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概念框架的内涵外延、类型层次与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延论文,社会工作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实务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2)01-0152-07
一、中国社会福利时代与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
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标志中国社会福利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代来临,中国社会福利时代殷切呼唤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模式。2010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儿童福利元年、残障福利元年、老年人福利元年、家庭福利元年“不约而同”同时来临,最典型和最具代表作意义标志事件是中共十七大首先明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清晰描绘“中国版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美好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中、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作为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战略重点之一,中国社会福利时代来临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与大批专业性社工。众所周知,社会工作制度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伴生物,社会工作者是“免费和去商品化”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提供者,社工制度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社会工作“实务”概念框架与结构功能
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核心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实务模式建构,实务与社会工作实务(practice)是制度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概念,是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学科与理论体系关键所在。
中国社会对社会工作与实务概念的社会理解自然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社会工作概念等同“本职工作以外的社会服务”,等同于“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等[2]。
需要强调的是,英文的“社会工作”(social work)概念主要涵义有二,一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学科与体系制度,二是指“社会服务”活动与体系。英文work词语最准确的涵义是“服务”。
美国权威的《社会工作词典》没有选取实务概念,只有“实务智慧”和“实务理论”概念。中国《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级中,设有《社会工作实务》科目,但是《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教材中均无“实务”概念的界定[3],形成人类社会生活中核心概念界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似乎核心概念无需界定、不言自明。
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概念的界定模式多种多样,宏观取向、中观取向、微观取向和公众理解的四种界定模式并存共生,尚未形成专业、权威、主流的和社会各界普遍接纳的核心概念,凸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理论基础、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建设的早期状态。首先,宏观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概念泛指“人类的社会生活处境与社会生活的所有活动”[4],其典型和代表性表述是“生活处处皆‘实务’”,实质将“社会工作实务”等同“社会生活”。其次,中观取向社会工作实务概念界定存在多种涵义,一是社会学视角的中层理论建构[5],二是以社会服务组织或社区为基础的实务概念界定,三是介于宏观取向与微观个人间界定。微观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概念界定主要是社会工作者或普通个人对实务的认知、理解。微观取向概念界定的要点是“社会行动者与界定主体”,“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吻合一致[6]。
第四,宏观取向、中观取向、微观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概念界定活动共同组成“社会理解”。核心概念界定的关键问题是,社会理解、专业学科理解和政治行政管理理解的“趋同一致”,有助于消除社会误解,减少理念冲突,实现社会合作,达成“社会共识”,构建和谐社会。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社会工作现实中,实际和主流的实务概念是中观、微观取向的,实务和社会工作实务并非是包罗万象的宏观概念,而是主要特指具体而微的社会服务活动。截至2011年8月26日,笔者利用CNKI1979-2011年电子期刊检索服务,使用关键词的检索方法,发现与社会工作实务概念相关的概念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最多三领域分别是,“社会工作者”(3406条文献),“社会工作专业”(1608条文献),“社会工作教育”(584条文献)。
综观前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与相关概念界定取向、研究状况呈现鲜明时代与结构特征。首先,在中国绝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心目中,社会工作实务概念是个中观和微观取向的概念。
其次,中观和微观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概念与社会工作服务(18条文献)、社会工作实习(14条文献)、社会工作评估(7条文献)、社会工作伦理(7条文献)、社会工作实践(6条文献)、社会工作行政(6条文献)、社会工作干预(5条文献)、社会工作活动(1条文献)等概念分离。这意味在众多社会工作者心目中,社工实务概念内涵并不包括“服务、实习、实践”等概念。第三,中国社工现有的研究兴趣和关键词使用频率的状况,清晰反映中国社工实务发展状况。总体来说,中国社会工作实务议题并非是主流和最优先的议题,相反,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理论等议题成为关注热点,凸显中国社工制度建设中教育与实务、理论与实务、学科与专业能力间结构性失衡状况[7]。第四,中国学者有关上海专业社会工作者实务态度以及他们获得实务途径的现状研究发现,宏观社会环境和社工教育制度是影响人们对社会工作实务概念内涵外延认知、理解的关键。实证研究发现:虽然社工普遍认同实务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却不能内化有关实务的内涵并自然运用实务技能;社团为社工实务提高所进行的岗前培训、在职教育、考核与督导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化的特点,不能有效地提高社工的实务能力;社工普遍具有主动性的学习需要,他们希望以具体、即时、互动的真实案例提高实务技能,提高专业服务能力[8]。简言之,实务和社工专业实务尚未成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核心,专业与社会理解亟待深化。
现代、科学和西方的社工专业实务概念是宏观和广义界定取向的,泛指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规划、立法、服务提供、行政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所有社会服务活动的总和。
同时,宏观和广义取向的社工专业实务概念包括多种多样和不同层次的社会服务活动类型,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服务的所有领域,贯穿每个人的生命周期和社会发展全过程。首先,社工专业实务的首要类型是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是隐性生活和显性生活的社会划分。
人类生活由客观现实的社会与主观现实的社会两部分组成,二者构成社会生活的总体[9]。其次,社工专业实务的重要类型是宏观实务与微观实务的区分,反映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方向。按照美国学者观点,宏观社工实务主要是指“组织与社区层面上有计划社会变迁活动”[10]。比较而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宏观社会工作实务”基本等同于中国的“中观社会工作实务”。
第三,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类型划分主流模式是“直接(direct)与间接的社会工作实务”,间接社会工作实务主要是指编制发展规划、理论政策研究、政策倡导和行政管理等[11]。
最后,社工专业实务分类的流行做法是多种多样划分角度和界定取向,例如通用与专门实务,整合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实务的整合模式,凸现社工实务的多样化与发展性特征[12]。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本质与结构性特征
社工专业实务最重要特征是一种专业化实务,以专业价值理念为基础,体现专业精神和社会服务目标。在“福利国家”与现代社会生活中,诸多专业人员都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如医护人员、教师、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但是,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服务领域公认“主力军”。众所周知,从20世纪初社会工作专业化形成的起始阶段起,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形成两种不同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以玛丽·里士曼为代表的强调科学、理性的专业化个案服务模式和以简·亚当斯为领袖的注重社会融合、社会公平的专业能力导向的社区发展模式。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百多年发展历史就是围绕这两种模式的基本要求展开的,深刻反映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两个方面的本质诉求:一是提供关爱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是社工专业实务核心内涵;二是个人与环境的社会互动是社工专业实务理论框架与实务模式逻辑[13]。这意味高度的人文关怀是社工专业应有的本质内涵,有利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以“高度人文关怀”诠释社工专业本质的主要依据是:人文关怀孕育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之中,蕴涵于专业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价值观、知识和助人技巧的“金三角”之中[14]。
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工专业实务现实状况呈现为鲜明的“准”专业特征,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实务智慧、实务模式与实务理论发展状况严重制约社会工作制度健康发展,社工结构性转型和过渡色彩浓厚,社工专业实务发展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差距较大。西方社工制度由宗教慈善服务、志愿服务、准专业社工服务,发展为现代专业社会工作[15]。但是,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多种形态的社会服务同时并存,志愿服务、准专业与专业服务并存。
在社会结构转型期,作为“整体性社会事实”的中国社会工作是一种“准社会工作”,这种准社会工作有七大特征,即准职业、准机构、准知识、准服务、准市场、准教育和准组织[16]。
这种结构性转型、多元化形态和过渡性特征可以从政府与社团、破与立、上与下、专业化与非专业化、理论与经验、管理专业化与社工手法专业化、推力与拉力、心理康复与社会康复、政府与学界、情感与技能等多种社会关系的视角予以理解,反映社会工作实务滞后状况[17]。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工专业实务发展“严重滞后”状况的结构性成因复杂多样,除历史发展阶段和人们思想认识水平限制之外,社工专业实务、实务经验、实务智慧、实务模式和实务理论,尤其是实务观念、实务态度、实务意识和实务能力低弱是重要的原因[18]。
中国社工专业实务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由宗教慈善服务、志愿服务、非专业的公益事业、准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向专业化社工实务全面、系统、结构和战略转型,加强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和实务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模式与制度框架。“专业与非专业”标准是观察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状况,尤其是衡量社工专业实务的最佳视角。
因为,社会工作专业实务与普通工作存在诸多本质差别,凸显社工专业实务的本质与结构性特征,是理解社会工作实务尤其是社工专业实务概念内涵外延、精髓与结构功能的基本视角。
更专业和更好效果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与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和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19]。简言之,专业社工实务更能体现社会工作本质与精髓,更能体现社会工作制度的使命与职责,更能体现社会工作制度的精神和目标,更能体现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与崇高专业地位,更能发挥社会工作诸多的积极性社会功能,更能体现社会工作制度结构性特征与发展方向。
首先,专业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实务一般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结构分化与劳动分工加细的历史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历史产物。
有鉴于此,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清晰阐述劳动分工加细的社会机制[20]。简言之,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形成机制是劳动分工和社会结构性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其次,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社会适用范围明显不同,凸显专业服务社会属性与本质。总体来说,判断、划分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主要标准是工作性质(政治或社会)、活动动机(利他或利己)、活动领域(社会或经济)、活动功能(福利或财富)和活动影响(积极或消极)[21]。
美国人口统计局将下列19种职业划分为专业:会计、建筑师、艺术家、律师、牧师、大学教授、牙医、工程师、记者、法官、图书馆管理员、自然科学家、配镜师、药剂师、内科医生、社会科学家、社会工作者、外科医生、教师。医生专业化程度最高,细分为四亚类[22]。这意味专业服务活动的“性质和目的”至关重要,单纯“社会化服务”方式并非是最关键的。
简言之,专业社会服务活动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社会福祉,主要理论基础和标准是社会福利。
第三,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最大区别是活动性质的不同,专业服务通常是专业知识、专业价值观和专业助人方法技巧三要素创造性的有机结合体,普通工作则是单纯劳动就业。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对专业本质、属性和特征争论不休,但是人们普遍认同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助人方法技巧三要素是专业、专业精神、专业服务活动重要组成部分[23]。更为重要的是,专业服务者与普通工作者的最大区别是,专业人员知道为什么,为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如何工作,专业服务活动是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助人方法技巧三要素有机统一,是专业人员回应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社会性创造活动[24]。简言之,专业服务活动并非是单纯的工作活动与方法技巧,而是价值观引导的社会服务活动。
第四,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实质性差异是价值观、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基础,专业服务与专业人员具有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但是一般工作和普通工作者则无价值基础。从表面上看,有时候似乎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并无二致,二者都是在从事某种工作性活动。实际上,专业人员所具有和“无形”的专业价值观、秉承的专业价值理念、追求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价值观为基础提供的专业服务,遵循专业伦理守则和专业精神是专业服务的“灵魂”。专业价值观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伦理原则是社工应认识到人际关系的核心重要性[25]。
简言之,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本质性、实质性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专业价值观与专业伦理守则。
第五,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重要差别是以什么样理论为行动基础,理论视角至关重要。目前,按照学科划分,理论流派分为自然科学理论、法学理论、神学理论、医学理论、建筑理论、经济理论、艺术理论、新闻传播理论、信息理论、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教育理论等,其中最能体现所有专业服务的价值理念、共同理想与社会功能是“社会福利理论体系”[26]。简言之,专业价值观、专业伦理守则集中体现为社会福利理论,社会福利理论为专业服务尤其是社工专业实务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终极目标是增进服务对象和全社会总体性的福利。
第六,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重大差别是行为动机、服务目的、活动宗旨和任务目标。人类社会行为的动机错综复杂,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利己与利他”两大类型。人类社会活动的宗旨和工作目标形式多样,总体可归纳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两大类。这里“利益”概念的涵义广泛多样,如经济与社会效益、经济与社会利益和社会好处益处[27]。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兴趣、专业敏感性”是人类行为动机、服务目的、活动宗旨和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分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衡量专业成熟程度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
第七,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主要差别体现在人类社会行为的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中。从社会活动性质与政策属性看,人类社会活动可区分为经济政策、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三类。
按照英国学术传统,专业服务范围内容通常局限于以个人和家庭服务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主要属于社会政策、公共福利财政、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范围,主要内容是“准公共产品”。服务范围内容主要是卫生保健服务、教育服务、住房服务、社会保险服务、社会救助服务[28]。
从社会福利理论与社工专业实务的角度看,划分和界定专业社会服务范围内容的理论基础是人类需要理论(human need),专业社会服务主要功能是帮助“有需要、有困难、有问题”人群,通过专业社会服务满足其“社会需要”,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他们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29]。
第八,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重要差别体现在社会互动过程之中,社会过程、政策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在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之中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在普通工作尤其是经济生产活动中,通常过程与生产过程社会意义不大,社会互动色彩薄弱,基本属于人类“经济交易行为”范畴,且市场经济活动中“国家干预和社会干预”色彩较弱。与此相反,过程与社会过程在专业服务活动中具有重要社会意义与社会互动关系意义[30]。
第九,专业服务人员与普通工作者的重要区别是“专业发展”扮演截然不同的功能角色。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专业发展对他们无实质意义,自觉自愿、自我发展和自立自强的目标,以及谋求专业地位、专业权威、专业声望和专业自豪感的动机、意识和行动能力均比较薄弱。与此相反,专业服务人员谋求自身专业发展的动机、意愿、目标和组织动员能力普遍较强。显而易见,这种专业发展的意识、动机、目标、过程、能力、结果和影响,是专业人员群体与普通工作人员群体之间重大差异,凸显专业发展对专业人员群体的广泛多样社会意义[31]。
第十,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重要区别是专业人员通常是在“福利”性质的机构中工作,普通劳动者主要是“经济”性质的企业中工作,二类人员工作的组织环境、组织宗旨使命、组织结构功能、组织动力和组织地位作用等,均存在明显的不同,说明现代人是组织中的人。每个现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社会组织中,“组织中的人”和“组织化生活”是现代生活特征[32]。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服务对象和为人提供直接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通常在“福利”性质的机构中工作,这些福利性质社会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是解决个人、家庭、社区与组织的问题,为服务对象提供“去商品化、免费的”社会福利服务,改善生活质量,增进总体社会福利[33]。
第十一,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重要区别是国家在其中扮演截然不同角色,在专业服务与专业人员行政管理过程中,国家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发挥规划、确认、监管专业权威等作用,与此相反,国家对普通工作的规划、确认、监管作用是次要的,主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国家对服务标准与服务质量监管,专业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待遇标准等方面地位重要[34]。简言之,政策法规与专业行为、政府职能与社会服务、专业权威与行政权威关系是永恒主题。
第十二,专业服务与普通工作的重要区别体现在行为活动社会功能作用和效果影响上。总体来说,专业人员的行为活动,尤其是专业服务工作任务都是“社会目标”,如社会公平、社会平等、社会团结、社会融合、社会分配、社会福利、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专业社会服务的基本社会功能是通过帮助“有需要”的人群,如弱势人群、劣势人群和灾民,主要通过“解决问题和需要满足”的过程而发挥社会公平、社会团结与社会福利等作用[35]。
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中国社会福利元年与社会福利时代来临对社工专业发展与社工专业实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多种多样的涵义,标志社工专业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成为时代使命,标志以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为主要使命的社会工作制度与社工实务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成熟,标志社会工作政策法规与战略规划、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者教育培养、社工专业实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注册和执照、社会工作专业团体、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等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建设议题,已成中国社会政策框架设计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议程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36]。实务(practice)、社会工作专业实务(professional practice)、实务智慧(practice wisdom)、实务模式(practice models)、实务理论(practice theory),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福利时代来临殷切呼唤社工专业的“积极专业化”发展战略,社会福利制度是“积极专业化”的制度性前提。“积极专业化”目的是打破社会福利分层中呈现“逆社会分层”格局,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打破行业垄断,合理分配社会福利资源和推进社工专业实务、社工专业发展的健康发展[37]。最为重要的是,社工专业发展与专业实务模式建构的核心是,如何由“非专业行为”转变为“专业行为”?如何使社工专业由一个“学科”转变为一个“专业”?如何使社工群体由一个“自在阶级”转变为一个“专业自觉的自为阶级”,使社工专业发挥应有和积极社会作用。
标签:社会工作论文; 社工论文;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论文; 内涵外延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社会福利论文; 制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