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文
(扬州友好医院检验科 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儿科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16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根据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检测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比较分析二者的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0.7%和92.7%;病毒感染组的C 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的阳性率分别为35.9%和14.1%。结论: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检验指标中,血清降钙素原的诊断价值比C反应蛋白高,其检测结果可用于区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小儿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215-02
儿童身体发育还不成熟,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故抵抗力较弱,易感染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而致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症状,但小儿感染性疾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是及时治疗、控制病情的关键。机体出现感染时,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所以临床常将二者作为诊断小儿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82例,病毒感染性疾病患儿78例,共160例。
1.2 方法
将选取的16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免疫层析法测定其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1.3 诊断标准
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10mg/L即为阳性检测结果,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超过0.5μg/L即为阳性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结果
2.1 两组血清降钙素原的分布 见表1。
3.讨论
3.1 血清降钙素原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由表1可以看出,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性感染组的阳性率为92.7%,在病毒性感染组的阳性率为14.1%,可见血清降钙素原对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都有一定的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当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降钙素基因在甲状旁腺中的转录被抑制[1],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降钙素原较少,使血清降钙素原处于较低水平;当机体发生感染时,降钙素mRNA的转录和表达增强,促使细胞大量合成和分泌降钙素原,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升高,且降钙素mRNA的转录和表达的递增速度远远超过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等经典炎性细胞因子[2],使血清降钙素原对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非常高;当感染得到控制时,降钙素基因在甲状旁腺中的转录再次被抑制,使血清降钙素原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
此外,由表1可以发现,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阳性率差距甚大,且两组血清降钙素原各阶段水平的检出率差距也非常大,说明血清降钙素原对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能够鉴别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这主要是因为病毒感染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虽然也能使降钙素mRNA的转录和表达增强,但其增强幅度远远低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造成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血清钙素原水平相对较低。
3.2 C反应蛋白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由表2可以看出,C反应蛋白在细菌性感染组的阳性率为20.7%,在病毒性感染组的阳性率为35.9%,可见C反应蛋白无论对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感染都有一定的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感染会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促使肝脏合成并分泌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与致病菌内的多糖类物质结合后作用于补体1q,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免疫应答[3]。根据C反应的蛋白的生物学机制可知,感染程度加重时C反应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感染得到控制后C反应蛋白水平则明显降低,且变化幅度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此外,由表2可以发现,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差距不大,且两组C反应蛋白各阶段水平的检出率也非常接近,说明感染性疾病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缺乏特异性,无法区分感染是由细菌还是病毒引起。这是因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急性排异反应、心血管疾病和手术等引起的炎症反应都会使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且升高幅度无明显差异,很难区分。
3.3 C反应蛋白与血清降钙素原的诊断价值比较
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细菌性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的阳性率远远高于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尤其是阳性检测结果中的低血清钙素原水平的检出率,可见血清降钙素原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远远高于C反应蛋白,尤其是感染早期。这主要是因为C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24小时才开始升高,48小时达到高峰,而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发生后3~6小时即显著升高,且血清降钙素原的半衰期较长,能够在体内持续存在25~30小时,其分泌与其他激素的分泌互不影响,稳定性较好,更有利于检测[4]。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都会引起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即其检测结果缺乏特异性,其无法区分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则能明确区分出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可用于鉴别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缺乏特异性,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而血清降钙素原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比C反应蛋白高,不仅能用于诊断小儿感染性疾病,还能区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雪英.探究血清降钙素原诊断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意义[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4):45-46.
[2]陈海燕,古妍.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3):130-131.
[3]赵子瑜.C—反应蛋白在小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4,31(06):21-22.
[4]张福蓉,刘瑶,王方芳.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5):3366-3368.
论文作者:沈静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血清论文; 蛋白论文; 性疾病论文; 细菌论文; 小儿论文; 水平论文; 病毒感染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