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为作文增色论文_孙会颖

让生活为作文增色论文_孙会颖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满城镇中学 072150

摘 要:生活是写作的必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作文是个性的展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无聊重复。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让生活为作文增色。

关键词:源泉 关注 体验 感悟 触动 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就告诉我们应多去关注生活,让生活为作文增色。一些同学的习作不是去发掘生活、感受生活,而只是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别人的故事再模仿,当成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空发感想;有的习作东拼西凑,内容千篇一律,失去了自我本色……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情为文,忽视了让生活成为作文的底料。有篇《彩虹般的心情》的习作,真实地记录了自己考试作弊的经历。“黑云盘旋在头顶,细雨飘零在窗外”,这是特定的环境。先是准备阶段:“大脑一片空白,手不听使唤……”接下来是实施阶段:“我用老鼠般的眼光看着老师和同学……这时一声惊雷提醒了我,宁要一个真实的零蛋,不要一个虚假的满分。我振作精神,重新答题。交卷铃声响了,抬头一看,天边挂起了美丽的彩虹。这时我的心情也有如彩虹般的美丽,因为今天的日记上不会有污渍的出现,只会留下我彩虹般的心情。”小作者善于观察体验,写出了真情实感,感受到了各种滋味。

可为何写作文时常常出现同是一片景,同是一片情,有的同学文思如泉涌,有的同学却“望题兴叹”呢?

通过星期天的生活随笔,我有以下发现:有的同学习惯于记流水账,早晨起床后,洗漱、吃饭、做家务,草草叙述,没有详略,还给人以冗杂之感。可有的同学单拿做家务来展开,说自己平时只顾忙学习,没有机会帮父母做家务,星期天终于可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了。先是统筹安排了一番,这样可以高效率,中间重点突出了洗衣服的辛苦,眼前仿佛浮现出妈妈平时给我洗衣服的情形,心里颇不平静……越写感情越强烈,越写感情越深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两类同学对生活的感受为什么差别这样大呢?A类说: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做家务,我就没想那么多,只顾赶紧把活儿忙完了,好出去痛痛快快地玩儿。如果让他记一次游戏,恐怕又会草草叙述完游戏的大概,又为凑个数得了……B类说:什么事都得过脑子,不能盲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平时就特别注意妈妈做家务的辛苦,妈妈总是强调:“妈妈不怕苦,不怕累,只要你能有出息……”这时我的感慨就更多了。

这样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却与学生主观上对生活的懈怠有关,忙着做意义不大的事,相反对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总是怕“真正地参与”,总躲着它,生怕自己陷入学习的圈套。这样的同学如此漠视生活,如此低调地生活,能被生活中的感人细节所触动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体察生活,才能真正地被生活所感动。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思想,应善于引导学生感悟,用心体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让生活为作文增色。

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星期天,给学生留了个随笔,向学生明确《今天我当厨师》,记下自己下厨房的经历和感受。留下这个作业,明确好要捕捉一些细节来丰富作文材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果,情况明显好于平时的习作,因为让他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成为了体验者,他的材料就显得生活化了,做到了写真事、抒真情,作文确实增色不少。

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追踪,发现他们往往能细细品味身边的件件平凡小事,品味在这些小事中透露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他们能品味别人看起来没有任何特别的事物,品味自己或他人寄予在这些事物上的特殊意义,他们在品味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当他们将这些感受诉诸文字时,他们的感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他们来说,写作是可以让感情波澜尽情宣泄的好去处。

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悟文本,二是悟生活。

悟文本就是悟语言,就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心神领会了,豁然开朗了,触动心扉了,震撼心灵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记录的形式不拘一格,可圈点,可勾画,可批注,可点评,也可写心得。一般说来,开始我们只能做一些圈点批注,因为感情还比较浅薄,还是零零碎碎的,老师这时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作深层次的思考。由此渐进,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萌芽。只悟文本还是不够的,还要悟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宗旨的作文教学自然也不能离开生活而空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悟生活,就是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从中获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让生活为作文增色。记日记,写随笔,其实质就是要学会悟生活——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然后用笔记录。随笔的要求只有一条:说真话。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2]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

[3]董菊初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语文出版社,1998,9。

论文作者:孙会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1

标签:;  ;  ;  ;  ;  ;  ;  ;  

让生活为作文增色论文_孙会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