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军队审计人员任职培训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新模式论文,军队论文,力为论文,人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能力为本位”任职培训概述
任职培训是指军官在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或专业学位教育。任职培训以任职需求为牵引,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重点,逐级培训,分段实施,充分体现军兵种职业领域和特色。任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专业定向教育,以适应岗位任职能力需求为第一要旨。其教育模式设计的方法程序与学历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属于典型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设计模式。“能力本位”培训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本,注重提高素质能力和培训结果运用的培训模式,它源于世界职教领域的改革。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使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开始推行“能力本位教育(CBE)”。上世纪中叶,随着系统论、行为科学、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CBE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并流行于北美地区。
“能力本位”培训是人本管理培训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强调任职所需能力的界定、学习和运用,培训目标是使培训人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其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培训过程转变为强调培训结果。“能力本位”培训模式紧紧围绕着培训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任职能力开展教育,以岗位任职所必需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评估教育效果,充分体现了培训人员的主体地位和教育单位的主导性。
二、军队审计人员“以能力为本位”任职培训模式的优势
(一)可以突出岗位能力的主导地位
多年来,在任职教育中沿用一种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训练服务的模式。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分科教学、单科独进、理实分家”的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之间、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脱节,难以保证岗位能力教学的主导地位。“以能力为本位”任职培训倡导的学习目标,是围绕教学环节和进度设定,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岗位能力训练,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实际工作水平,能有效克服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二)可以提高任职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以能力为本位”任职培训,教员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审计知识,优化审计教学内容,利用课堂资源条件,将时间和空间交给学员,开展“多向式”教学,使学习的审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都能及时应用于实际工作,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可以反馈任职培训的教学效果
“以能力为本位”任职培训新模式十分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并且评估的结果可以迅速反馈到有关部门,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班次设置和课程设置等做出调整,对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
三、军队审计人员“以能力为本位”任职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培训层次设计上做好职位分析
由于参训人员在年龄、学历、职务层次、任职经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审计任职培训作为审计专业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培训对象、培训层次与培养目标方面呈现出与一般学历教育不同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各类班次的岗位性质、培训目标、教学需求等方面,就是说需要根据参训人员现职培训、晋职培训、轮训等不同培训类型对审计培训人员进行职位分析,设置合理的培训班次。依据“能力本位”培训模式对军队审计人员进行职位分析是任职培训的基础,具体操作方法可采用CBE的DACUM法,选取军队院校专家教授分析确定审计人员任职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和业务能力,将这些能力列在DACUM表上,依据DACUM表对审计人员的任职培训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通过层次的划分规范教学环节,分重点强化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方式,提高审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在教学制度安排上形成规范,对培训班次及教学时间等予以明确的规定,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二)培训方法选择上应灵活多样
为了不断增强审计任职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应当结合任职培训不同培养对象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实际,充分发挥审计参训人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员的主导作用,体现审计人员特点和时代特色,达到最优的培训效果。具体来说,将传统的以教员和课本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转变为“多向式”,改变以往教员向参训人员单向灌输知识的旧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如研究式教学法,即通过“以问题为对象,以研究为主线,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审计任职培训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破冰式”训练法,即创造便于审计人员交流的氛围,引导他们进入到自由交流自己工作方面经历经验的培训情境中。同时,综合运用模拟化、虚拟化、仿真化教学训练手段,加大想定作业、实际操作、模拟演练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着力培养审计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
(三)培训课程结构上应满足能力需求
坚持“能力本位”的任职教育思想,就必须重视所传授知识的运用价值及其对审计工作的指导作用,同时注重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需要优化审计任职培训教育的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任职培训教育的基础工程,要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依据部队岗位任职的需要,及时开设新课程,突出课程特色。首先,应按照部队的需求,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审计专业教学目标,编写审计干部任职培训教材,使课程结构逐步从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布局,向任职基础、任职能力、素质拓展的新布局转变。其次,进一步用新的审计理论成果武装审计人员,审计理论的学习应是与时俱进的,在基础课程上增加专题讲座,科学构建与当前部队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审计教学内容,同当前军队审计的热点问题和重点攻关课题相联系,使审计培训人员能够接触到理论前沿,还可以带回部队进行广泛宣传与研究。再次,坚持审计培训内容与未来实战相结合,培养审计人员的实战技能,通过专业模拟演练审计保障等方式,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人员能力素质,以适应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的任职需求。
(四)培训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效果评估才能分析掌握受训人员的学习情况,效果评估可以反映审计任职培训目标是否完成(如下图所示)。由于审计任职培训教育的岗位指向性较强,院校的培训教育和将来的任职岗位直接挂钩,因此,培养符合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是任职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任职培训的效果评估过程中要以能力为导向,树立岗位合格的理念,考核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岗位指向性,从以考核学科、课程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考核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履行特定岗位的任职能力为中心,贴近部队、贴近岗位、贴近实战,促进审计人员岗位任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评估应把总结性效果评估与延伸性效果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性效果评估是在培训课程结束后进行,以检验审计人员对于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为目的的评价,可以通过结业考试形式进行;延伸性效果评估是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以后进行的,以进一步检验教学效果为目的。在评估方法上可以采用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培训评估模式——苛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建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根据设定的评估内容,采用灵活适当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行为观察法、跟踪调研法等,建立专家、同行、学院“三级”评估机制,形成全面覆盖、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真正实现对审计培训人员全面、系统评估之目的。
审计人员任职培训效果评估反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