦学习,勇于探索,语丝云:“明天的惊叹号,等着你把今天的问好拉直!”等等

上海医科大学持之以恒开展创建“无烟大学”的工作,使全校师生的吸咽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获得了德国“歌德无吸烟奖”;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一支学生管弦乐队,并在上海大剧院为中外宾客作了精彩的表演;上海铁道大学大力弘扬了为抢救两位落水少年而英勇牺牲的陈瑞生同学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共作报告32场;上海理工大学推出了以党员、机关干部等为代表的“八大形象工程”;上海体育学院开展创建“无酒学校”;海运学院坚持每天清晨六点在学生仪仗队的乐声中举行升旗仪式;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把勤工助学的40万元捐献给学校,制作了一个意寓“面向世界、拥抱未来”的大型雕塑。

回顾总结上海高校1997—1998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认为主要的经验在于:

第一,创建工作必须在常效上下功夫,做到细水常流、持之以恒。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决不能只是为应付检查。为此首先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可操作的考评指标。其次,要有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作为保证,特别要抓好两支队伍,一是党政工团队伍,做到党委领导负责组织、协调,行政部门负责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工团组织负责参与、发动和创特色工作,基层组织要执行落实,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二是监督队伍,聘请富有经验的退休教师作为巡视员、学生干部作为文明督导,对学校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创建工作要加强投入,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虚事实做。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在硬件建设上,要改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美化校园、设置宣传栏、给学生宿舍配备电视机、给班级订阅报纸等。同时以硬件促软件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舆论氛围。

第三,精神文明创建要创特色和品牌。学校创建精神文明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创建能反映本校特色和优势的品牌。特别注重运用载体和抓手,如弘扬先进典型,发挥综合有势,着力宣传,形成声势、以此产生辐射效应;运用社会资源,开展社区共建、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文明素质;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开发学校形象项目,如建立管乐队、合唱队、体育特色队等等。从而创出特色,创出品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也要有创新意识。这样,学校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才会不断上新台阶。整个上海高校的精神文明工作才会出现一个新气象。

标签:;  ;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成果--1997年和1998年上海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综述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