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_农产品加工论文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_农产品加工论文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省论文,加工业论文,农产品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经济发展,解决城乡矛盾,促进城乡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一方面将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8年至2003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工业增加值从47.63亿元迅速增加到115.67亿元,增加了68.0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3.06%提高到2003年的4.59%,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具有支柱产业的框架,但与其它省份相比,其竞争力不强也显现出来。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能力。吉林省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玉米、大豆深加工,畜禽乳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将农产品加工业建成吉林省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断增加,2002年总资产增长率高于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于黑龙江省。但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却较低,说明资产投资利用率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也较低(见表1)。

表1 2002年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发展能力评价表

全国吉林黑龙江辽宁

总资产增长率(%) 8.388.9910.54 7.63

增加值的增长率(%)16.519.9031.7525.30

增加值占GDP比重(%)

7.755.73 3.29 2.96

2.农产品加工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品加工层次低,造成市场多样需求与产品加工水平偏低之间的矛盾。加之,农产品加工业产品市场开拓较差等因素,使加工产品销路不畅,企业不敢满负荷运转,出现了开工不足,影响了企业综合经济效益。2002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4项指标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全部低于黑龙江省,只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税率高于辽宁省(见表2)。

表2 2002年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表

全国 吉林 黑龙江

辽宁

总资产贡献率(%)7.94 5.99

7.19

6.22

成本费用利润率(%) 5.85 4.79

4.98

3.38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89807.6 16021.56

45538.07

36631.12

销售收入利税率(%) 12.48 11.06 12.05

8.20

3.企业营销能力。吉林省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产品的宣传、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于项目的建设,如在2002年国家评出的120个国家名牌中,吉林食品工业只有2个产品入选,而吉林省原有的一些品牌正在走下坡路,曾经很有名气的“德惠”大曲酒,现在也面临着停产的窘境。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销能力两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见表3)。

表3 2002年企业营销能力评价表

全国 吉林黑龙江辽宁

产品销售率94.5586.1191.8393.08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年)1.93 1.25 1.33 1.71

4.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在农产品加工业内部结构中,烟草加工业最好,食品工业次之,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家具、纸及纸制品、橡胶制品企业研发能力则相当低(见表4)。

表4 2002年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表单位:%

全省烟草纺织

纸及橡胶农产

工业食品加工服装

木材纸制制品品加

总计工业 业 皮革

家具品等 业 工业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比重

31.52

11.86 1006.06 05.56 011.11

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9.985.57

12.375.23

4.273.46

4.36 5.25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比重2.630.644.460.14 00.80 0 0.54

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1.490.150.270.03 01.28 0 0.21

二、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障碍因素分析

1.加工企业问题。一是加工企业总量小,发展相对滞后。经过三批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596家,吉林省仅有20家。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共有36家食品工业企业,吉林省只有德大公司入围,排在第21位。而吉林省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严重不足,2002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0.56∶1,低于全国平均的0.99∶1,比发达国家的2.0~3.7∶1更低。二是企业效益低,营销意识淡薄,竞争力弱。近几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生产能力受市场抑制大量闲置(见表5),其结果是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三是家族式管理仍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据对全省88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查,目前有18%的龙头企业在产权划分上不清晰,有11%的企业自主经营权还不高,有46%的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

表5 2002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能力闲置率

玉米(万吨) 大豆(万吨) 水稻(万吨) 生猪(万头) 肉牛(万头) 肉禽(亿只)

加工能力 560

290

9045070

1.5

年加工量 360

160

5613718

0.9

能力闲置率(%) 64.28 55.17 62.22 30.44 25.71 60

2.基地建设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原料缺乏。吉林省玉米的产量虽然很大,但糯玉米的产量却很小且质量不高,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四平帝达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等以其为原料的一些变性淀粉生产企业的发展。吉林省2003年大豆产量150.3万吨,而大豆加工能力在290万吨以上,吉林省大豆年供需缺口在140万吨以上。还有肉牛、牛奶和大鹅等都存在原料不足的情况。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绝大多数没有订单,没有稳定的契约关系,仍然是一种市场交易关系,关联度低,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

3.环境问题。一是观念问题。很多情况下人们热衷于高新技术项目、医药项目、汽车项目等,对农产品加工业则缺少热情,导致对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力度较弱。2003年吉林省的财政支农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5.32%,比2002年的7.13%减少了1.81个百分点。吉林省至今尚未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二是资金短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加上原料供给的季节性,对资金需求季节性使得对信贷依赖性较大,由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不足,造成财政、信贷等多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不能满足深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例如,2000年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余额72.6亿元,2002年末降为40.2亿元,呈下降趋势。三是软环境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政府管理的不规范,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并存,部门割据、条块分割的传统体制,已经成为环境建设的障碍。现阶段,软环境问题更集中地反映在政府执法的“三乱”上,其结果是企业家寻租行为严重,经营领导而不经营企业。

三、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地位,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与汽车工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

1.多渠道增加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一是运用“绿箱”政策,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实施重点倾斜政策。在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加强的趋势下,为了有效地保证我国的商品粮供给,国家应重视对粮食优势区实施有效的“绿箱”保护政策并把粮食优势区作为“黄箱”政策支持的重点,应按不同地区的粮食商品率核定保护的额度。大型农产品加工业加工项目布局向粮食优势区倾斜,让粮食在产区就地转化增值。制定鼓励政策,促进饲料加工企业北移,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标准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加工基地。二是整合来自各个方面的资金、项目、政策等优势要素,形成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除了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进行包装,获得国家信贷支持外,要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把社会资本引向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吸引域外资金。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城镇工商资本。创新更灵活的机制,吸引全社会闲散资金,发挥“漏斗”效应,形成多元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格局。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服务。龙头企业收购粮食,可以使用农发行的贷款,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信贷规模上给予倾斜,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利用小额信贷资金积极为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提供金融服务。

2.推进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原料基地,尽可能地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基地生产水平。一是以建立专用生产基地为重点,实行原料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围绕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实施专用种植(养殖)工程,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按照“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思路建设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以保障农产品安全为重点,推进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进程。重点搞好无转基因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及相关农产品的国际标准认证,面对高品位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进行高标准的系列开发,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三是着重解决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种、品质、产量的配套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档次。

3.加大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变一事一议解决问题为靠法律、法规制度解决,形成长效、规范的服务和管理机制。一是对名牌进行整合,对名牌保护支持。通过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包括报刊、电视、网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创名牌,提高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大力推广电子商务,通过网上交易、在线支付等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是搞好龙头企业跟踪监测管理,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及时提供政策、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情况,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标签:;  ;  ;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_农产品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