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文_帅成碧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文_帅成碧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摘要: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后由于受就业市场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人文课程投入力度少、师资力量匮乏、全员育人认识不足。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导致学生学习功利,未能完成自我成长、成才,提升个人情操和内在素养。本文旨在分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探究人文素质教育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1418所,学生1133万多人,占据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办学模式日趋功利化,只侧重学生技术能力培养,忽视了人文知识、思想道德、信念理想、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化发展的需求,也影响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育人理念,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人类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生活方式及社会秩序等。

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偏重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和功能性,重技术、轻人文,大量删减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避让专业课程的教学。不少的理工类高职院校甚至取缔了文科课程,直接把教育全部投入到专业课程上。短时间内学校专业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但学生的综合素质缺有所下降,导致学生不会书写简单的应用文,言语表达、社交能力、身心健康、价值观念、耐挫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二)学生人文文化基础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自于中职生的“对口升学”、普通高中学生单招和高考,其中随着高职院校单招生源的扩大,录取入校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知识底子差,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学常识。由于就读的是高职院校,有学生片面地认为在校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工作,怀抱实用主义态度,只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敷衍了事,只求及格就行。还是有的学生从小到大,学习习惯差,知识储备少,无法跟上老师授课的思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来上课只是应付考勤,在教室里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荒度光阴。

(三)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为了快速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侧重于对专业教师培养,对人文教育类的教师数额进行消减或限制,人文知识教师人员缺乏。而一部分专业教师虽然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功底,但人文素质知识掌握较少,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未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理想追求、道德品质的教育。甚至部分老师自身价值观念也存在不足,偏颇地认为人文素质课传授的是空虚无利、无关紧要的知识,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的认知。另外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增加,但是部分学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数并没有得到增加,反而减少,导致任课教师严重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人文素质课程未能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还是延续之前的陈旧内容,教材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相比相对滞后。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知识的传授比较传统,未根据当前的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设计,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单一,注重灌输知识,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思维的发散,观念的影响等隐形的效果没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只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何在。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策略

(一)高职院校应革新发展理念,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善人格是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应摒弃功利性的办学方案,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人才培养方案要涵盖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全方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培养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有担当、有理想信念的人才。

(二)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地方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规划、建筑命名、景观等方面体现人文精神。鼓励学生组建人文知识类的社团,如文学社、国学社、书画社等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艺术熏陶作用,如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心理剧、国学诵读等活动,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学校可邀请当地人文社科类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也可以由本校人文素质研究有建树的老师为同学们主讲,用他们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生阅历,启迪思想,激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

(三)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究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

00后的学生生于信息时代,上网、玩手机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能力强,乐于尝试新事物。但是由于媒体更新太快,学生从电子媒介上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片段化”和“杂乱化”的,也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兴趣迁移快,难以沉下心专注于枯燥的学习。人数素质课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当今学生的学习特点,将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改为分散式、互动式,选择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教学内容也不应只拘泥于课本,经典读物、名家观点、传统知识的当代解读,新涌现的人文现象,都可以是学习和探讨的主题。多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云课堂内学习、中国大学慕课等都是多渠道学习的途径。

(四)培养拥有人文情怀的教师队伍,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全部课程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要重视和激励人文素质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组织参加相关培训进修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人文知识深厚、道德高尚、热爱教师事业,具有家国情怀的师资队伍。通过他们自身的品质、学识、涵养、胸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时,应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精神一同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协调合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秀珊.傅洪梅.职业素养培养下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3)

[2]王学讷.浅析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6)

[3]杨德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2)

[4]唐淑欣.略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J]高教学刊 2018(24).

论文作者:帅成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文_帅成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