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春禹[1]2016年在《英语课堂的教师中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教师中介作用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拟谈讨中介作用在“271”高效英语课堂的实施策略,首先本文探讨中介作用的含义以及中介作用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对教师的中介作用研究现状,然后介绍国内几所进行课程改革的名校的高效课堂模式,进而以其中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的英语阅读课为典型代表来讨论教师的中介作用的实施策略。教师在教学场域中被社会建构主义定位为中介位置。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帮助者,并倡导实践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中介过程包括中介者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并且学生要对教师的实际意图有着积极性的回馈表现。本文将从实践教学方面详细的阐述中介理论在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本文试从社会建构主义阐述的教师角色和社会互动论的教师中介理论视角结合当下课改名校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课改模式下的阅读课来论述教师的中介作用在英语教学的体现和发挥。同时本文结合费厄斯坦提出的教师中介的12个因素以及国内的教育现状笔者将从学生正确学习观的树立、学生自主学习自信心的树立、学生自我规划的制定以及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师中介作用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最后结合教师中介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发挥和缺点克服,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应用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将教师中介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李航[2]2011年在《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外语课堂的师生意义协商互动”是指师生“共同体”在外语课堂教学情境中预见、感知、或体验到理解困难时共同做出努力,对所使用的目的语(外语)进行交互调整,以保证课堂交互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之目的。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言语互动形式,师生意义协商互动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对外语输入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外语调整输出,促使学生关注外语的语言形式,提高学生外语使用的准确度及流利性,从而提升外语课堂教学质量。当前的外语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单向控制、师生间缺乏言语交流互动的问题,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乏味,难以调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而且严重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外语课常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既具有理论层面的意义,更是改进现实外语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自然调查法、理论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梳理与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调查了解外语课堂教学中师生意义协商互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探讨、实践验证(行动研究)等过程,对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讨论了本研究的缘起,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介绍了论文的基本结构、以及本研究工作的拟创新之处。其次,通过考量与解读我国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的现实状况,考察了我国外语课堂师生协商互动的实际过程,揭示出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梳理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研究的理论渊源,检视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的整体系统,从多元理论的维度理解与阐释课堂师生意义协商的内涵、功能及结构,对我国外语课常环境下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进行了策略性思考,大胆探索并初步创建了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保障体系雏形。最后,开展行动研究,将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实践,并在获得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师生意义协商互动缺失是当前外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是实现外语教学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全局性的工作,应当建立起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的激励机制,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外语课堂教学观,加强教学反思及课堂话语策略意识与技能,增强教师的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的引导能力。本研究的主旨是全方位解读我国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过程及其深层问题,阐释师生意义协商行为的内涵、功能及结构,并就其优化问题进行策略性思考。有鉴于此,研究结果的创新是笔者的全力追求。具体说来,本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首次较为全面地透视了我国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过程和相关变量;首次尝试性地从多层维度探析了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行为的内涵、功能及结构;大胆探索并初步建立了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保障体系雏形。本研究在探寻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的内涵、功能与结构及其优化策略的基础上创建了优化保障体系,并开展了行动研究,将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优化实践中。但是,由于博士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本研究工作,尤其是实证研究,尚不够深入,有待研究人员做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晋苗苗[3]2013年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教师中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儿童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如何使学生“乐学、好学”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而要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目标,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必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维果茨基和菲厄斯坦提出的中介作用的内涵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因此,本文试图研究在游戏教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发挥教师中介作用,提升英语教学效率,促进儿童英语水平的提高。本研究主要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法,具体探究“教师如何发挥中介者的作用来提升游戏教学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中介者意识和中介者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师作为中介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以游戏为手段搭建支架进行有效中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效率,学生的英语成绩也取得了明显进步。至于怎样更好地达到新课标中设定的要求,培养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自主型学习者,还需要所有中国外语教师进一步的努力。同时,以上研究结果还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互动和意义协商,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有利于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并能够据此调整教学进程,以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等引出本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结合理论与现实需求分析了这一研究的必要性;第叁部分进一步提出构建游戏教学中发挥教师中介作用的模式,并通过课堂观摩案例揭示了游戏前、中、后教师中介的特征;第四部分介绍了为验证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实验以及实验的结果和启示;第五部分为结语,扼要说明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后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邬文慧[4]2017年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中介作用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阅读认知离不开教师的中介作用。因此,更好的了解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中介作用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十分必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能促进教师对中介理论的发挥。本文以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12个中介因素作为标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调查研究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中介作用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以及探析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力求帮助教师树立中介者意识,促使教师明确角色任务,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初中英语教师充分肯定了教师中介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具体英语阅读教学中努力践行,虽然12项中介因素中教师对中介作用的认知与实践部分存在差异,仍需在实践中加强,但在“教授学生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告知学生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这四项中介因素中,教师对中介作用认知与实践相符,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好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中介作用。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为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1)开展教师再教育学习;(2)教师要做到在教育中一视同仁;(3)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4)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健全的人;(5)教师应经常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进行反思总结;(6)教师应当加强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
孙言[5]2007年在《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是英语作为二语和外语教学得到全球性发展的世纪。其中一个显着的特征便是人们一直寻找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图解决外语教学问题。”(Richard and Rodgers 2001).在二十世纪,外语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然而所有的这些方法,包括八十年代最流行的“交际法”都未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主流的语言教学不再把“方法”视为决定语言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于“方法”忽视了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忽视了实施语言的教学环境如文化、政治及课堂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我国英语课程标准,采用了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角色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做了全新的界定,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标准〉〉要求:“教师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实际境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观念,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以适当的语言引导、点拨和监控、反馈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达到高一级的认知水平,而教师的这一作用就称作中介作用。与此同时,教育部重新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阐明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为真实的交际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世界意识。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中介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初一到初叁年级不同性别、不同英语成绩水平的学生及任课教师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中介作用的看法及做法,以及中学生对中学英语教师中介作用的看法。调查的结果揭示:中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教师中介作用的力度不够,中介作用的意识不强,在教学中最注重的仍是知识的传授。学生则期望英语教师能帮助他们树立有能力学好英语的信心,教会他们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策略,同时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这说明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倾向,希望能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的中介作用实施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本文作者,试图从教师角色的转变,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以任务为枢纽,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进而探讨建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建构,使学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成为一名自尊,自信,独立,自主,成功的学习者。
李楚珍, 梁婉莹[6]2015年在《高中英语微课课堂话语分析:交际顺应理论与中介行为》文中指出在英语微课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而教师可以作为一个"中介者",促使课堂生生互动,交际顺应。本文从微课语料库中选取"中介行为"话语序列的典型案例,结合交际顺应理论和会话分析原理,从发生时机和完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中担任"中介者"角色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英语微课课堂中,学生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存在问题时,是教师发挥"中介"作用的时机;教师在完成"中介行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语言策略有重复、重申、转换话轮和提问。本结果可为研究在真实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如何实施"中介行为"提供借鉴。
冯新华[7]2012年在《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亟需相当数量的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需要那些熟悉外语并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通用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些年来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要求,亟需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列入计划的四项工作中,第叁项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随着教育“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思路,我国各地相继有二百多所高校参与了教改试点。同时,为数众多的其他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也进行了类似的教学改革。各地的大外教改在取得显着成效之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费时低效”现象。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教学信念的转变,我们必须意识到大学英语不是一门简单的语言基础课,更应该是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应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各种途径都必须是基于对“人”的教育。大学存在的终极理由和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就是要在受教育者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其进行塑造。通识教育即为“人本”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其“人本”理念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走向,为广大外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教学模式改革有必要转向教学内容改革。信念是行动的开始。以“信念”为切入点,探索通识教育信念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主题。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教师的信念决定了教师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以及如何教。我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是如何影响其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寻找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和“学”的可选途径。整个研究由叁个层面问题组成:①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及其实践路径的选择;②通识教育信念与大学英语有效的“教”与“学”;③通识教育信念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叁个方面:社会文化理论、“阈值”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的“中介”、“内化”以及“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对学习者的“帮扶”作用,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在“最近发展区”开展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阈值”理论提醒我们,处于“后‘阈值效应’”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从“技能”到“素养”视角的转换。当今刚入学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今非昔比,入学阶段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最佳时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景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影响。通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对学习情景的认知。对特定的学习情景感知能够激发学习者对先有和当前学习经验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策略的选则。通识教育对学习者自我知识的意义建构至关重要。从研究方法上说,这是一次行动研究。选择行动研究方法的理由,在于其具备几个特点:①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②它是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和研究;③行动研究需要一些列的步骤来完成;④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王蔷2002)。行动研究的这些特点刚好适合在大学英语中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走向,在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存在不少争论。同时,研究中所采用的基于内容的外语教学法,以及将这种教学法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也具有典型的实验性。而行动研究对新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学生教育和教师个人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行动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通识教育信念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基于内容的外语教学法是外语通识课的理想选择。在第一阶段中,我们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采集教学效果等信息,评估学生对大学英语通识课的认识,以及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辨性认识。第二阶段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师通识教育动机策略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存在关联性;另一方面是,以英语写作为例,讨论通识教育对英语学习者语言技能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第二阶段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具体的数据从微观层面说明外语通识课的有效性。通过两个阶段的行动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①影响外语教师的通识教育信念及其实践的因素,主要有教师主体、教师认识的对象以及与教师教育实践相关联的外部环境。基于内容的外语教学法是大学英语课中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②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建立通识类英语核心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由模式改革到教学内容建设的根本转变。这也是大学英语实现有效的“教”与“学”的优先选择;③通识教育的实践,尤其是行动研究使教师认识到,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的自我认知。教师学习理论,尤其是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研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1)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信念研究为出发点,研究通识教育和基于内容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目前在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对外语通识教育和基于内容教学法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理论介绍上,缺乏可借鉴的实践性研究。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运用行动研究方法,探索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基于内容教学法结合运用的最优路径。(2)在理论构建上,本文将教育社会学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研究当中,以跨学科视野丰富现有的外语教学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完人教育”,本文以通识教育为内容,以基于内容教学法为方法,探索人本主义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3)在应用价值上,本文以全新的视角思考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指出有效的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前提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由教学形式改革转向教学内容改革。这既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培育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家外语发展规划的需要。
陈敏[8]2012年在《影响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学业不良是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引起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情感因素。因为学习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而在情感因素之中,动机因素被广泛认为是决定外语学习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哪些因素影响英语学困生的英语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学困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真实需要,对学习的成败归因,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师的中介作用是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重视这些动机成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以上因素中负面和消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探讨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动机因素,本文作者对湖北省武汉市第叁中学四新分校高二年级的12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明确了高中英语学困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以前学业成败归因的正确与否,自我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师的中介作用对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然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教学实验,以期验证动机的提升对外语学习成绩提高的作用。根据问卷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分别从学习者和教师的层面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有针对性的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业水平。作者受个人水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对影响高中学困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只是初步的探讨,要实现使众多的英语学困生提升英语学习动机,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的教育专家和一线英语教师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和研究。
许璐颖[9]2016年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思维性功能的课堂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话语。教师话语不仅是指导教学过程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中介,教师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研究教师话语是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十分活跃,但这些研究多数都集中在研究教师话语的数量和类型,教师话语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等,对教师话语的思维性功能——教师话语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既然语言可以发展思维,那么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媒介、学生最主要的互动性语言输入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话语的思维性功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访谈的方法,对福州市外国语学校的10节英语课的课堂录音进行转写后参照Bloom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对教师话语的思维层次进行分类,然后从指令语、提问语、反馈语叁方面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思维性功能进行量化研究和描述性分析,旨在研究:(1)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话语分别体现哪些思维性功能?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话语的思维性功能是否存在差异?(2)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中,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师话语思维性功能有何区别?通过研究可以得出:(1)从课堂指令语、提问语、反馈语叁方面着手分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思维性功能从高中到初中逐渐减弱,且普遍处于低层次思维水平;(2)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也是教育目标之一,因而他们并没有准备相关的课堂教学问题、活动等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师话语思维性功能存在区别,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理念的不同。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思维性功能的量化和描述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以往对教师话语思维性功能的表面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事实和数据,同时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教师可以借此反思自身课堂话语,帮助教师逐步提高话语的使用质量,增强教师对课堂话语思维性功能的敏感性和认识,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金玲玲[10]2016年在《蒙古族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同一次对话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近20年来双语环境下的外语课堂语码转换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它的蓬勃发展为叁语课堂环境下的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蒙古族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研究”为研究论题,旨在发现蒙古族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分布特征,探究蒙语和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及影响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因素,为外语甚至多语环境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四名高中英语老师为研究对象,随堂观察并录制了每位教师两节课,对八节课堂录像进行了转写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语料进行统计描述。此外,就课堂语码转换现象对四名英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解读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的影响因素。本文从课堂话语分析和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对课堂语码转换的作用进行了论证,笔者采用了社会文化理论中几个重要的理论对语料进行了分析,即:中介、支架以及内化理论,分析教师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文沿用了帕普拉克(1980)的语码转换结构“叁分法”即:句内语码转换,句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吴白音那(2016)的教学功能分类法,分析并探讨蒙、汉语码转换的结构和功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文中出现的六种语码转换形态中蒙、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频次高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频次;语码转换结构特征显示句际转换的比例稍微高于句内转换,附加转换为最低。详细来说,教师问的语码转换使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2)语码转换的教学功能频数显示完成教学任务略微高于管理课堂。功能分类是基于两层面五种类型的,其中占据最多的为指示或澄清任务,四位教师均存在指示语转换过多使用的情况。(3)本研究表明影响语码转换的主要因素包括:英语水平、教育背景、教学目标、情感因素和教学时间。总的来说,在呼和浩特市蒙古族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蒙语和少量的汉语语码。这说明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蒙语为主导,以汉语为辅的教学策略。基于本文研究结果,笔者认为首先应加深蒙古族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码转换的了解,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目的、有意识,有节制的进行语码转换,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英语教师语码转换时尽量使用母语,充分发挥蒙语的中介作用;教师应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及时地转换语码,使语码转换变成实际地教学策略,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堂的教师中介作用研究[D]. 祝春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2]. 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与优化[D]. 李航. 西南大学. 2011
[3].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教师中介作用研究[D]. 晋苗苗.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
[4].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中介作用的调查研究[D]. 邬文慧. 重庆师范大学. 2017
[5]. 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中介作用[D]. 孙言.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 高中英语微课课堂话语分析:交际顺应理论与中介行为[J]. 李楚珍, 梁婉莹. 基础外语教育. 2015
[7]. 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D]. 冯新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8]. 影响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研究[D]. 陈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9]. 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思维性功能的课堂观察研究[D]. 许璐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10]. 蒙古族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研究[D]. 金玲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行动研究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论文; 通识教育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