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瑜[1]2001年在《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收入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其生活环境、协调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性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首要重视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其研究对象是山西、浙江两省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农产的收入情况。希望通过对两省固定跟踪农户的研究,发现两省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差别,并试图解释存在差别的原因。同时,也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解决我国东西部收入差别问题、提高收入水平能够有所启示。 农村固定跟踪观察调查是在1985年试调查的基础上,于1986年正式确立的,目前主持调查的机构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部。在山西和浙江分别跟踪观察10个村,在1986-1991年涉及农产2200个,到1993年全国统一进行了调整,山西由1000户调减到940户左右,浙江调减到500户。本文主要通过对两省1995-200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在方法上有所侧重和创新。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部分,第叁章是实证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言部分,分两节。第一节通过描述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本文研究的重要性。第二节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实证分析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第二章理论部分,分两节叙述。第一节介绍收入的概念及相关收入差距的理论,提出个人收入与家庭收入在概念及实际意义上的区别,同时探讨了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及国内居民收入产生差距的原因。本节根据分析比较,选择基尼系数等分析指标作为本文实证王具。第二节介绍家庭组织及家庭经济的相关理论,结合家庭理论研究收入问题是本文的主要特点。家庭理论包括家庭特征理论和家庭经济行为理论。家庭特征理论是将社会学研究内容融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本文选择关于家庭组织类型及家庭生命周期作为实证研究内容。家庭经济行为理论主要结合实证研究的对象,研究农户的兼业化行为或非农化经济行为,即通过微观角度观察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绩效的影响。 第叁章实证部分,共叁节,主要是观察山西、浙江两省固定跟踪调查户的家庭收入差别情况,包括两省之间及省内的收入差距,通过对两省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总结有助于提高家庭收入的经验和方法,是第二章理论的实证应用。第一节主要对两省农产省际及省内家庭收入的差距进行比较。省际收入差距比较涉及的指标有总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外出劳务收入、其它非借贷性收入和相应的明细指标等。通过各指标收入的比较 浙江大学硕土学位论文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 一 可以深入了解两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来源上的差别。第一节第二部分是对山西、浙江两省 内部收入差距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基尼系数、五等分K值等指标观察各省内部在家庭全 年总收入和家庭全年纯收入上的分配情况,同时也简单观察了各村之间的收入差别情 况。第二节是对两省农户省际及省内家庭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分析两省之间的收入差距同两省内部的收入差距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第二部分运用统 计手段分析家庭特征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统计方法主要是方差分析。第叁部分分析家庭 经营中的兼业化行为对家庭收入的影响。第四部分简单介绍其它相关因素对农户收入的 影响,是第四章中家庭收入决定模型的必要补充。第叁节是对本章实证分析结果的归纳 与总结。 第四章在前文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解决我国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 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见解。作者认为,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可能会加剧区域 农民收入的差距,但运用家庭收人块定模型等研究成果制定的有关经济政策,可以缓解 农民收入两极分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悬殊等可能存在 的冲突问题。
张建杰[2]2004年在《农户收入结构变迁及其成因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农户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农户收入结构和收入问题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新形势下,农户收入问题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叁农”问题,更是一个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联系、甚至和国际经济变化的大环境相联系的问题。而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能够很好地反映农户收入问题的性质变化。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展开研究的。 本研究的思路为:在系统分析收入结构变迁理论和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相关研究成果与方法的基础上,以农户收入结构作为切入点,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过程,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收入结构变迁的成因,最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计和评价了农户收入结构的合理性。本文按照上述思路展开具体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已有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方法进行了回顾与评价。首先对收入结构变迁的理论基础、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了回顾与评述,其中在评析农户经济行为理性纷争的基础上,提出农户经济行为理性的假定。其次,对收入结构效率估计的DEA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确定出农户各收入来源的统计范围,并结合研究目的选择了本研究所使用的测度指标。该部分内容为研究农户收入结构变迁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对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总趋势分析。该部分主要运用收入结构变动值、结构相似度等结构指标分析了农户收入结构的时序变化,同时把农户收入增长贡献区分为绝对贡献与相对贡献,并加以测度。结果表明:从收入构成上来看,家庭经营和外出劳务收入仍是农户较为稳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转移性和财产性等收入是农户的辅助性收入;在农户各项收入来源中,家庭经营和外出劳务收入对农户收入增长贡献的重要性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外出劳务的增收效应在逐步超过家庭经营的增收效应,而转移性和财产性等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小且呈波动变化趋势。可见,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外出劳务收入变化是引致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关键。 第叁部分深入分析了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微观与宏观成因。在微观成因中主要从农户家庭生命周期与资产水平和结构变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宏观成因中主要从区域差异与制度变革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在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成因分析中,采用了家庭人口规模、主要劳动者年龄、劳动人口负担系数等多个指标来反映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并且结合农户组织演变,动态考察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规律性。最后通过对家庭人口规模等指标与农户各项收入进行的皮尔逊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家庭主要劳动者年龄与外出劳务收入呈较高的负相关性,而与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家庭人口规模与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户收入结构变迁及其成因研究一一基于山西省跟踪观察户的实证外出劳务收入呈现负相关,而与转移性收入为正相关;劳动人口负担系数与外出劳务收入呈现负相关,而与财产性等收入为正相关。在资产水平与结构的成因分析中,采用多重交叉分组方法,分析了在不同的物质资产与人力资产及其配置结构下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规律性。并且根据资产间替代弹性的经济学意义,建立计量模型,实际测度了实物资产与人力资产间的替代弹性及其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计量分析实物资产与人力资产分别在家庭经营与外出劳务上的边际报酬,结果显示:随着资产之间替代弹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家庭经营的边际生产力,使家庭经营性投入的边际报酬越来越小于外出劳务的边际报酬,这样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促使更多的劳动者倾向于外出劳务,由此带来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 在宏观成因分析中,首先运用区域发展与产业成长等理论分析了区域差异对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位条件的优劣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较大,其中地理区位较好与较差的地区,农户家庭劳务报酬收入增长较快,而地理区位相对一般的地区,就业结构相对稳定,收入结构变动不太明显;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带来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趋异性”;农村产业结构转换效应对不同区域农户家庭经营内部各业的收入弹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不同区域农户收入,’j卜农化”变动趋势强弱不均;区域市场发育差异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农户经营分化、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进而表现为经营结构转换、收入结构变动上的差异。其次,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制度变革对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制度变迁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开辟了农户收入的多元化与非农化,促进了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农村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中,加大支农信贷力度是解决农户经营非农产业资金瓶颈的关键,也是合理调整家庭经营内部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前后农户农业投资结构的比较分析表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内部的收入结构;化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逐步优化农?
参考文献:
[1].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D]. 金晶瑜. 浙江大学. 2001
[2]. 农户收入结构变迁及其成因研究[D]. 张建杰. 浙江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