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强对论文,风险管理论文,金融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
简单地说,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从其他的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金融工具。而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工具是根据某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这种相关资产可以是商品、货币或证券以及其他。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适应金融资产的价格(包括利率、汇率等)发生剧烈波动而产生的投机和保值的要求。由于金融衍生市场的交易成本大大低于原生市场的交易成本,这样,为了达到赚取有关资产差价的目的,在金融衍生市场操作远比在原生市场操作方便得多。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衍生市场的流动性较高,递盘虚盘差价(买卖差价)较小,这为金融衍生工具的投机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际金融市场的经验来看,全世界的投机性资金已达到500—700 亿美元, 其借贷能力可达到5000亿美元。若按4%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 其交易量可达12.5万亿美元的空盘合约。如此大额的投机资金正在时刻寻求潜在的获得风险利润的机会,正是金融衍生工具投机性交易的存在才使衍生工具市场的规模是原生市场的成千上万倍。正如有人估计,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有95%属于投机。但是,如果金融衍生市场规模的参与者都是投机者,那么这个市场就会变成一个合法的赌场。保值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是相对长期的,而投机者大都是在金融衍生工具出现价格矛盾时而进行交易,因此,一定数量的保值者的存在是金融衍生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国于1990年10月开始试办期货市场,其目的在于形成全国性的统一价格,并以此来降低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经国家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协同地方政府设计出新中国期货市场的雏形——郑州商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市场,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从最初的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到多种商品批发市场,从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到金融期货市场。虽然在较短时期内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很快,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起到先导作用,实践中也缺乏规范而又统一的运作方式和管理办法,为此,有必要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特征进行认真地揭示,并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予以客观的分析,这对于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性,金融理论中的杠杆性是指以较少的资金成本可以取得较多的投资,以提高投资收益的操作方式。金融衍生工具是以原生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要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待一定时期(通常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所确定的到期日)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反方向交易,而进行差价结算。这就是现金交割制度下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结算。若对金融衍生工具实行实物交割,则于到期时交付一定数额的现金即可得到原生工具。杠杆性是金融衍生市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在期货交易时,其保证金仅为4—10 %。因此,当原生市场的规模较小时,其金融衍生市场将易于被操纵或垄断。如1995年我国发行的3年期凭证式国库券(即中期国债)仅200亿元人民币,若对此设计有关的期货合约,并按国际通行的5 %的保证金实施保证金制度,那么,只需要10亿元人民币便可以杠杆性地购买上述国债现货。又若按照我国某些交易所曾实行的1%的保证金,则只要2亿元人民币保证金便可以杠杆性地购买上述全部国债现货。
其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融资性。融资性是指金融工具具有融通资金的特征,金融衍生工具的融资性首先体现在:利用少量的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为保证金可以获得相关资产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这里虽然没有相关资产所有权的转让,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没有出现原生工具的交换,但是,由于交易双方保证金的存在使得潜在的所有权转让有了保障,即金融衍生工具的买方有保障届时能得到相关资产,卖方有保障届时卖出相关资产。这一保障是通过保证金制度来实现的。
金融衍生工具的融资性也表现在它能间接地促进企业已计划资本的形成,也可以有利于国债的发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与原生工具的价值直接相联系,这样,在预期市场出现不利变化的情况下,原生工具的持有者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反方向操作使其净头寸为零,从而使原生工具的价值得以保值。正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才使得原生市场的价格风险得以规避。例如,股票承销商通过公开竞价而得到一定数量的股票存货,但是,他们可能面临股票价格的普遍下降而遭受非系统风险(即不能通过股票资产多样化而规避的风险)所产生的损失。这时,证券商可以卖出一定数量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而使股票存货的市场风险得以规避。不过,这样做,无疑会导致证券商的存货成本的上升,其价格亦会有所上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使得原生工具的价格趋于上升,按照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律,当证券的价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人们宁愿造就新的,而不愿购买旧的。如此,增加了对投资的刺激,而有利于原生工具的销售,促进了原生工具的再造。
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风险是指资产或权益在未来发生的未预期损失的可能性。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1)价格风险, 即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发生剧烈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一般来说,价格的非预期变化(未预期的方向和幅度)是很可能的,甚至在没有价格波动幅度限制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变化可能导致金融衍生市场发生崩溃。即使原生市场没有任何价格限幅,而金融衍生市场有价格限幅,原生市场的价格变化也必然会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价格变化,至多只是金融衍生市场产生滞后而已。(2)运作风险,即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执行交易所产生的风险, 如在计算机自动撮合的中心交易场所中,当计算机超负荷运行时,潜在的交易指令(或定单)缺乏通畅的交易通道,计算机会自动停止交易。此外,交易过程中,经纪商的记录错误也会给交易者造成损失。(3 )交割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于到期时进行最终交割所产生的风险。如果届时没有足够的原生工具用于交割(当采用实物交割时),那么可能会出现“杀空头”或垄断等操纵市场的现象。若用于交割的原生工具有多种选择物时,则不同的原生工具会产生价格差异或风险,尤其当卖方的原生工具不是“最便宜交割工具”时,交割风险会更大。此外,交割风险还包括实际用于交割的时间选择,一般来说,交割执行往往是定义在某一段时期之内,并且由卖方选择交割时间。(4)流动性风险, 即金融衍生工具在交割期间面临着无法平仓,而只能等待执行最终交割的风险。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在临近交割时,其流动性可能会有所降低,这样,大量的未结清头寸(或空盘)难以及时在金融衍生市场予以平仓,而往往只能部分地进行平仓,并且容易导致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剧烈波动。(5)法律风险,指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未得到政府许可, 而与政府的有关法规或规定相抵触的风险,这样违法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得不到法律保障,如有的期货合约未经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核准而推出。这样,一方面,这类合约可能会被强行予以取缔或定期停止交易;另一方面,交易双方的权益难以得到合理的保障。(6)信用风险, 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中心交易场所的信用担保是通过交易所设定的清算所来负责进行的,从而,规范的交易所的信用风险是很低的。店头交易市场则有所不同,签定协议的双方可能会届时无法履约,而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
最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证券所具有的独立于现实资本运动之外,却能给证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性。具有虚拟性的有价证券,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是代表获得收入的权利,是一种所有权证书。并且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价格的计算,是按照利息资本化的原则来进行的。
显然,具有虚拟性特征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变化脱离了实物运动过程,它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货币资本停留在这种能够生息的有价证券之上,以获得风险利润的管理权。金融衍生工具可以以某种商品、货币为相关资产,也可以以某种虚拟资本(如股票、股票指数、股票指数期货等)为相关资产。当金融衍生工具的原生工具是商品、货币时,相应的商品、货币便成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但是,其金融衍生工具并不是从相应的原生工具的增殖中获得利润分配。又当金融衍生工具的原生工具是有如股票、债券之类的虚拟资本时,金融衍生工具则具有双重虚拟性。
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所产生的市场后果是,金融衍生市场的规模会大大超过原生市场的规模,甚至远远地脱离原生市场。如我国进行国债期货试点过程中,1995年初春国债期货的日交易额达到8500亿元人民币,实际上,这一数据是可利用的相关国债现货市场容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国债期货每日转手率如此之高,足可以看出国债期货的虚拟性。
三、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由于金融衍生市场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规定,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风险一般小于3.0%。 对于余期(即剩余期限)为1年以下(含1年)的利率合约(包括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定、利率认购期权等,下同)的信用风险为零,而对于余期为1 年以上的利率合约的信用风险为0.5%。而对于余期为1年以下(含1 年)的汇率合约(包括外汇掉期、远期外汇协定、货币期货、货币认购期权等)的信用风险为1%,余期为1年以上的汇率合约的信用风险为0.5%。 全世界每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金额高达几万亿美元,即使按照0.5 %的信用风险来计算,其损失的期望值也有几十亿美元,足可以使好几个巴林银行破产或倒闭。由此可见,加强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倘若考虑交易所的信用风险时,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还会更大,因为中心交易场所和店头交易市场并非真正具有零风险系数。就期货期权交易所之类的中心交易市场来说,当某个国家的货币因某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而大幅度贬值时,实行“涨停板”制度也无法消除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风险,因为剧烈的价格变化得不到保证金的及时追加而最终无法进行清算(现行的国际期货交易所仍然缺乏以自有资本为基础的持仓限额条款)而出现信用危机。1987年香港的期货交易所曾经历过股市暴跌而使政府不得不动用50亿港元来平抑其期货市场的信用风险。
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管理的原因,还在于该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衍生市场对货币的供求有所影响,而且金融衍生市场中的预期会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射击过头”的效应。为此,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管理,不仅是证券管理部门的事情,而且应是中央银行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衍生市场已经是金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大量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这一市场已经使其资产负债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风险,如前所述,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或经济组织因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而未做好风险管理而宣布破产,使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并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如果一家大的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因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而发生了信用危机,其必然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连锁反应。
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高收益、高风险的高度杠杆性的市场形式,一般来说,严格的“三层次管理”(即交易所内部管理、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但是,当市场的非完备性的特点发生主导作用或市场机制失灵时,金融衍生市场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管理的含义还在于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充分地发挥金融衍生市场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作者认为,对金融衍生市场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使其具有完备性、完善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担保机制以使其具有安全性、提高金融体系对金融衍生市场产生冲击的预防能力以使其具有稳定性。
公平竞争本应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重要特点之一,无论是中心交易场所还是店头交易市场,它们都是通过公开、公平、自愿的形式来达成交易。金融衍生市场的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这样,由于有众多的市场参与者的存在,任何单笔的交易只占总交易量的较小比例,这无疑有利于保证市场不被少数交易者所操纵或垄断。
安全性是金融衍生市场宏观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盈利性、流动性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安全性作为前提,则其盈利性和流动性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安全性是对金融衍生市场的高度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它是通过金融衍生市场的完备的市场外部条件和规范的市场内部条例来实现的。
总的来说公平竞争性是金融衍生市场发挥价格发现和其他经济功能的基础,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金融衍生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在交易规则、大额定单(或指令)报告制度、交易系统的设置、交易结果的审核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规定,以保证市场不为少数市场参与者所操纵。在保证市场的安全性方面,既要保证计算机交易系统的安全性以使交易不因技术原因而受阻,还要在结算体系方面严格执行多层次的担保制度以降低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风险。在增加稳定性方面,应对各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加以控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规范管理方法(如作者主张的以自有资本为基础而设定交易限量)将其风险限制于单个市场参与者的资产负债管理范围之内,以防止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扩散到金融体系的其他方面,从而,避免债权债务关系连锁反应的发生。
为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交易体系,有必要对金融衍生市场的运作制定一系列有效的作法。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方面,应着重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增加市场透明度,如及时地、准确地公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以便于让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清楚地了解到有关市场的变化。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市场被少数市场参与者所操纵,应建立大额定单(或指令)报告制度,这有利于增加市场参与者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理性认识,以培养更多的消息灵通的市场参与者。公平竞争性还应包括,在执行保证金制度时,对具有相同信用等级的市场参与者征收相同比例的保证金,对具有相同自有资本(或注册资本)的市场参与者规定相同的持仓限量。
在交易制度方面,应建立公正、健全的交易体系。有学者认为,交易所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内部条例、保证金制度、交易制度等都是交易所自身的事情,并由交易所自身来决定。但是,交易所可能会受到追求交易所费用等佣金利润机制的诱使,而采取不规范的交易作法。这种片面追求现时交易所费用的短期行为,无疑会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信用风险系数。这种情况在一些刚开始引进金融衍生市场的国家和地区表现尤其突出。为此,政府应对金融衍生市场运作的公平性、安全性、稳定性加以审核,对不规范的市场予以停办、取缔。同时,对市场参与者应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只有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潜在交易者才能予以准入,这样,有利于增加市场参与者的理性,降低金融衍生市场的易变性。同时,也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有效地利用有关经济信息,从而充分地发挥金融衍生市场的一系列经济功能。
建立健全的市场担保体系是规范金融衍生市场的根本,没有良好的风险担保体系,金融衍生市场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更无从谈起充分地发挥其经济功能。完善市场担保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未预期的市场变化带来信用风险,如原生市场发生崩溃式的价格下跌而导致金融衍生市场连续“停板”,市场将缺乏必要的流动性,交易亦无法达成。这样,即使是规范的涨停板制度也难以挽救金融衍生市场的崩溃,只不过其价格变化比原生市场有所滞后而已。
保证金体系的建立本来是交易所自身的事情,但是,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应对此进行检查或核准。一般来说,信用担保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应严格执行初始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制度,在设置交易体系时(即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应把初始保证金要求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第一道防线”,即潜在交易者必须有足额的保证金才可能将其定单(或指令)输送到交易系统。(2 )应对市场参与者规定持仓限额,根据各市场参与者的自有资本(或注册资本)而设立特定的持仓限额,并使各个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额不超过其自有资本(或注册资本)的限额,以此“限额”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第二道防线”,只有潜在交易者的交易量不超过其持仓限额,并且有足额的保证金时,其交易定单(或指令)才有可能进入交易系统。(3)应该增加日间保证金追加的条款,即在特定的条件下, 可以实施日间保证金追加的规定,以防止市场发生剧烈波动而带来的信用风险。日间保证金追加的条款仅适应于特定的情形,市场价格发生崩溃式的变化使得一些交易者产生了较大的损失,由此,应告知该交易者于规定时期内追加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以确保金融衍生市场的最终清算的顺利进行。(4)清算所的会员制应采用会员之间层层担保的方法, 即资金充足程度较低的清算会员应由其他资金充足程度较高的清算会员予以担保。这样,即使个别清算会员清算资金发生困难时,也可以通过其他为之担保的清算会员来进行清算。(5 )应根据市场参与者的资信程度来规定其保证金比例和交易限额,并且对已授权的交易员的定单(或指令)限量予以规定,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进行管理。
政府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还应包括:在交易制度方面,督促金融衍生市场的主办单位严格执行规范的交易制度,并定期不定期地对此进行检查,同时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在对交易结果进行评估的会计处理方面,应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有关的资金调拨进行检查,防止通过金融衍生市场来“洗黑钱”或逃避国家资金管理。与此同时,应采取公开的会计制度,防止资金的非法流失。此外,应建立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税收制度,加强其税收管理。最后,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应加以限定,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证券业协会正在着手考虑如何增加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适应商业银行正在参与日益发展的金融衍生市场而进行风险管理的要求,这样,国际清算银行原来所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能要上调到9——10%。
从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现状来看,要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从交易所内部管理来看,应建立如前所述的保证金体系和交易程序中的两道防线(初始保证金要求和持仓限额),健全清算制度,严格执行依市标价逐日结算的规范作法。与此同时,应改进合约设计,采用相关资产(或基础券,即金融衍生工具的结算工具)之外的其他类似资产(不同期限或利率的相同工具)可用于交割的作法,这样,可以扩大相关资产的现货市场规模,此外,还应统一全国各地的相同合约,以形成规范的金融衍生市场。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应着重培养理性的交易者,增强其对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的认识,减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为的盲目性。此外,对国有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应进行严格审查,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从政府监管来看,应改变现存的某些非证券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金融衍生市场管理有所参与的多头管理的现状。但是,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一方面,金融衍生市场对货币政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市场潜伏着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的信用风险。政府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金融衍生市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加强宏观管理,公开会计制度,比照资本收益税的办法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收益进行征税。从行业自律来说,应成立有关的行业协会或在证券业协会中成立有关的部门,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的管理,提高市场参与者的总体素质。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新型的市场组织形式,对此,我们应秉着“不求盲目快速发展,但求规范稳步试行”的原则,不断完善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管理,使其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标签:金融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金融衍生品论文; 期货交割论文; 保证金制度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期货论文; 银行清算论文; 股票论文; 交易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