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国角逐非洲石油的战略及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大国论文,石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奉行“保存本国能源,廉价使用外国能源”的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石油资源富饶的非洲已成为西方大国的争抢目标。跨国石油公司的大量涌入能给经济落后的非洲产油国带来什么影响?面对群雄逐鹿局面下的非洲,中国将如何加强同非洲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非洲石油开发前景可观
近年来,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出现新格局和新的热点地区,非洲石油的探明储量不断上升,产量和出口量均快速增长,在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资料显示,2001年全球新增探明石油储量为80亿桶,其中70亿桶出自非洲,占当年已探明储量的87.5%。专家预测,未来25年将是非洲石油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
1.储量。非洲石油储量丰富。2003年底,非洲石油探明储量为1021亿桶,占世界总储量8.9%。(注:英国石油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近10年来,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增长36.5%,高于4%的世界平均增幅。非洲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三大盆地和几内亚湾的盆地群。海上石油集中于几内亚湾一带,该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海上石油总储量的14%。近年来,在安哥拉、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500~2000米深的近海均发现重要油田。专家认为,在喀麦隆、刚果(布)、加蓬、安哥拉和纳米比亚近海更深水域还有储量更大的油田。有迹象显示,从索马里到马达加斯加的广大东非地区也蕴藏丰富的石油。因此,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原油储量至少将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新增(不含海湾地区)石油中将有1/4产于非洲。
2.产量。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销量不断增加,已成为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2003年底非洲日产石油816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11.8%,比10年前增长15%。预计到2005~2006年,非洲石油日产量将接近1100万桶。非洲主要产油国为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安哥拉、加蓬、赤道几内亚、突尼斯、刚果(布)、喀麦隆等国,其中前五国的产量占全非洲产量的约84.8%。
3.出口。由于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石油消费量在全世界也是最低的。2003年非洲平均日消费石油257.3万桶,不足其日生产能力的1/3,其余2/3全部用于出口。2002年非洲平均日出口石油575万桶,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3.2%。
4.炼油。非洲工业化程度较低,炼油能力十分有限,在世界炼油总量中所占比重有限。据美国《油气杂志》数据,2003年非洲地区的炼油能力为16118.8万吨,占全球炼油总能力(410272.8万吨)的3.9%。
二、西方大国开发非洲石油的战略与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围绕能源展开的争夺、控制和斗争无处不在,能源外交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以及大国外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源安全越来越引起大国的关注,非洲石油的战略地位和较高回报率吸引美国等西方国家纷至沓来,它们在非洲的争夺日趋激烈,非洲石油格局酝酿着新的变化。
1.布什总统上台之初认为“美国在非洲没有重要利益”。然而“9·11”事件后,美国把非洲石油定义为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始从经济、外交和军事各领域进军非洲石油市场,加速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美国开发非洲大陆石油的长期计划是,首先掌控西非几内亚湾石油(特别是尼日利亚、安哥拉、刚果(布)、加蓬、乍得等国),然后向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苏丹、利比亚扩展。具体方略:首先是政府重视,外交先行;其次是公司介入,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赢得控制权;再次是军事介入,保驾护航。在外交上,对非洲主要产油国发起全方位攻势。2002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能源部长亚伯拉罕和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坎斯坦纳等先后造访非洲产油国。同年9月联大期间,布什总统在纽约集体会见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等10个非洲产油国领导人。这在美国外交史上是极其罕见的。2003年7月布什又对尼日利亚等非洲5国进行了“石油之旅”。美还主动改善与赤道几内亚和苏丹的关系,2003年7月决定重开关闭7年之久的美驻赤几使馆,9月停止对苏丹实施多年的制裁。在经济上,将非洲主要产油国列为美国对非经贸关系的重点,扩大对非油气业的投资。目前,赤道几内亚、安哥拉、加蓬、刚果(布)和科特迪瓦等国的油气资源已基本被美国公司掌握,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已分别成为美第五和第七大供油国,每年供应原油3.07亿桶和1.17亿桶。非洲石油在美国进口石油总量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6%,相当于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数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预测,到2015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25%,超过从海湾国家进口的总和。2003年美对非洲油气业的投资由近几年的年均24亿美元猛增至100亿美元。美国公司打算在2010年前在几内亚湾投入500亿美元。政府还鼓励埃克森-美孚、雪佛隆德士古等石油业巨头抢滩,如安哥拉90%的油气生产均由美国公司实现。埃克森-美孚公司、谢夫隆石油公司已铺设一条耗资37亿美元的输油管道,把乍得的石油输往喀麦隆在大西洋海岸的克里比港。在军事上,与非洲产油国举行联合军演,计划在几内亚湾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建立海军基地,以确保大西洋石油运输航线安全。
2.法国在西非利用前宗主国身份较早地参与了几内亚湾石油的开发,面对近年来美国后来居上的逼人态势,危机感增强,也加紧了政治经济攻势。法国总统希拉克上台后,多次出访非洲,一直强调把非洲置于其外交政策的中心地位。外长德维尔潘上任后3个月3度出访非洲,这在法外交史上极为罕见。2003年7月下旬,在布什访非后不久德维尔潘又访问了加蓬和刚果(布)等3个非洲产油国,其用意不言而喻。2004年4月,法国与非洲产油大国利比亚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法利双边关系日益改善。与此同时,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也在积极拓展西非的石油边疆,2003年为争夺乍得的油气勘探和开采权与美、英等国公司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拉锯谈判,最后各自做出部分妥协,以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占20%、英荷壳牌公司占40%、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占40%而告终。据《安哥拉日报》报道,法国道达尔石油集团将在近年向安哥拉投资50亿美元用于油田开发。2004年4月,道达尔计划今后5年在尼日利亚投资100亿美元用于石油上游生产和开发利用天然气。目前,道达尔在尼日利亚的原油产量约为每日30万桶,预计在6年内增长一倍。
3.英国采取措施巩固与非洲英联邦国家的传统联系,在巩固尼日利亚大本营的同时,寻求在利比亚的突破。英国是尼日利亚的前宗主国,英资进入尼日利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尼独立后,英国继续扩大对尼投资。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英资总额已有约20亿英镑,其中石油业的投资约占60%。2002年7月壳牌石油公司一项报告称,该公司拥有尼石油储量(约300亿桶)的55%左右,并占尼每天产油量(约220万桶)的40%。2004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率先访问利比亚并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进行了“历史性的握手”。访利期间,布莱尔圆满的完成了为本国石油公司赢得市场份额的重要任务,英荷壳牌集团与利比亚签署了2亿美元的天然气开发协议。此外,2004年内壳牌集团在与利比亚继续谈判的合作项目总额达到10亿美元(注:《非洲商业》2004年6月,299期,59页。)。
4.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强调,非洲油气资源前景可观,应成为日本投资非洲恒久的行动课题。为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样化,日本采取了多元化手段:政府加大对非援助与投资力度,民间组织积极牵线搭桥。2002年6月,日政府宣布将2003年定为“加强与非洲合作年”。在2003年9月底至10月初举行的第三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上,日勾销非洲重债国30亿美元债务、承诺今后5年向非洲国家提供10亿美元援助和3亿美元的金融投资,以协助日本公司进入非洲。目前,日本的重点是北非产油国,并已进入利比亚的石油领域。
三、西方大国角逐非洲石油的影响
西方大国加大与非洲产油国的交往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对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推动的一面,又有消极制约的一面。
(一)政治影响
1.非洲产油国成为被争夺对象,使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布什的“石油之旅”、美非能源部长会议、法非首脑会议、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以及加强非加太国家集团的合作等,不仅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有助于改善非洲产油国的国际环境和提升国际地位。例如,非洲第一产油大国尼日利亚将石油作为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斗争工具,它不仅在欧佩克(OPEC)内谈判石油限额和价格,而且利用石油技术扩大了在非洲的影响。同样,利比亚在美国取消制裁、众多美国石油公司重返利比亚后,改善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但卡扎菲警告说:“我不希望被任何邪恶驱动或强迫向后退”。他敦促欧洲领导人赶快觉醒,在伊拉克战争和巴勒斯坦问题上发挥积极的影响,结束国际事务中弱肉强食的现象。(注:《非洲商业》2004年6月,第299期,59页。)石油部长沙特万指出,应解决利比亚OPEC低限额问题,提出OPEC的限额应部分的与石油储量相关联的主张。但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大国在与非洲产油国的交往中,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这就决定了非洲产油国生存空间的改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导致非洲产油国领导人政治上向西方倾斜。西方国家投资石油时出发点是考虑自身战略利益、能源安全,在政治上势必指手划脚,用“民主”、“人权”和“反恐”等作为借口,通过跨国公司干涉产油国的内政,动用军队保护它们的资产,甚至向一些国有经济提供资助,以便将非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之政治上更加依附于西方。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加强对产油国的政治控制,也会与这些国家发生新的矛盾和争斗。一些非洲产油国领导人为维护国家主权,也会想方设法打破西方的垄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3.助长腐败滋生,加剧政局动荡。众所周知,非洲国家几乎都是从原始部族社会跨越到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缺乏牢固的根基,缺乏制度上和文化上的保障。这种政体很难保证石油收入成为人民福祉的源泉,反而容易进一步助长政府的腐败与专断,助长军阀们的势力,加剧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混乱。在尼日利亚,军政府时期多年采用选择性招标,导致石油开发许可授权中暗箱交易等严重腐败行为产生。在赤道几内亚,政府官员大发石油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赤几绝大多数百姓生活贫困,每日生活费仅为1美元,68%的人用不上自来水,63%的人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在刚果(布)、安哥拉,石油成为政治派别你争我斗的工具,人民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目前,西方大国在几内亚湾地区争夺石油资源有可能导致该地区政局更为动荡。2004年7月16日,几内亚湾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发生政变,就是该国国内势力和国际势力围绕石油开发和利益归属问题明争暗斗的结果。
(二)经济影响
1.西方大国鼓励其石油公司加大对非投资力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产油国资金、技术的不足,推动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例如,非洲小国赤道几内亚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国家,由于莫比尔公司(MOBIL)、诺麦克(NOMECO)、特里顿(TRITON)、埃尔夫(ELF)等五家公司进入勘测与开采,其产量逐年增长,日产石油从1998年的8万桶增长到2002年的26.5万桶,据专家预测,到2004年,赤几石油日产量达到50万桶,届时人均日产量将赶上或超过科威特,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出口的巨幅增长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赤几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连年高速增长。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部统计与预测,1997~2001年间,赤几经济年均增长41.6%,2002年增长23.8%,2003年增长12.5%,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从4.97亿美元上升到1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259美元上升到3670美元。同样,尼日利亚一直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标,1991~1996年接受了外国在非洲直接投资总额的1/3,仅壳牌石油公司开采的石油每年就给它带来70亿美元的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得以维持在3.5%左右。
2.西方石油巨头在非洲的经营非常注重高效生产,必然存在资金的畸形分配,使非洲国家单一经济的改造难上加难。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国家产业结构大多雷同,即采矿业发达,制造业落后,这不仅使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且使非洲国家间的商品交流受到限制。为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非洲国家一直进行着经济多样化的努力。但当前跨国公司大量开采非洲石油等自然资源,忽视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有可能使非洲产油国永远摆脱不了单纯依赖能源开发的经济模式,经济多元化受阻,从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长远发展。另外,西方国家对非洲产油国实行优先开发、重点扶持的策略,在给非洲产油国带来好处的同时必然损害另外一些非洲国家的利益,势必加剧非洲国家间业已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破坏非洲国家的凝聚力。
3.西方石油巨头垄断与独占的特性决定非洲石油工业时刻面临被控制的危险。众所周知,非洲国家的工业大多是在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由于非洲国家市场狭小,这种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内向型的发展战略,不但没有推动非洲经济较快的发展,而且还使在各种保护措施下成长起来的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竞争意识差,经济效益低,缺乏活力,与国际市场脱离,处于封闭状态。当前非洲工业虽经私有化的改造,生存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强大的西方跨国公司面前仍明显处于劣势。西方跨国公司为了强化垄断地位,必然通过压制非洲国家企业家精神、利用其知识优势、世界范围的联系、广告技术和一系列支持性基础服务击败当地的竞争对手,阻碍非洲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限制其他企业的发展空间。历史的经验表明,资源富饶、经济单一的大多数国家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不仅个别工业部门有被跨国公司控制的危险,而且往往受制于西方大国操纵的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而陷入不发达之中。
(三)对欧佩克的影响
在非洲产油国中,除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外,其余都不是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生产不受配额限制。目前,以美国跨国石油财团为主的西方公司加大对非洲产油国投资力度,使得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大幅提高。尽管欧佩克国家仍占国际市场石油交易量的75%以上,但仅占全球石油实际总产量的35%。为此,欧佩克国家控制市场的能力受到大大削弱,有利于西方大国的石油安全。
四、中国开发利用非洲石油资源的对策建议
当前,非洲石油市场几乎已被西方石油巨头瓜分完毕,但中国企业仍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尤其是非洲产油国针对西方石油公司长期垄断石油工业这一现象,都在不同程度的实施着石油合作多元化战略,迫切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这为中国企业拓展与非洲国家的石油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事实上,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石油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石油贸易。石油贸易虽逐年增长但潜伏着较大的风险。除了来自苏丹的权益油有所保障外,中国从其他非洲国家进口的石油大都经第三国或到国际市场上采购。这不仅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也开始跻身于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尼日尔、埃及、突尼斯等国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并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广,规模不大,而且各自单打独斗,缺乏统筹规划。未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石油合作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必须采取措施扬长避短,特此建议:
1.尽快成立国家级能源机构。从宏观上,统一协调、制定、规范、规划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石油开发、勘探、采购、国内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到统一布局,整体规划,协调行动。特别要鼓励中国石油公司联合竞标,避免无序竞争。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竞标苏丹3/7区石油管道项目,使中国利益受损的例子不可在其他非洲国家重演。
2.加强外交工作,通过高访,建立双边石油合作机制。鉴于非洲国家的政体现状,高层互访可以在引导中国企业直接进入非洲石油勘探、开发市场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高访可以在政府间探讨和促进石油合作,促其给予中国石油公司适当支持,力争获得油田开发权,改变目前主要以采购原油为主的局面;通过高访同有关非洲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提供法律保障;通过高访与非洲产油国签署原油长期供货合同,开展直接贸易。
3.设立“石油勘探、开发基金”,鼓励并扶持中国公司扩大非洲石油投资规模。目前,中国公司在非洲的石油勘探开发中,受到西方石油巨头的各种打压,加之自有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明显匮乏,难有大的作为。为此,中国企业要在未来非洲石油开发竞争中占一席之地,中央政府必须给予资金支持。如果石油勘探不成功,企业可免还贷款;如开发成功,可通过征收石油进口税的形式偿还。
4.应组建专门力量,加强对非洲产油国特别是几内亚湾等富油区的调研。驻非使馆经商处应指定专门人员跟踪研究所在国经济政策及石油产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向国内提供信息,为中国深入开拓非洲石油市场打好基础。
5.有计划、有重点的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目前,中国企业在陆地石油勘探、边际油田开发等方面掌握着独特的技术,具有成本低等西方石油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而海上石油开发技术尚不成熟,因此,近期内,应以勘探开发苏丹、尼日尔、乍得、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乌干达等国的陆上油田为主。但是,从非洲石油资源的布局看,西非几内亚湾地区海上油气资源异常丰富,因此,刚果(布)、安哥拉、纳米比亚等国也应列为重点投资对象国。
6.加强与当地石油企业的合作。非洲一些国家正在逐步改变由西方公司一统其石油资源的现象,采取法律、法规等政策手段,促使当地公司参与石油领域合作。我国公司只有加强同当地公司的合作,才有可能找到切入点,加快与非洲石油合作的进程。
标签:石油论文; 非洲大陆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尼日利亚石油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能源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