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发展_兴趣培养论文

注重学生发展_兴趣培养论文

关注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小学语文教学的成绩与不足?怎样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呢?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考试的作用,更不能全盘否定一代又一代小学语文教师辛苦耕耘所洒下的汗水及结出的累累硕果。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症结何在呢?众口一词,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指挥着教师的教学、家长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因为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最终将走出校门的学生必须独立地、迅速地弄懂不熟悉的东西,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在较高发展水平。这里所说的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还包括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意志、道德等等。可以这样说,只重视分数,忽略学生诸方面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下面,仅从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认识。

一、兴趣——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发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有的教师也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或讲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分角色朗读课文……是的,问题就在这儿,谁都不会说这些方法不对,但我们对“兴趣”的理解是否太狭窄呢?

众所周知,儿童对未知的事物是非常好奇的。初入学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跃跃欲试,对学校、对课本,对教师、对同学,对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怀有强烈的、浓厚的兴趣。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孩子不爱上课、写作业,有的孩子寻找各种理由不想上学,孩子的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学习兴趣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持久的内驱动力,却成为被教师一节课接一节课努力激发的“上课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纸空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趁热打铁,让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呢?

1.让祖国的语言文学植根于学生心中。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却讲得很不够,往往轻描淡写,停于表面,似乎讲得过多、过深就是空谈大道理。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国语的感情;要把自己所教的每一点知识的重要性都要讲给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讲一讲语文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如果学不好语文,就难于攀登知识的高峰,在知识的王国里就会寸步难行。不用担心我们的孩子听不懂或不愿意听这些大道理,犹如兴建大厦的奠基石,这些大道理将重重锤在学生的心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积累,以至走向社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崇高感、使命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因此,教师在小语教学实践中,单纯依靠趣味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的兴趣是很不够的,并不能真正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努力探索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的有机结合。

2.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分低能、耗时低效困扰着小语界。除去一些外部因素,如“应试教育”的“一分定终身”等,从学校教育本身,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改进教学工作呢?下面谈两点建议:

①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这山望见那山高”。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小学生入学前,脑子里已经储存了许多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相信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发挥课本最大的作用,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所说:“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如果教师讲授的尽是儿童已经知道的东西,那么儿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枯燥乏味,最后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逐渐加深知识的难度,引导学生站在这山忘那山,品尝探求知识的乐趣,使学习达到“苦中有乐”的境界,对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

②避免过多的、繁琐的复习。保持学习兴趣还有一条就是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过程中的复习是必要的,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学习“旧”知识,如写10遍、20遍生字,背词语解释,挖空心思找近义词、反义词等,把大量的时间让位给复习。其实,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一些知识是不需要当时就学深、学透的,而且也不可能,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所限制。要求当时熟练掌握,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学生反复咀嚼现有的知识,能不乏味吗?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适度复习,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拓展知识面,如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多搞一些参观、游览活动等,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尽量避免多次的、单调的复习,从而减轻教师、学生过重的负担。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真正的兴趣,那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知识面越广,对学习语文越有利,走上良性循环的学习之路。所以,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兴趣也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二、情感——通向知识宫殿的桥梁

情感即感情,是人们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等等。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教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丰富宝藏。很难设想,一个缺少一定的道德情感,冷面对社会的人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在小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已成为小语界的共识。那么,教师应怎样根据道德情感的特点及表现形式,结合具体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呢?

1.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常常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一个特征——两极性。如,喜与怒、哀与乐、好与恶等。在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一方面是对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深深同情,一方面是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黑暗社会的憎恶。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句及段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如果一个学生感情丰富,爱憎分明,喜则喜,怒则怒,那他就能品尝到“语文”的个中滋味,体会到“语文”的独特魅力。

2.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这是情感的情境性。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走出了一条成功之种。根据课文题材、体裁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与课文内容丝丝相扣的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别了,我爱的中国》、《桂林山水》等课文的教学,在特定情境的感染下,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课文内容,心弦也被强烈地震颤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创设“大”背景的情境,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融化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如,教室里的小黑板报,悬挂在墙上的学生作文、绘画作品,课堂上的热烈讨论,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情感的肥沃的土壤。

3.以情动情是情感的感染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教材本身的感染性,如作者的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感人之处:《养花》,老舍先生的情与行;《十年前的回忆》,作者发自内心、撼人肺腑的描述,都能深深感染学生。

这里,我们还应特别强调一下教师本身的感染性。情感的感染性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感情共鸣。首先一点,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爱教师这个岗位,爱每一位学生,以热爱学生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一个被教师所喜爱的学生,往往充满信心,积极向上;而一个遭到教师厌弃的学生往往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是教师的天职。一名合格的教师,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会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决不会把莫名其妙的火撒在学生身上。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教师要想得到儿童那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这说明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无穷尽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建立在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的成长。

学生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自身的情感所支配,而“语文”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化、标准化现象十分严重,生动、丰富的课文被拆成零碎的、独立的零件,成为文字技巧的训练,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大方向。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就有利于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三、意志——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意志即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外部表现是语言和行动。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具有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的意志,要在承认、保护学生独立个性的前提下,而不是把学生圈定在一个框框里。否则,可塑性极强的学生就不会开动自己的脑筋,只会对老师言听计从。教育家赞科夫说:“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必要条件,而意志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老是牵着学生走路,那他就是不懂得意志力形成的条件和源泉。”是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还是“牵着学生走路”?结论不言而喻。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却总是不知不觉地在“牵着学生走路”,扼制了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这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意志。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是把“双刃剑”,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让它成为主体,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描写,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用自己的口进行叙述,用自己的笔进行描述。如果一切都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观察、想象、认识都定格在一种样式上,就不知觉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不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

下面,结合意志的品质,谈如何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

1.意志的自觉性与自制性。一个自觉性与自制性都比较强的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并具有掌握或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教师切忌简单粗暴,用一些惩罚性的手段,强迫学生学习,使学生与教师、与课本产生对抗性,久而久之是对学习的厌倦。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如对不懂的问题努力钻研,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考试时要有自信心等。小语教材中也有不少优秀范例,如《鱼游到了纸上》的那位“聋哑青年”,刻苦学习、勤于观察,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勇敢机智、随机应变。我们要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2.意志的果断性和坚持性。果断性指善于及时地采取决断的能力,坚持性则包括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教师应结合具体教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办事果断、自强自立的品质。如学习《挑山工》,通过那些肩挑重物、步步踏实、向着目标前进的挑山工,让学生学习一种认准目标、吃苦耐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一定要争气》中的童弟周、《绿色的办公室》中的列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伽利略等人物都是学生一生学习的榜样。

一个具有上述意志品质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正直、无畏的人,就是勇于探求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任重道远,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的发展。

标签:;  

注重学生发展_兴趣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