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随着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作物的产量、质量也持续增加。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作物,其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影响整体经济效益。新型栽培技术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滥用化学农药会影响玉米的生产总量与质量,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简述几种玉米常见的病害虫以及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北方玉米;病虫害;预防;治理
在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渐渐增加的同时,玉米病虫害的影响也愈来愈广泛,对玉米的产量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不断强化对病虫害的研究,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防止病虫害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危害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北方玉米陆续有倒伏、虫害、空秆、缺粒、病虫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作为农业大国,解决玉米产量问题势在必行。笔者简述了玉米病虫害的主要几种及其带来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减少我国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因病虫害所导致的产量下降的可能。
1.北方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
1.1北方玉米的病虫害问题
北方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相对较多。例如:在玉米乳熟期时,让根系和茎基呈现出水渍腐烂中空并软化导致整株倒伏的玉米青枯病,在潮湿的雨季病菌容易产生并且侵入根茎,而此时正值玉米乳熟期,其抗性较差,玉米更加容易患该病。此病害在全球范围都比较常见。另外,玉米螟对玉米的产量也会产生极大的损失,北方多雨的气候为玉米螟提供了极易生长的生存环境,通过危害使受损部位失去生长发育功能,表现为叶片出现条板、根部变黑长成不规则的畸形状。常见的还有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时玉米的果穗会成丝黑状物质,致使玉米不能正常结实,对产量造成极大影响。与这种状况相近的还有玉米瘤黑粉病,因为降雨量影响导致残留病菌大面积覆盖并爆发。还有上一年在越冬时剩余的冬孢子和相应病菌也会导致玉米感染,最后患玉米丝黑穗病。北方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病虫害问题,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1.2北方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特点
北方玉米病虫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大斑病。大斑病发病部位于玉米根部,初期根部有小点,颜色为橙清色,后渐渐扩大,最后导致整个根部生长受到影响,严重者有根部腐烂、死亡的可能。玉米大小斑病对于叶片的危害非常明显。大斑病的玉米叶片上斑病较为严重,在玉米叶片的中间位置上呈现黄褐色,边缘的位置上呈现出深褐色,感染大斑病的玉米会有非常清晰的霉层分布;
小斑病。小斑病是斑点比大斑病小一些,同样是黄褐色,斑点的坏死呈现出一种黄晕状。大斑病的斑点呈梭形,小斑病呈椭圆形,有时也可能是长方形。玉米的大小斑病非常多见,需要对此两种病多加小心,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发育;
病毒病,病毒病的发病原因与气候和环境相关,表现为玉米植株矮小、发育不均、弯曲;
黑穗病。玉米雄穗和雌穗的生长主要受到黑穗病的影响,一旦患上黑穗病,玉米会因此产生植株矮小的现象,从而致使黑色素堆积。这种病害的病原体一般都依赖在土壤或者种子上过冬,并在第二年成为侵染的根源。芽穗一旦受到影响,则容易发生丝黑穗病,表现为果穗短于正常玉米果穗,且开花期无花穗。此类玉米非常可能萎蔫,幼芽生长困难;
玉米蚜虫。玉米蚜虫主要伤害玉米叶背和嫩芽,可以大量繁殖,主要通过吸收玉米幼苗茎秆的汁液生长,让玉米出现叶片萎缩现象,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病源一般主要集中出现在玉米生长的后期。玉米成熟之后也会因为受到蚜虫的侵害而出现叶片提前脱落的现象,患病后不但会减少玉米成熟的时间,同时也致使玉米出现植株发育缓慢的现象,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当蚜虫的数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时,玉米叶会渐渐卷起,叶背枯黄,最后整个玉米叶株死亡。该类病虫害生长周期长,危害玉米雄穗,严重影响玉米受粉质量,导致玉米生长缓慢。必须快速消灭该类病虫害,杜绝其大量繁殖,减少蚜虫对玉米叶的损害,避免病死株的可能;
红蜘蛛。红蜘蛛生长于晴朗的季节环境,主要对玉米叶或者雄穗产生损害,啃食玉米叶,严重影响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导致生长缓慢,最终会停止生长。
2.玉米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
2.1相应病虫害的治理
为了杜绝病虫害的影响,增加玉米质量和产量,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玉米青枯病,要从其源头上控制病虫产生的可能性,即研究出可以抗病毒的玉米种子,有效遏止住玉米青枯病的感染。玉米旋心虫的治愈情况非常少见,所以必须做好防范措施,在玉米播种前做好保护,防止病菌感染。通过施农家肥来提高玉米免疫力,按时对玉米进行杀菌消毒,也可应用杀毒剂或科学杀虫的方法。而对玉米螟的治理就很容易,可以选择在玉米地放置蜂片来杜绝螟卵孵化的方法,从而进行控制。玉米丝黑穗病对于玉米病害虫防治来说属另一问题,在第一步骤选种时要挑选抗黑穗病的优良玉米品种,在处理种子包衣中要用含有多菌灵和克百威成分的药品进行处理,降低病菌的侵染。当然,也可使用反向运行的方法,即调整播种期躲开发病期种植玉米,使用农药可以有效避免危害的发生。当然也不能随意播种,根据温度与降雨量的具体情况科学化播种可以有效减少玉米患病的可能性。而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与前者非常相似,区别是玉米瘤黑粉会通过去年的冬孢子或残留病菌感染玉米。因此,在防治中必须杀灭在越冬过程中的冬孢子以及所有病株,作肥料的秸秆也必须经过充分腐烂后才可抛入田间,如果发现田地里有生病的株体也需充分清理掉。
2.2病虫害问题的管理与控制
防治玉米病虫害的原则应当以防患为主,治疗为辅。换言之,应当把预防病害虫视为首要目标,预防比治理更加重要。因此,在防治玉米病虫害的过程中,应当以生态特点和生物防治为重点,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提高玉米的生产质量和产量。玉米综合治理病害虫的举措,包括农业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信息素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在病虫害的防治中,不管是挑选优良品种还是从根源上进行防控,在种植过程对病虫害问题的管理和控制是必不可缺的。播种前期的整地做畦是必要的,根据玉米的特性找到合适的土地。比如:临近水源方便浇灌,土质松软利于扎根。前文中也提到在播种时要尽量避免病虫的适应期,避免病害虫的感染。种植后要勤于观察,如发现下部叶片出现腐烂或发黄要及时摘除掉。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水分充足,同时为了提高透风效率,降低因潮湿作用而诱发的病菌感染问题,应合理安排株体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在株体发育的前期多施加磷和钾等肥料以提高植株的抗体性,或者合理使用杀虫剂,对病虫害进行消除处理。
3.结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与产量决定着人们的需求供应。所以在玉米种植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但对于北方玉米来说,种植过程中会碰见许多病虫害问题。因此,对于病害虫的防治更要在分析病害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以上对玉米的常见病虫害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简述了玉米常见的病害和虫害,并且对于解决和预防措施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希望本研究可以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起到积极、有效的防治作用,在今后的玉米种植中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让玉米健康地生长,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德锋.北方极早熟玉米的栽培与利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1.
[2]高岭巍.近年两种主要玉米病害在河南的发生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1.
论文作者:李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玉米论文; 病虫害论文; 黑穗病论文; 产量论文; 生长论文; 病菌论文; 蚜虫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