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和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落后论文,思想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预见到也没能回答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对指导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列宁过早地逝世和当时历史环境的局限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高瞻远瞩,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正确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坚持和发展了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是第一个领导俄国人民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胜利后,他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预见,领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家管理上他想通过国家法令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战争结束后,俄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再也不能忍受那种贫穷的兵营生活,从而对政府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面对当时的形势,列宁认真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坦率地承认了错误,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苏维埃国家的重要任务,认为只有尽快发展生产力,恢复和振兴工农业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他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标志着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新飞跃,不是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论述,而是脚踏实地地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来探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措施。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成效证明了列宁这种探索的正确性,但是不幸的是,健康的恶化中断了列宁的探索。在列宁最后的日子里,用口授的方法写成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立法职能》、《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几年的总结,其中一些观点和原理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预见,构成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够建设社会主义。对此列宁充满了信心,他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驳斥了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关于俄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的论点,指出,这是“无可争辩的论点”,但不应作为否定俄国社会主义的借口,俄国可以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革命事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以此为政治前提来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他说这种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70页。), 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 370页。)。从列宁的论述中看出,列宁对不发达的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满怀信心。这种信心主要表现于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巩固的工农联盟。他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情况确实如此,国家支配着一切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这种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其小农结成了联盟,这种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得到了保证,如此等等——难道这不是我国所需要的一切?”(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2页。) 列宁的这些观点阐明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统一,从思想上武装了党和人民,增强了人们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第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根据俄国国情作了以下探索:(1)首要的是实现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他在《论合作社》一文中,从对整个社会主义认识的高度,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7页。)。 还说:“经济任务、经济战线现在又作为最主要、基本的任务和战线提到我们面前来了”(注:《列宁全集》第40卷第137页。), 必须“把全部注意力转到这一经济建设上去”(注:《列宁全集》第40卷第137页。)并把这作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7页。)。这种根本改变, 就是要求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政治、革命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去,转到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上去,并强调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建成的大问题。(2)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率”(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623页。),重申要把“全部注意力转到这种经济建设上去”(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346页。)。还说:“这是要用新的方式去建立千百万人生活上最深刻的经济基础”,“只有在解决这个任务以后(在主要和基本的方面解决以后)才可以说俄国不仅成了苏维埃共和国,而且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476页。)。他反复强调应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3 )在所有制的形式和经济政策上,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即:“彻底的社会主义类型的企业(无论生产资料或企业占用的土地以及整个企业都属于国家)”和合作社“集体企业”(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6页。)。允许贸易自由,允许商品交换,允许把某些工矿企业、森林、油田等租给外国资本家,或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租给本国资本家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些做法显然在马克思著作中是找不到的,是列宁晚年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解决农民问题。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在小农的经济条件下,……直接实行完整的共产主义是极其错误的”(注:《列宁选集》第42卷第310页。),必须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 同时列宁把合作社与文化革命联系起来,特别强调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把“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作为当时面临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让农民识字、会读书看报,“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的本领”的合作社工作者。这说明列宁已经看到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如果不解决农民的问题,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没有一套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机制,就不可能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

另外,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转变国家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党内外监督,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等等,这是巩固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根本保证。

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是由于列宁过早逝世,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一些设想没能在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大遗憾。

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出发,科学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发展了列宁的有关思想。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条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预想的相差甚远,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期间有胜利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重大失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近30年的经验,分析了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对外开放、反对霸权、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对外战略思想,同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党的十三大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和决策,标志着他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已经成熟。概括邓小平同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关思想,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列宁晚年的思想: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往往忽视本国的国情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通病。邓小平同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关键的是准确地判断和把握基本国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他说: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国情,“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争论,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只能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了列宁晚年关于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条件下,为什么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

第二,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晚年在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时认识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但他没有来得及从理论上作出正确回答,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也不可能抛开那些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和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科学地、精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页。)这些探索集中概括在他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73页。)这一科学概括, 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中;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和保证了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并强调在社会主义阶段对根本任务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毫不动摇,冲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原则”对人们的束缚,是列宁晚年关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7页。) 的深层次思考和高度概括。另外,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为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指明了方向,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这是列宁晚年已经认识到并急于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当代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也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页。)他还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这些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策略,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最终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实践“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页。)。他还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因此“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

第五,关于农民和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一定要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时刻关注和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每年下发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问题。 他通过总结“人民公社”的教训,站在农民利益的立场上支持推广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的转移,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怎样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集中精力探索的问题,邓小平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做法,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最棘手的问题。

第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依靠科学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关键,“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他还在马列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较短,有些问题尚未暴露出来,他没有也不可能作深入的探索和回答。相比而言,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则成熟得多和科学得多,它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它更全面、更具体、更具有战略意义,所以说它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标签:;  ;  ;  ;  ;  ;  ;  ;  ;  ;  ;  ;  ;  

邓小平和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