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对外经济理论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综述_民营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对外经济理论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综述_民营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二届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届论文,中华论文,学说论文,研究会论文,工业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6月18—19日,由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和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成果。现就会议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做如下综述。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问题和障碍因素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出发点,与会专家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时,与会专家情绪昂然。吴易风、丁冰、胡代光等教授尤其强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认为不能只看到东北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充分肯定其后发展优势。其他与会专家也对该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陈秀山认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优势突出表现在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相当充裕、各省间的产业分工协作空间大。马颖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优势包括特殊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优势以及通过学习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优势等。赵曦认为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生态资产优良,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了水陆空互补的综合运输体系。沈越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优势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完整的重化工工业体系、优良的生态资产以及雄厚的科技实力等。一些代表对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资源枯竭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约束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丁堡骏、郭殿生在论述自然优势的同时,指出经济基础的优势不能忽视,特别指出所有这些优势都是有问题的优势的观点。杨洪涛分析认为,东北地区的石油、煤炭、森林的资源优势已经不存在,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自然资源的约束。

在充分肯定该区优势的同时,与会专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陈秀山通过统计分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率、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东北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表现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相对质量下降,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突出等问题。马颖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能力下降,以及资源枯竭导致后续替代产业缺乏等。西南财经大学赵曦教授在对比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后者由于体制和和结构性矛盾、老工业基地的设备和技术老化,导致竞争力下降,导致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衰退。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体制障碍突出、产权结构单一、投资体制不顺、竞争能力不强和创新能力低等方面。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讨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对造成东北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陈永昌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认为东北地区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边缘化、体制落后和产业结构落后。老工业基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老”字上,表面上老在产业状态和技术水平上,实质上老在观念上和体制上。经过探讨,与会代表认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区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结为制度约束、观念陈旧、市场化程度不高。

赵曦、乔榛和孟祥林等强调制度因素在东北地区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制度约束是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东北地区改革滞后于东部其他地区,计划体制没有完全退出,在一些领域还占有主导地位;与之同时,市场体制发育滞缓,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缺乏坚实的市场基础。焦方义在分析东北地区近期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认为其发展存在诸多难点和阻力,突出表现在观念转变慢,结构性、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突出,民营经济发展慢。

许多与会者指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民营经济比重偏低、市场发育迟缓和对外开放度低是东北地区发展滞后的体制性原因。大家分别就这些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讨论中改革成本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特别关注。丁冰认为,东北长期承担着全国经济改革相当大的成本,减少了收益和积累,造成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陈旧,需要改造更新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时又缺乏资金,加以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长期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先沿海,后西部,再东北,这是造成东北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专家学者还特别关注观念滞后对东北经济的不良影响,认为观念陈旧造成东北地区融入市场的进程缓慢、对外开放度低,同时也阻碍了国有经济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陈秀山、陈永昌、赵曦、焦方义、沈越等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关键在于观念老化,该区缺乏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缺乏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与会专家还认为,要振兴该区经济,应该特别注意区域文化环境的建设。一些代表还通过对比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过程论证了区域观念陈旧是导致东北龙工业基地经济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些与会专家通过国际比较来探讨东北工业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成因,认为像英、德、美等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都曾经经历了繁荣、衰退、改造和复苏的过程。衰退的原因主要在于:区域优势衰退;市场消费结构转变;产品竞争力下降;产业结构的趋一化等。这与我国的目前经历的状况基本相似,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落后具有必然性和暂时性。在振兴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压缩增长潜力枯竭的传统工业部门,加强对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经济部门。

纪玉山教授从高低端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理论层次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认为由于不同产业部门在技术进步速度、生产组织形式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别,产业间的经济效率差异反映在价格上就形成价格“剪刀差”。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部门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就越来越快,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持续上升;相反,那些科技含量较低的产业部门增长就会减缓甚至萎缩,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此产生高低端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这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但其日益扩大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策略选择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策略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重点,与会专家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具有许多参考价值的对策。

1.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的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快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专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在立足于搞活还是搞死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应占多大比例问题上,存在两种明显对立的观点。丁冰坚持国有企业应该立足于搞活,认为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浮于事、企业办社会、企业雇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拨改贷以来企业负担过重等老问题在该区仍很突出。只要合理分摊这些改革成本,选好企业带头人,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可以搞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吴易风教授进一步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大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也搞国有化,这说明国有经济在不同制度的社会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重要性要全面认识。不能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就指定要把国有企业搞死,在搞死还是搞活问题上必须区别对待和慎重考虑。

其他许多专家并不支持该主张,认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应该唱主角,国有企业是搞活还是搞死不能由经济学家说了算,应该遵循市场法则,在给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的同时,让国有企业在市场上自行谋求发展空间。赵曦明确提出要超前发展民营经济的观点,认为更多地借助民间力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超前发展民营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杨洪涛还特别提出东北地区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自身障碍,这些障碍源于政府的过多管制,以及民营企业自身观念陈旧以及知识匮乏,要提高民营经济在东北地区的份额,首先要克服民营经济进入障碍。

2.改革成本与政府扶持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需要付出改革成本,因而需要政府给予扶持。乔榛分析了改革的摩擦成本和制度保障成本,前者是因利益关系的改变,不同利益获得者对改革有不同的态度,由此形成的改革阻力以及引起的损失;后者是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进行改革,为了不脱离这个方向,需要控制市场化的取向而付出的成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这两方面的成本巨大,必须有政府在财政上的鼎力支持。赵曦较全面的论述了政府支持问题,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创新制度环境、提高政府决策素质、实施扶植政策、重视科技创新、超前发展民营经济、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以及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等。

沈越指出促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作融资担保。他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具有内源融资倾向,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会增大金融市场风险,应该注重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焦方义不太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政府不能为民营企业做担保。认为银行给民企贷款是零售,而给国企贷款是批发,零售过程中由于成本过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大银行不愿对民营企业贷款,建议加快建设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支大林教授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了对策建议,认为通过金融支持可以拓宽东北资金的供给渠道,缓解资金供需矛盾。首先应该从观念上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对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在历史层面上妥善解决历史包袱;在政策层面上,要改善对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及农业的金融服务,并且给予政策倾斜;在信用层面上,要推动体系的建设,为东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在制度层面上,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合的金融组织体系。

3.区域经济协调和整合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个区域经济学问题,该问题成为本次专题研讨会的重要研究议题。叶初升和王红霞通过系统梳理区域经济协调方面的文献,从理论上论证了进行区域经济协调与整合的重要性及其相应对策。马颖用两德统一中通过用征收民族统一税来解决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办法,以说明东北问题不只是本区域的问题而应该是全国的问题,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该举全国之力量,同时应更多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陈秀山指出,目前中西部正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产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东北地区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谋求区域间经济合作。邓玉英博士从技术创新与集聚经济的关系层面进行了分析,认为需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资诱因、就业机会、产业连结、外部运输网络以及区域竞争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孟祥林借鉴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经验,认为应整合区内各种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和邻国资源、结合地缘优势进行经济整合: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整合;其次还需要进行区域外部整合,既要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中日韩经济合作,又要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行区域整合,在更大范围进行区域合作,解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封闭性问题。

4.转变观念和自主创新问题。观念陈旧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发展是与会专家的一致意见,认为自主创新是东北经济的发展选择。丁堡骏、郭殿生特别指出要振兴东北经济首先要增强东北人创新意识和彻底改变陈旧观念的观点,强调这是所有策略有效实施的基础。丁冰也认为振兴东北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扶持国有企业重振雄风,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他通过例举奇瑞汽车、哈电集团、哈航集团和齐齐哈尔第一、二机床公司等企业取得成功的事实,论证了东北经济有可能走出一条自我创新道路的结论。沈越通过奇瑞汽车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采用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两头在外”,加工制造在内的案例,支持了丁冰的上述观点。焦方义和其他与会专家赞同他们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广开筹资渠道、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高文敏认为更新观念包括:确立新的经济发展观、新的资源观、新的经营理念。

5.循环经济的发展选择。许多与会专家认为,在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状态下实现振兴的重要举措,认为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存量资源的同时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现经济与资源的和谐发展。高文敏认为, 发展循环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可以缓解资源不足的压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高文敏进一步认为,更新观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同时必须建立和健全法律支撑体系、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的推进作用。

6.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二元经济问题。丁冰指出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重工业轻型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思路。王金亮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振兴黑龙江的战略选择,与赶超发展的旧式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增长、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信息互动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遵循比较优势的工业化,应该以外生比较优势为起点,发展产业集群,并实现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的转化。陈永昌指出,在改造老工业基地过程中,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只输血不造血的局面,转换政府职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邢艳霞与张德红从研究二元经济理论的演进入手,采用比较动态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工具,分析了50多年来我国和东北“经济二元结构”变迁的趋势,得出东北经济二元结构“异化”的结论,认为东北经济二元结构变迁由“弱于”全国转向“强于”全国。振兴东北经济应该把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作为二元经济一元化的前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内和对外的“双向”转移。

标签:;  ;  ;  ;  ;  ;  ;  ;  ;  ;  ;  ;  

区域经济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对外经济理论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综述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