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语文”思想影响下的中学入学考试作文命题_中考论文

论“大语文”思想影响下的中学入学考试作文命题_中考论文

例说“大语文”观影响下的中考作文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论文,观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毋庸讳言,中考试题作为教学的“指挥棒”,无疑会引导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充分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

一、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拓展教材,内外衔接

打开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每一篇课文就是走进一个世界,就是窥见一段人生,就是感悟一种智慧,就是领受一片情感,就是感受一颗心灵。因此,拓展教材资源十分重要。这类试题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取材于教材内容

就是直接从教材中选取素材,用教材作为例子,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生活,如2012年中考湖北黄冈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郑愁予《雨说》选段)

生活需要笑声,逆境厄运时更需要勇敢地笑。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或感悟?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这道作文题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呈现,取材于课文《雨说》,不仅拓展了课本的内涵,还很好地衔接了课堂内外。所给材料的核心就是“笑”,而且是要“勇敢地笑”,这就规定了作文的基调是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具体的写作中,可以写生活中自己如何“勇敢地笑”,也可以写生活是如何“教我们勇敢地笑”……

2.由教材引发话题

就是把语文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由教材引发话题,如2013年中考四川成都卷作文题: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了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命题人先从两篇课文中找到情感上的共同点,然后自然引出“再也没有”这一写作命题,极好地引发了考生由课本到生活的丰富联想,真是妙哉!

二、以课外阅读为范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理性表达

这类作文题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导考生多读书,而且还要读进去再走出来,多写有生活气息的有个性、情感的作文,让心灵感悟折射出理性的光芒。这种作文题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无“我”之境

这类作文题侧重于“读进去”,重点是表达阅读感悟,如2010年中考江西卷作文题:

以“我读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唤起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体验,调动最真实的情感,表露最真实的情怀。写作时,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具体地,可以选取书中一个人物形象写自己对他的认识及感受,也可以抓住某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抓住文中一句让自己感触最深的话抒写阅读感受……

2.有“我”之境

这类作文题侧重于不仅要“读进去”而且还要“走出来”,重点是表达阅读后的“自我”升华,如2013年中考江苏南京卷作文题:

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请以“书里有个‘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该题倡导“真”阅读、“真”写作,强调自我与书的对话,要求真实阅读,读出自我,用“我”手写“我”心,重点表述阅读过程中与作品产生的共鸣,或者是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三、以思考想象为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真情,规划人生

这类作文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对真理的发现、对未来的想象,进而引导考生感悟真情,规划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作文题也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发现真理

这类作文题强调从日常所见所读中寻觅独特的发现,如2013年中考湖北武汉卷作文题: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请以“看见”为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古人说:“言为心声,书如其人,相由心生。”由“言”观“心”、由“书”观“人”、由“相”窥“心”的过程就是由“看”到“看见”的过程。从“看见”二字出发,考生可以发现人生、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的内容。

2.想象世界

这类作文题开放度高,自由性强,考生可以在作文中进行时空“穿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2013年中考广西南宁卷作文题:

亲爱的同学,十年后的你,会是啥样?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去问问你的人生际遇、兴趣爱好,更要去问问你的青春志向和你为之付出的青春汗水……请以“十年后,与最好的自己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道作文题十分巧妙地把去年最大的热词“中国梦”融进作文题中,和一般的直接用“梦想”之类的词语入题的作文题有所不同,真是“不着‘梦’字,尽得风流”。其实,“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该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十分巧妙。

四、以理性思维为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辩证思考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忽略对其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极为不利。因此,有不少中考作文命题会涉及理性思维的层面。这种作文题也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纵向深入

这类作文题往往是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纵向或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如2012年中考福建福州卷作文题:

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孩子,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爱”与“会爱(会教育)”是两个相距甚远的不同层次。可见,能对社会生活作深层次思考是多么重要。该题如写成记叙文,只需通过一两件事表达会爱的主题,但要在开头和结尾点题,重点表现“会爱”,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写成议论文,要紧扣“会爱”,对爱的方式、爱的尺度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爱的价值。

2.横向拓展

这类作文题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发散性的多角度思考,尤其强调逆向思维,如2013年中考湖南长沙卷作文题:

从另一个角度去________(观察、感悟、思考)。要求:须先从“观察”“感悟”“思考”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这道作文题,不再是简单地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而是要求考生学会“观察、感悟、思考”,并且这种“观察、感悟、思考”不是习惯性思维中的常态的东西,而是要求有新的“观察、感悟、思考”,即是“另一个角度”的“观察、感悟、思考”。这种“另一个角度”要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具体写作中,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感悟出一些生活哲理。比如,结合昙花一现的事实,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生命短暂的另一种美丽;由学习书法、音乐的经历,悟出学习如登山,过程总是曲曲折折,但顶峰的风景却非常美丽;或从历史素材入手,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感悟它们的另一种美丽……

五、以美德熏陶为基调,引导学生净化心灵,培养情操

引导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和净化,让考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稳固或重新定位,让考生在思考中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一直是每一位中考命题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类中考作文题,往往是或触动考生感动的情感,或激发考生感恩的意识,或培养考生自信的品质,或启发考生品味生活,或指导考生直面挫折,或对考生进行文化熏陶……这类作文题也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关爱他人

这类作文往往是在对待他人中表现出自我的品格、学识、美德……如2012年中考广东湛江卷作文题:

掌声,生活中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词。它可以表达肯定和赞美,也可以表达尊重和鼓励。你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感染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打动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可以是非凡人士或普通人物;还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请以“我把掌声送给你”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道题妙就妙在一箭双雕。“我”能在你需要掌声的时候“把掌声送给你”,表明“我”是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人;“我”之所以要“把掌声送给你”,也许是“你”可贵的行为和品格让“我”感动、敬佩、震撼。从“你”的角度,“我”又成了“他人”。

2.雕琢自己

这类作文侧重表现自我磨砺与成长的过程,如2013年中考辽宁沈阳卷作文题:

莫言成为第一位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后,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唯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给作家以灵感;唯有雕琢自己,才能成就写作的梦想。”树要成材,需要园丁的修剪;玉要成器,需要工匠的打磨;青春,同样需要雕琢,才会绽放绚丽的光彩。请以“青春需要雕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成长的过程就是雕琢自己让自己成才的过程。“青春需要雕琢”包含了对“为什么需要雕琢”“如何雕琢”“雕琢自己的启示”等方面的内容或角度的思考。“青春”,限定了时间,同时也限定了写作对象;“需要雕琢”则点明了写作内容。具体写作中,可以由一件事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青春为什么需要雕琢”或“如何雕琢”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述,最后深化和强调中心论点。

总之,综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作文命题一路向前的足迹。

标签:;  ;  ;  

论“大语文”思想影响下的中学入学考试作文命题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