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意象体系的理论建构——评袁禾的《中国舞蹈意象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象论文,中国论文,舞蹈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中,中西之间在艺术精神的体系性上的不同已渐受人们的关注。但是,中西艺术体系的建构有哪些不同?它们各自的体系建构的特征如何?这些体系性特征又是如何表现在不同类别的艺术形态之中……此类问题的研究就相对贫乏了。而事实上,中国艺术的这个精神体系是存在的,它以带有强烈的哲理性情感——首先是道、儒两家,以后又掺进佛释——的表现为其核心,构成意象的形态,即通过此种情感的浸润、融汇、变异、再造而重构过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形象。意象形态的形成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思维原则,如象征性、符号性、抽象性、虚拟性、程式性等等,由此又构成具各艺术门类具体特征的形式系统和风格系统。它们一起才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有机的完整的体系。对各门艺术的真正总体的把握,必须是在对这个体系性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基础上才有可能。
在各艺术门类中,舞蹈是最古老的,其内在意蕴可以直接上溯至文字乃至语言尚未出现之原始洪荒时代,那直接由人体的旋动、扭拧所形成的强烈撞击力的情感表现方式为其他艺术门类所难望其项背,难怪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遗憾的是,这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偏偏是各艺术门类中研究最为薄弱的。一则从事此项工作的学者不多;二则研究方法多属收集史料及其罗列,对史料的思辨式逻辑分析和历史性体系性的总体把握者罕见。学术的发展要求这种从体系性上总体把握的研究出现。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袁禾女士的专著《中国舞蹈意象论》就是应运而生的这种研究。
事实上,中国舞蹈史论中的许多现象与观点都有着十分精采的闪光之点,它们如同散珠碎玉需要一根绳予以串联,这根绳就是立足于体系性的总体把握。袁禾十分敏锐地抓住了“意象”这个总纲,而以深受中国传统哲理熏染的古典“情感品质”入手,直切古典舞史之要害。袁禾抓住了与古代情感直接相关的《周易》的观念,把作为远古朴素的思维方式之总结形态的《周易》及其与之相关的太极、阴阳、道、气等观念与古代舞蹈的情绪表现、审美观念与舞蹈形态联系论述,这样,袁禾就为古典情感品质作出了合乎实际的规定,也为中国古代舞蹈意象的体系奠定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或者说,有这样一个体系赖以存在的核心,古代舞蹈史、论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有了一个迎刃而解的科学的根据。例如明代朱载堉提出“转之一字,众妙之门”,这个“转”字,实则是中国舞蹈的“划圆”之基本动律。如果孤立地看此“转”字,不过一个富于特征的动态而已,但“妙”者,道之玄者也,“转”之动律实则与对道的追求,对气之循环往复乃至太极图阴阳回旋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样,中国舞蹈的这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本象)就不再是单纯的形态本身,而是带着强烈哲理意味的“意象”性形态了。
实际上,不仅是舞蹈形态本象是如此,其表现手法也以象征、比兴、虚拟诸手法去创造象外之象,写主观情思,造内心视象;舞蹈的场面构图与《易》图的原则联系;乃至古代舞蹈的功能指向上那种以儒家的入世的社会性倾向为旨归,舞以达欢,舞以载道,舞以象和等等,袁禾都从意象精神的体系建构角度全面地予以了研究,把一盘散珠串成了意象的珠串。
作为舞蹈史的研究著作,袁禾第一次把散乱的历代舞蹈史实,作了内在线索的研究、分析与清理。在她看来,一部艺术史,就是情感与形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促成艺术史演进的固然是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却只能是以情感作为中介,而且,只有情感的变动,才有艺术史的演进。袁禾以“凭情会通,负气适变”为题,以九节的篇幅详尽地探讨了“中国舞蹈意象之历史演进”过程。她从原始舞蹈中的生命意识,我国春秋时郑卫乐舞情感的当代性一直论到明清戏曲舞蹈情感表现上的丰富性以及形式上那强烈的程式性行当性和虚拟性。
袁禾所勾勒出的中国古典舞蹈意象演进的清晰轮廓和其他文艺样式的发展在美学倾向上是一致的。而在此书中,袁禾也的确是在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联系与比较中对舞蹈进行研究的。她以“中国艺术体系中的舞蹈意象”为题,把中国古典舞蹈放置于古典文学、绘画、建筑、园林、音乐之中,放在整个中国艺术体系中,探讨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种辩证的宏观的研究,使袁禾的此书突破了舞蹈的单一视角。在全书中,袁禾自始至终牢牢地把握着舞蹈与社会、文化、哲学思潮之间的紧密关系,她所列出的“中国舞蹈意象生成与传统文化关系图示”表,就一目了然地把舞蹈的思维方式、形式特征与古典文化的深刻的内在联系具独创性地组织在一起。这样,袁禾的研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舞蹈一隅,而同时可对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产生广泛的可资借鉴的积极影响。
同时,此书在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比较上,中国舞蹈的美学意蕴、情感品质、物质本体上都辟有专章、专节予以详论。
袁禾的此项研究是富于开拓价值的。她在舞蹈史论界第一次对中国古典舞蹈的意象体系的总体架构进行了二十余万言的详尽研究,全书处处闪耀着时人所未发的崭新理论的闪光。这正是此书所以被纳入国家科研项目“意象艺术研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