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青光卫生室 天津市 300400
摘要:七情致病在中医学理论中应用广泛,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规律性较强。笔者详细叙述了中医七情致病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七情致病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慢性病的管理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后续中医学七情致慢性疾病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学、七情、七情致病、慢性病
引言: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加上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健康受到各类慢性疾病的威胁和困扰。国内关于慢性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七情致病学说在慢性疾病的病理研究与治疗中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其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1 中医七情致病的临床表现及主要影响因素
1.1 中医七情致病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中的七情主要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过度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极限,就会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进而导致疾病发生。中医学理论认为七情可以致病,合理调节情绪,避免情绪变化过度则有益于身体健康,预防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对治疗某些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医理论研究的七情致病之临床表现总结如下表1所示:
表1 中医七情致病的临床表现
1.2 中医七情致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自古就有七情伤五脏之说,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1]。我国学者在七情致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理论认为七情过激伤人发病主要是因为七情最易影响心神,导致人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出现异常,同时七情致病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情绪的影响,大多都是多种情绪交织伤人。在人体的生理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心肝脾三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最易受损,并留下很多的长期潜在病症,比如曾经罹患胸闷、腹胀、心痛、头痛等病的患者,虽然当时临床症状已经治愈,但一旦受到情绪刺激,则会复发。除此之外中医讲七情致病多见于一些慢性肝胆疾病等,诱发的情绪因素复杂,病症也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2 中医七情对慢性病管理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七情具有双重作用,即可致病也可治病。如果情绪反应适当,乐观积极,喜怒得当,思虑适中,对于病情的好转甚至痊愈有着积极的作用,即如果情感情绪得到正常的宣泄,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反之如果七情控制不好,易使患者悲观消极,病情加重,同时易出现急症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基于上述理论,了解情绪活动对病情的双面影响,对于掌控病情的发展变化、指导建立全面正确的治疗方案和康复患者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中医七情慢性病管理方法探讨
慢性病治疗一直是医护人员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综上所述,依据情绪变化对人的影响,在慢性病疾病的管理中应注意方法,以保证通过控制情绪实现对慢性病的管理。第一,利用七情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应因人而异,以做好心理安抚为主,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待新患者,医护人员应主动询问,耐心应答,给予关心与照顾,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避免情绪过激;接待病情严重的慢性病患者时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缓解患者的过度情绪,使之保持较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第二医护人员在治疗中应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通过病情和病理的说明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病因,督促其保持良好的情绪,最终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黄帝内经中提及,对患者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及开之以其所苦,即采用情志控制的方式实现对慢性疾病管理,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现代学者丁秋香等人对采用心理疏导方式促进提高慢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采用心理疏导后患者康复率有了明显提高。此外,实现慢性病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促进患者康复
2.2 中医七情慢性病的日常护理探讨
在临床上,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中医七情在慢性病日常护理中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情绪变化导致生理反应,而心理应激机制的建立则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及康复有较大的联系。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运用中医七情理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提高疗效的保证措施。采用控制情绪的心理安抚方式,应用消除患者的过度忧虑恐惧情绪及保持良好情心态方法,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中医学中对七情致病的学说研究已久,基础牢固,进展显著,对于实现部分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详细叙述了七情学说的具体内容,并对七情致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说明,探讨了慢性病的管理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后续中医学七情致慢性疾病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依名,中医七情对慢病管理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58):11667
论文作者:郑国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中医论文; 慢性病论文; 情绪论文; 疾病论文; 患者论文; 病情论文; 中医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