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1年中招考试地理学科考试结果分析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论文,河南省论文,年中论文,学科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材料:A.河南省初中地理升学考试郑州市自1995年至今已“断考”5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有幸“抽中”,再次搭上升学考试的“班车”。B.今年是我省中招考试建立题库的第一年,地理学科入库试题175套,总计1059道试题,这1059道试题成为今年中招地理试题的“题源”(全套试题请见本刊2001年第六期第46-48页)。C.考试范围是《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地理教科书》与义务教育乡土教材《河南地理》,考试内容不超出大纲及原河南省教委基字[1998]278号文件中关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调整意见”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D.命题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虽然今年的中招试卷命题水平较高,质量较好,但是,由于多年来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因此,从答卷情况看,距离题目要求差距较大。从抽样调查的10个考场300份卷分析(以下分析均以此为据),对我们的启示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反馈
1.基础知识不扎实,复习不全面
据抽样统计,不知道黄河发源地和注入海洋的学生有147人,占总数的49.3%;不知道贵州省简称和省会的133人,占总数的44.3%。另外,因为不知道韩国的位置及首都、不了解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不清楚南极洲最丰富的矿产、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等而失分的高达40%以上。此外,不会计算时差、不明确大陆架的概念、不能区别地形、地势和地形区的考生也相当多。
2.地图知识薄弱,空间再现能力差
从答题状况看,大多数学生严重缺乏地图知识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为此失分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抽样调查试卷中,46%的考生不能识别非洲轮廊图;57%的考生不知道孟加拉国在哪里;43%的考生不明确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的位置;36%的考生不能在台湾地区图上确认台湾海峡;60.7%的考生不知道我国重要的海上领土——钓鱼岛的名称和位置;63.7%的考生在阿拉伯半岛图上不能指出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等等。
3.地理思维能力不强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学过了地理,就应该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联系当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从气候联系水文、水系特征;从地形、气候联系农业生产特点;从自然资源联系工业分布;从旅游景点联系交通路线等等。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这种思维能力。例如,最为典型的第33题,要求考生根据郑州和神户的气温、降水要素分析两地的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分配特点、河流水文特点、农业耕地类型等。这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但全对的考生很少。此外,还有相当多的考生不能联系气候、植被特点追溯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4.知识领域狭窄
有些考生不仅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掌握好,而且最基本的常识性的地理知识都不具备,反映出学生生活单调、视听面窄,对学校以外的社会关注不够。如不了解我们生活的家乡环境,不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地理时事等。因此,凡是涉及到这些内容的题目,失分率都比较高。例如,34.3%的考生面对世界著名的秦兵马俑图回答不出它所在的省、市;作为河南人33.3%的考生不知道从商丘出发参观秦兵马俑要走的铁路线;52.8%的考生不了解我省工业城市洛阳最重要的工业部门;57.3%的考生不知道宁(南京)—西(安)铁路经过我省哪些城市;43.8%的考生不理解“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在何处;42.3%的考生不清楚我国4个直辖市中哪个成立最晚。甚至还有17%的考生搞不明白世界石油价格上升,产油国的收入应增加还是减少。
5.程度参差不齐,差距太大
从300份卷中看,36%的考生分数在11~19之间;23.5%的考生分数在40~49之间。最高分满分——50分,最低分仅有4分。这一方面体现了试卷的区分度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之间的差距。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部分学生严重掉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放弃了学习。这样的考生往往在试卷上胡写乱填,如有的将韩国的首都写成“好莱坞”,甚至“布什”。有的做选择题时根本不根据题目要求考虑选项,而是一连几题都选B,或者一连几题都选c,碰上哪个算哪个。这样的学生非常值得学校和教师关注。
6.审题不细,错别字多
审题能力是考试中重要的一种素质。部分学生对题目匆匆一看就写出了答案,但往往是错误的,造成失分现象。最典型的是第2题,相当多的考生没看清题目要求填写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数目,而写出了我国的民族数,因而失掉了不该丢的分。还有第7题,题目要求答出我国两个南极科考站中,出现极昼极夜的是哪个,不少考生却错答为极昼极夜的原因,因审题不细而丢了分。
错别字、笔下误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如有的考生将“汉城”写成“韩城”“汉堡”;将“0”纬线写成“OC”“0N”;“广东”与“广州”不分等等。
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严格要求,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形成智力、能力的基础。教师既不能因为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降低教学难度,也不能因为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而放松要求。而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切切实实的让学生掌握住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学习习惯,并按照大纲的规定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课时量。
2.重视地图,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应把地图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时注意加强“三板”艺术教学,树立课课有图、以图讲文、见文绘图、图文结合的教学风格。教给学生描图、绘图、读图、析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原则的基本技能,加强填图读图及地理计算的训练,做到经常化、规范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
3.改进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彻底打破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竞赛等教学方式,贯彻愉快教育的教学思想,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乐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能感受到获取知识的愉快感、成功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
4.培养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引进新的地理概念,及时补充一些时事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拓展知识面。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地理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提高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我们的感悟
2001年的中招考试如同一面镜子,基本客观的反映出初中地理教与学的现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试卷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不归结于“应试教育”之根源。在中招、高招多年不考地理,大家均视地理等“副科”为沉重负担的大环境中,能有多少人把地理当作“人类知识宝库”中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去认真对待呢?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多么热切的希望基础教育部门能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将地理学科重新纳入到中考、高考的行列,让它成为有评价资格的“必考课”,成为学校真正的“必修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