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策略_林业论文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策略_林业论文

论当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首要论文,战略论文,中国林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为中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速林业科技进步,转换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质量,真正使林业科技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已成为中国林业跨世纪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共识。然而,要把这种共识切实变为可操作的步骤、可实施的方案、可实现的进程和可期待的效果,尚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中,关于当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战略就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

1 林情分析

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中国林业主要包括128个国有林区林业局、4000个国营林场、234个国家森林公园、518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上千个森工企业、3万多个县级林业站、17万个乡村林场、11 所林业高等院校、20个农大附设林业院系、59所林业中专、70所林业技工学校、3 所林业广播电视学校、333个地区级以上林业科研院所等。 全国共有林业职工257万多人,其中含专业技术人员35万人,占林业职工总数的13.6%。

全国现有森林13370万hm[2](居世界第5位), 其中人工林面积为3379万hm[2](居世界第1位);森林总蓄积量为117.85亿m[3](居世界第8位);全国现有高等植物470个科、3700多个属、共30000余种,占全世界的12%以上(居世界第3位);现有野生动物10多万种,占全世界的10%以上;现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23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18个,各类防护林共2420万hm[2],并有10多个省区率先消灭了荒山,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1949年以前的8.6%增加到目前的13.92%;全国林业高等院校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林业高级专门人才近15万人,林业中专培养的人才更多。目前,全国林业产业实现年总产值约为1800亿元[1],为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林业科技进步方面,截至1997年3月, 全国已获得林业科技重要研究成果5000余项[2]。在这些成果中,有一批达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居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上述数据一经分解,情况则大不相同。在资源方面,中国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平均仅为83.6m[3](大大低于世界114m[3]/hm[2]的平均水平),按人口平均仅为8.6m[3](为世界最低国家之一);森林面 积按人口平均仅为0.11hm[2](居世界第119位),按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即森林覆盖率)计算,仅为13.92%(居世界第120位)[3]。全国尚有荒漠化土地15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5.94%),而且目前仍以年 均2000km[2]的速度在扩大[4]。在经济效益方面,从绝对数字看,林业对国家的贡献较大,但林业至今仍属全国最艰苦的行业之一,全国林业企业的困难面较大。以人造板企业为例,在全国550多家人造板厂中, 多数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处境相当困难[5]。 林业企业对于科技投入的比重不到10%,远低于全国企业平均科技投入23%的比重。在劳动者素质方面,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全员职工总数的13.6%,也远低于其他行业,更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30%以上的水平。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方面,中国林业产业长期以来一直以大木头挂帅。在森工产业构成中,1994年采运业占61.4%;木材加工业占22.3%;林产化工业占5.8%;机械加工业占6.8%。由此可见,原木的产值一直占总产值的2/3左右。当今世界各林业发达国家都是以造纸产业和木材加工产业的效益为最高。而当前中国林业产业中的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都基本上还处于产业层次低、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的低效状态,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纸浆业的规模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9%;刨花板仅相当于12.98%;纤维板仅相当于7.4%。中国造纸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5.2%,日本的9.7%。由此,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之不合理、林产加工业之薄弱和劳动生产率之低下可见一斑。尽管中国林业已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大量重大研究成果,但全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4%,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1.2%[6],远远低于全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0.3%。这就是中国目前的林情。

2 创新评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 A.Schurnpeter,1883~1950)一反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传统,率先将科学技术纳入了经济发展的轨道,于1912年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技术创 新(Technology Innovation)的理论观点,向人们揭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拓开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 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利润。在熊彼特看来,创新首先且主要是经济上的概念,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某种新的东 西。只有企业家才有能力完成某种技术创新。这里的“技术”是个广义的概念,这里的企业家也不是泛指一切企业经营者。企业家一般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 二是有经营胆略,敢冒经营风险去获取可能的市场利润;三是有经营才能,善于动员和组织 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最终取得市场利润。这3条缺一不可。

7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性的热门研究课题,并得到世界各国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的广泛认同。

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始于80年代,并从此形成了热潮。宋健等人(1994)经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是人们将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由概念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合;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它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7]。傅家骥(1990 )在系统研究了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的经典理论与创新实践后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和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它包括引入新的技术或工艺;开发新的产品或改进旧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获取原材料的新供给;采用新的管理与组织形式[8]。

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研究与全国技术创新研究的进展基本同步,也是从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出发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科技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形成“科技—经济互促机制”,从而使科技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二是提高科技进步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三是提高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四是提高中国林业经济的R&D效率。 五是中国林业技术创新是连接林业科技与林业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林业技术创新就是在摸索架桥与织带的理论和方法,并进行桥梁的设计与建造以及纽带的构图和编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林业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上升到21.2%。这里面固然包含着诸如优化资源配置,增进对闲置设备的利用和管理等因素,但也表明了技术创新所起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资本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林业经济增长依靠资本投入的比例长时期居高不下。所以,目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实质主要在于如下6个方面:

(1)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目前尚处于次生的(Secondary)地位。对资本的低效使用才是原生的(Primary)问题。 它又导源于低效的企业制度。

(2)低效的企业制度又产生低效的企业人事制度, 这是导致共和国经济发展中极其稀缺将帅之才——合格企业家的直接原因。只有在中国大地上合格企业家人才辈出之时,才是中国林业及全国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健康发展之日。

(3)在企业经营者获得了相当的自主权以后, 重建经营者的监督机制已变得极为迫切。

(4)创新、改革、 发展一体化应成为中国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基本战略,建立全国林业技术创新体制和持续创新机制应作为这种一体化基本战略的主要目标。

(5)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而不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

(6 )没有一套万能的不随时间和产业技术特性变动的林业企业制度。正是在林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的相互促进下,中国林业经济才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3 战略构想

鉴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林业技术创新需要林业企业制度创新予以制度性支撑和促进的客观性、迫切性,当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起以中国林业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间良性互动为主要运行机制和目标的首要战略框架来。为此,特根据实际情况和上述研究结果,对当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战略提出如下6 条粗略构想,权作引玉之砖,供各级决策部门和研究者们参考。

3.1 政府启动战略

政府既是技术创新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又是企业制度创新最直接的启动者。就中国林业的整体而言,企业技术创新不力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均导源于低效的林业企业制度。现存的林业企业制度基本上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依附于旧体制的制度,虽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中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旧体制的许多深层矛盾就不断暴露了出来,而且这些矛盾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顺利实现。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不到位;产、学、研分离,研究活动边际化;林业生产和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含量低;企业管理粗放,“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资金使用分散,盲目投资和重复分散建设的问题比较严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总数繁多,但具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很少;生产能力的闲置与供给能力的不足、资产的重复配置与优势不足并存,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淀和资源的浪费等等。所以,中国林业迫切需要通过政府启动战略的实施,打破制度瓶颈,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即由政府通过经济、行政、规划、法律等手段,抓大放小,择优扶强,增殖优势企业并提高其扩张、兼并、重组的能力和积极性,使之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包括对资产的重新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核心内容的持续性技术创新。在努力争取国家更多投入和引进外资的同时,中国林业系统必须盘活存量资产,用多种方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以资产重组为主要途径的战略性结构改组,使大量积淀资产复活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下文中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到位、核心到位、整合一致、分类经营、持续发展等战略亦有待政府启动或继续推动,才能使中国林业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规模经济并实现优化管理,促使有限的资源存量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凭借全方位的持续性技术创新真正从整体上实现中国林业内涵、集约经济的增长和生态、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2 主体到位战略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客观上决定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建立新型林业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然而,在当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却仍然存在着林业企业这个创新主体不到位或创新不力的普遍性问题。这种状况显然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痕迹。它出现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当前中国林业技术创新首先应从制度入手,通过林业企业制度改革,切实将中国林业企业定位到技术创新主体的位置上,并从制度、政策和法律等方面对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必要的支撑,使宏观的林业经济政策、林业产业政策、林业技术政策适应于主体到位战略的要求,使林业企业真正成为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脊梁,使全方位的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中国林业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自觉行动,从而有效促进中国林业和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只有企业创新经营才能使企业有收益、社会有进步、人民有实惠[9]。 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一系列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例如:技术市场不健全的问题、研究活动边际化的问题、科研成果推广的障碍问题、对人财物资源的误配、浪费和低效利用以致造成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问题等。中国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经确立,就要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持续性技术创新,才能有所发展。而企业的这种创新过程则正好为中国林业科技成果拓开了市场,并必将对中国林业未来的R&D 活动的开展和全国林业行动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主导性影响,从而最终促成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3.3 核心到位战略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堪称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合格的企业家,就等于没有技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技术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反之,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往往能够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搞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目前,中国对优秀企业家的稀缺程度与对优秀科学家的稀缺程度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科学家们通过竞争而成才的渠道比较畅通,但企业家们成才的激励机制、社会环境、衡量标准、选拔方式等却还不够完善。正因如此,合格企业家成了当代中国最稀缺的特殊资源。中国经济在呼唤人才,尤其在呼唤杰出的企业家。为此,在中国林业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企业人事制度的创新。首先应通过竞争上岗等途径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家人才辈出、茁壮成长的机制,建设好以优秀企业家为核心的、团结、稳定、高效、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领导班子[10],并从有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切实把他们定位到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和核心的位置上,保证他们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其次,在企业经营者们获得相当的自主经营权的同时,应正确使用制度、政策、法律等手段规范他们的行为,激励并爱护他们强烈的企业家精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建立起促使他们开展持续性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只有这样,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各个链条才能正常运转并使创新逐渐走向高级化。

3.4 整合一致战略

由于在中国林业技术系统的发展与经济系统的发展之间,在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在创新、改革和发展三者之间,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和自主创新之间均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动态关联性,所以在中国林业和林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实施整合一致战略。该战略的核心在于:①把科技、教育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使之服从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加大对于科教的投入,并将对科教的投入视为生产投入,从而不断提高中国林业科教对林业经济的贡献率和中国林业的R&D水平。②把改革、创新、发展三位一体化, 使之成为中国林业和林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进而构建起完善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③把技术引进与避免重复低效引进和造成过度竞争加以整合考虑,把技术引进置于不危害本国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从而切实提高引进效益,保护内生技术,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④技术引进不是目的,而只是现阶段发展中国林业和林业经济的手段之一。中国林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高水平持续性自主创新和各种创新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被动局面。因此,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行业的发展与全国的发展等问题加以整合一致性考虑是至关重要的。

3.5 分类经营战略

中国林业既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又是一项公益事业。它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按社会功能粗略划分,它包括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所以,中国林业只有按不同类别建立起各自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并从总体上实施分类经营战略,才能从经营源头上解决林业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问题,使经营管理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到微观的结合上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和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实施分类经营战略的基础是科学界定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它们按双轨运行。在运行中突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使两类林业根据各自的发展模式,各行其道,各展其长,使商品林业在更深层次上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和集团化,以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公益林业迅速发展,为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6 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森林因为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而成了持续发展的热点。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目标已成为环境、经济和社会诸多目标的综合体现。因此,中国林业及其经济的发展必须实施持续发展的战略,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林业的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产品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日益增长的需要,真正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此战略应以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增强综合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现代化的林业管理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运用技术创新的原理,进一步加大政府干预调控和执法的力度,严格管理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自然环境,大力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资源,开展持续创新,从而加快林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全社会强化环保意识已经变得极为迫切,所以必须以政策、法规、法律等手段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作为三大基本国策纳入法制的轨道,使之三者并举,协调发展,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提高中国及其林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如能这样,21世纪的中国林业将是大有希望的。

标签:;  ;  ;  ;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策略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