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动词论文,组织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7)01—0117—07
一、前言
动词是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动词是句子语义和句法的重心。在动词的心理词典中,除了具有形、音、义等信息外,还储存着描述事件或行为的信息,如动作参与者的信息、事件持续性的信息、工具信息、及物性信息、宾语动物性信息等。这些附加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帮助进行句法和语义加工。动词的信息在通达以后立即参与句子加工[1—4]。动词在句法中也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在词汇认知和句子理解研究中,都把动词放在重要位置。
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子类。对心理动词的定义和分类,语言学界看法不一。《马氏文通》中说:“凡动字记内情所发之行者,如恐惧敢怒愿欲之类,则后有散动以承之者,常也。”[5] “记内情所发之行”,即心理活动。心理动词有共性,后面常承接别的动词——“散动”,即常有动词作宾语。这是国内语言学界对心理动词的最早界定。陈承泽认为,喜、怒、哀、乐、哭、笑等是“表示心理感觉或其见于外之状态之字”,是“状态自动字”。“此等之字,亦得有后置副语,……大多数得以表级度之限制副字副之。”“表心理或言语等类之他动字,则可以语句组成目的语,而率不得为被动。”[6] 意思是说:(1)心理动词有他动与自动之分;(2)心理自动词后面可以跟随表程度的补语;(3)心理他动词可以用短语作宾语;(4)心理动词不能构成被动式[7]。黎锦熙认为,“表情意作用”的动词,如爱、恶、希望、忧虑、赞成、佩服、欢喜、害怕等都属于心理动词。随后,他又把表“经验过程”和表“情意作用”两类动词归于心理动词[8]。吕叔湘认为,心理动词包括想、忆、爱、恨、怨、悔、感激、害怕等[9]。张志公把想、怕、爱、恨、揣摩、考虑、计划列为心理活动动词;后来,又把爱、恨、想、记得、忘记、幻想、希望列为心理动词[10];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爱、怕、恨、想念、打算、希望、害怕、担心、讨厌都是心理动词[10];邢福义则认为,心理动词包括了爱、恨、喜欢、讨厌[10]。显然,各家所列的心理动词范围不一。原因主要有三:(1)划分心理动词依据的是意义标准,而意义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差,缺乏形式验证;(2)对心理动词的研究还不充分;(3)“心理”是复杂概念,和思维、感觉、知觉、性格等都有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要是述人的动词就与心理活动有关,就可以视为心理动词[10]。
目前,汉语学界对于心理动词的界定和分类的争论还在继续。范晓认为,“表示情感、意向、认知、感受等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的动词都是心理动词。”[11] 李英哲等人认为,述说、认知、想象、赞成、思考、询问和感谢的动词都属于心理动词[12]。有学者认为,如果只按照语义特征来界定心理动词,就缺乏形式上的客观标准。应该以句法结构作为衡量是否心理动词的准则。周有斌和邵敬敏提出,可用“主(人)+{很+动词}+宾语”这一形式作为心理动词的鉴别式,凡能进入这一格式的,都是心理动词[13]。
作为表现人类心理活动的词汇,心理动词也引起心理学家关注。Schwanenflugel等人认为,心理动词主要有4类:(1)输入类别,包括探索、搜寻、检查、观察、识别等;(2)记忆类别,包括学习、记忆、知道、理解等;(3)非建构性加工类别,包括描述、选择、比较、决定等;(4)建构性加工类别,包括估计、猜测、提问、推论、思考等[14]。显然,这些心理动词都是表示认知过程的,即心理动词=认知动词。我国心理学家虽然未具体地对心理动词进行分类,但他们对心理活动的划分蕴含了对心理动词范围和分类的看法。对于人的心理活动,长期以来,心理学界采用知、情、意的三分法。这种三分法在我国古代先哲的论述中就可以找到。如孔子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前苏联和我国大多数普通心理学教材也都采用三分法。然而,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则认为,心理活动由两大类别构成:一是意向活动,简称为“意”;二是认识活动,简称为“知”。认识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意向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对待活动,包括注意、欲念、意图、谋虑、意志等。“情”与“意”密切结合而难于分割,二者实质相同而形式有异。把“情”与“意”合在一起,称为“情意”。这种看法被称为心理活动“两分法”[15]。潘菽先生的“两分法”与黎锦熙先生将心理动词分为表“经验过程”的动词和表“情意作用”的动词的看法一致。目前,持“两分法”看法的人有增加的趋势。如彭聃龄先生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就将心理过程分为“认知”与“情绪和动机”[16]。
然而,以往研究多是对心理动词及其种类的理论探讨。国内外对心理动词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我们认为,心理动词就是表征心理活动的动词。对心理动词的研究不仅要从语言层面来进行,还应从心理层面来进行。因为心理动词的区分目前主要是根据意义标准,而意义标准就不能不考虑心理动词参人们心目中的心理意义。
英国哲学家Wittgenstein指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17]。Austin认为,话语的重心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行动。人在说话时,就实施了3种行为:(1)表达性言语行为,指特定词语和结构所传递的言语的基本的、字面的意思;(2)施为性言语行为,即用词或句子完成某一功能;(3)成事性言语行为,即说话产生的结果或效应[18]。Searle更是系统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说话即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任何语句都有言外之力。言外之力即讲话者的交际意图[19]。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要了解词语或者句子的意义,就必须看它所实现的言语行为。心理动词是表征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因此,考虑心理动词的内涵和外延,考虑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就必须考虑心理动词的心理意义。鉴于目前在心理动词研究中心理动词语义的模糊性和语义标准的主观性,本研究拟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汉语心理动词在人们头脑中的语义组织和分类,从而揭示出汉语心理动词的心理意义,旨在为汉语心理动词的界定和分类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大学本科生107人,其中男生50名,女生57名。
(二)实验材料
研究之初,我们首先确定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动词主要来源于对专家的调查。全部心理动词选自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18篇文章,它们是:江胜利撰写的《心理动词的研究》[20];王红厂撰写的《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10];聂中华撰写的《现代日语心理动词分析》[21];于正安撰写的《〈荀子〉心理动词研究》[7];刘青撰写的《〈易经〉心理动词语法功能析微》[22];唐青叶撰写的《like类与please类心理动词的视角研究》[23];杨华撰写的《试论心理状态动词及其宾语的类型》[24];王红斌撰写的《包含名宾心理动词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25]《绝对程度副词与心理动词组合后所出现的程度义范畴》[26]《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27]《谓宾心理动词与其后的非谓动词所表动作的语义所指》[28];杨云撰写的《不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心理动词》[29];郝林撰写的《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30];张幼军撰写的《反向心理动词初探》[31];张京鱼撰写的《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32]《心理动词与英语典型使役化结构》[33];丰竞撰写的《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34];刘笑明撰写的《心理动词句的分析》[35]。这些文章基本上反映了当代语言学家对心理动词及其范围和种类的看法。我们计数在文章中提及的心理动词,提及某个心理动词的专家人数多,说明专家们对该动词属于心理动词的看法就较为一致,则该动词的入选资格就强。最后,根据《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评定词频,最终挑选了80个常用心理动词,这些心理动词的词频均大于0.006。
(三)实验程序
一般认为,人们对于词汇的自然分类最能反映他们头脑中的概念或语义组织。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自然分类在揭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结构和语义组织上非常有效,有许多成功的运用[36~39]。所以,本研究仍采用自然分类法来探讨大学生头脑中心理动词的语义组织和分类情况。将80个心理动词以随机顺序打印在问卷上,问卷下方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被试填写他们对于心理动词的分类。要求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80个心理动词自由分类。每个动词只能归到一个类中,不能重复。测验以纸笔形式集体施测。指导语告知被试对词的分类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自己觉得合理就行。每一类心理动词写在一起,类与类之间留出空档。分类完成后要仔细检查自己的分类,不要遗漏词。收回问卷后,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然后将每个被试结果转换成80×80的相异矩阵。分类中,如果两个词语被分在同一类中,就在这两个词语的交叉点上记作0,否则就记作1。将107个被试的结果叠加,以EXCEL格式输出结果。然后,把EXCEL格式文件转入到SPSS10.0中,利用多维标度法(Mu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以确定心理动词概念结构的组织维度和聚类情况,得到心理动词概念结构不同维度上的解、压力值以及各个动词在不同维度中的坐标值。多维标度法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一种十分常用的结构分析法,它在许多领域都有成功应用。它利用客体之间的相似性数据,假定相似性数据和距离数据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将相似性数据转换成距离数据,从而建立起与客体集合相对应的被试的心理空间。客体集合中的每一点都与心理空间中的某一点对应,这样就可以通过心理空间的维度、客体在各个维度上的坐标去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定引起心理活动的因素个数,对各个因素命名,或对客体进行分类[40]。
表1 80个汉语心理动词在心理动词语义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坐标值
心理动词 维度1
维度2 心理动词 维度1维度2 心理动词 维度1 维度2
觉得 1.7628
-0.3142
愿意
0.3539
0.5986
理解 0.49410.9028
愤怒 -1.6910 -1.1554
感到
1.5707
-0.2997 体会 0.92000.4042
决定 1.6283
-0.1035
同情
-0.6080 0.5130
打算 1.7117-0.5087
幻想 0.8662
-0.3397
尊重
-0.5708 1.1640
害怕 -1.6132
-1.1827
注意 1.3893
-0.1628
感谢
-0.9918 1.0092
考虑 1.5646-0.2481
尊敬 -0.5699 1.0820熟悉
0.9599
0.3010
发觉 1.4365-0.4526
感觉 1.3141
-0.1222
想 1.6260
-0.3325 愉快 -1.6072
0.7085
放心 -0.5853 0.6008惊恐
-1.6092 -1.3778 笑
-1.4291
0.6423
关怀 -0.5594 1.0828欣赏
-0.6765 1.0322
怀疑 -0.3496
-1.2059
喜欢 -1.0829 0.9736热爱
-1.0540 0.9085
爱
-1.5461
0.7616
回忆 0.6227
0.2020希望
0.0031
0.8217
小心 -0.1406
-0.3102
支持 0.2038
0.8968误会
-0.4259 -1.1470 猜
0.9761-0.7197
关心 -0.9931 1.0513想象
1.3418
-0.0289 怀念 -0.2847
0.3964
思考 1.4044
0.0099认识
1.6088
-0.0912 重视 0.14380.8283
哭-1.4982 -1.0477
明白
1.2364
0.3272
相信 0.13730.8584
生气 -1.7269 -1.2449
企图
0.3238
-1.3553 推测 1.6209-0.4160
喜爱 -1.2629 0.8372同意
0.7248
0.5637
了解 1.00640.5157
知道 1.7980
-0.2180
估计
1.7549
-0.5461 轻视 -1.0085
-1.3564
感动 -0.9984 0.6396讨厌
-1.6163 -1.2467 反对 0.1775-1.1991
迷信 -0.4307 -1.3883
晓得
1.7104
-0.0965 恨
-1.6235
-1.2047
满意 -0.5777 0.8570担心
-1.3222 -0.7984 爱好 -0.0573
0.5323
赞成 0.1084
0.9249主张
1.5217
-0.2985 认为 1.9473-0.4140
激动 -1.0351 0.0809快乐
-1.6296 0.7304
高兴 -1.4975
0.6476
伤心 -1.6694 -1.0308
感激
-1.1144 0.7590
盼望 0.17990.6580
忘记 0.2182
-0.7515
懂得
1.4736
0.2668
记得 1.0732-0.0600
失望 -1.2933 -1.0808
计划
1.3775
-0.1764 欢迎 -0.2030
0.9523
平静 -0.8129 0.4345满足
-0.6958 0.7437
三、结果与分析
被试将80个动词分成3、4、5、6类的最多,占77%,平均分为5类。分类数据经过多维标度法处理以后,得到不同维度的解,见表1。经过多维标度法处理后得到的语义空间如图1。
多维标度法的分析表明,汉语心理动词的概念结构采用二维度解时,压力值(Stress)为0.07202,RSQ值为0.98925。根据多维标度法对模型拟合的要求,一般说来,Stress≤0.05,最好;0.05≤Stress≤0.1,次之;Stress>0.1,较差;RSQ值越接近1越好。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本研究的结果令人满意,说明被试的分类较为一致。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汉语心理动词语义空间两个维度的解相关不显著:r=-0.03,p>0.05,说明两个维度之间相互独立。图1显示了80个心理动词在心理动词语义空间的维度1和维度2上的投射位置。
图1 心理动词在维度1/维度2平面上的影射位置
从图1可见,横轴从右到左,右边是表征认知的心理动词,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左边是表征情意的心理动词,如喜爱、尊敬、担心、怀疑、愤怒等。因此,我们将这一维度命名为“认知/情意”。纵轴从上到下,上方是积极、肯定的心理动词,都是情意心理动词;下方是消极、否定的心理动词,也是情意心理动词;认知心理动词处中间水平,既不积极、肯定,也不消极、否定。因此,我们将这一维度命名“积极/消极”。80个心理动词被聚成5类:(1)认知心理动词:共29个词,包括注意、感觉、感到、发觉、熟悉、了解、记得、体会、认识、知道、晓得、明白、懂得、回忆、忘记、想象、幻想、觉得、思考、考虑、计划、打算、主张、认为、想、估计、猜、推测和决定;(2)积极情绪心理动词:共17个词,包括感谢、喜欢、热爱、满足、满意、放心、同情、平静、喜爱、感激、感动、爱、笑、快乐、愉快、高兴、激动;(3)积极意愿心理动词:共17个词,包括同意、理解、赞成、支持、欢迎、重视、相信、希望、盼望、愿意、爱好、尊敬、尊重、关怀、关心、欣赏、怀念;(4)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共10个词,包括担心、伤心、害怕、愤怒、生气、恨、讨厌、惊恐、哭、失望;(5)消极意愿心理动词:共7个词,包括反对、企图、误会、怀疑、迷信、轻视、小心等。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汉语心理动词组织的总趋势是按照心理动词的语义来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动词的语义空间包括两个维度:(1)认知/情意;(2)积极/消极。从整体上看,汉语心理动词被分成两大类:(1)认知心理动词;(2)情意心理动词。基本上符合潘菽先生的“两分法”[15] 和黎锦熙先生将心理动词分为表“经验过程”的动词和表“情意作用”的动词的看法[8]。认知心理动词都处于心理动词语义空间的1、2象限,情意心理动词大都处在心理动词语义空间的3、4象限。
有研究者[11] 认为,心理动词可以分为心理状态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这种看法看似合理,实不尽然。事实上,心理活动是心理现象的变化态,心理状态是心理现象的稳定态。没有活动的心理状态和没有状态的心理活动都是不存在的。还有的研究者[34] 认为,心理动词可以分为6类:感觉动词、情感动词、意愿动词、思维动词、认知动词和判断动词。这种分法虽然较为详细,但各个子类之间存在着重叠,如“认知”的心理学含义就包含了“感觉”“思维”和“判断”。因此,我们认为,按照黎锦熙先生将心理动词分为表“经验过程”和表“情意作用”的看法[8],把心理动词分成“认知心理动词”和“情意心理动词”两大类比较合适。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经验的证实:大学生一致地认为,心理动词包括认知与情意两个领域。
心理动词表征心理活动。认知和情意是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认知的功能是反映,反映的标准实事求是,尽量排除主观好恶的影响。因此,反映功能本身是中性的,无积极/消极和肯定/否定之分。所以,“认知心理动词”在心理动词的语义空间中就处于积极/消极的中间地带。情意的功能是对待,是主体对客体表示态度的过程。由于事物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不同,所以情意就具有动力和评价的色彩,就有肯定与否定之分、积极与消极之别,就有趋向和逃避的不同倾向。心理学对情绪词的研究表明,积极/消极是情绪的重要维度。例如,Russell[41] 采用情绪词评价法和归类法,提出了情绪词分类的环形模式。他认为,情绪有愉快度和强度两个维度,愉快度是指情绪的愉悦程度,即情绪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有愉快与不愉快之分。愉快的情绪是积极的,它们使人增力;不愉快的情绪是消极的,它们使人减力。强度是指情绪具有从弱到强的等级变化。另一些研究者把情绪的基本维度归结为正情绪和负情绪[42—43]。正情绪就是对人的活动起积极作用的情绪,负情绪就是对人的活动起消极作用的情绪。左衍涛和王登峰[44] 对汉语情绪词的研究也发现,情绪有两个独立的单极维度:负情绪和正情绪。负情绪包括丧失、抑郁、无奈、厌倦、精力不集中、低落、自我否定、羞愧、退缩、依从、害怕、惊奇、内疚、怒、不满、攻击和自我扩张等,它们都是消极的情绪;正情绪包括接受、接纳、自制、平静、精力充沛、专注、喜欢、满意、喜欢、敬慕、爱、快乐、满意等,它们都是积极的情绪。由此可见,按照积极/消极来划分情绪词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因此,对情意心理动词,积极/消极、肯定/否定显然是划分的重要指标。
研究还表明,虽然从总体上看心理动词可分为认知和情意两大方面,但在情意心理动词中,情绪心理动词和意愿心理动词还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在图1的聚类中也有反映。80个心理动词被聚成5类,5个类实质上也可以分为3大类,认知心理动词只有一个子类,而情绪心理动词和意愿心理动词则有积极与消极两个子类。这表明,虽然从总体上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两分的,但心理活动的三分法也有一定道理。
语言是反映思想的。语言具有认知基础。因此,词的分类不仅应该考虑词的分类学意义,更应该考虑到词的心理意义。在词汇研究中,将词的分类学意义与词的心理意义结合起来考察,就能更好地把握词的词义和词性,就能更好地对词分类。心理动词是表征人的心理活动的词,它们的心理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心理动词如何分类,虽然众说纷纭,但从它们的心理意义来考察,就不难洞悉。这也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对语言学研究的贡献之所在。本研究在方法和途径上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个范例。
收稿日期:2006—11—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儿童、青少年学习的认知过程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批准号:05ZJD0003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文自然语言理解的信息加工模式及其机制”(批准号:06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