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一国建成”论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一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列宁逝世不久,斯大林就提出了在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并导致了联共(布)党内的一场公开论争。对这场论争,我国理论界历来都肯定斯大林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而且认为他的“一国建成”论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学说。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现就几个方面对此作些初步分析,并向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和读者请教。
我们先看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是否发展了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学说。为了便于讨论,以下分别概述“一国建成”论和“一国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容。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五点: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论述,其中着重指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于列宁创立“一国胜利”学说的意义,认为这是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二是关于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论述,认为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个解决苏联的内部矛盾,即战胜本“民族的”资产阶级问题;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则是一个解决苏联的外部矛盾,即战胜世界资产阶级问题。三是关于工人阶级能够与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论述,提出能否正确处理工农关系,乃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完全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四是关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国际条件的论述,认为这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关键在于能否有一个摆脱战争的“喘息”时期。五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的一致性的论述,提出苏联革命乃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及其发展基础,二者不能对立起来。①
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学说则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一国胜利”学说的论述,指出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条件下,一国或数国的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取得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并组织社会主义生产。二是关于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二者关系的论述,指出俄国革命乃是“世界革命链条上的一环”,既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革命的第一步,并负有推动世界革命的重任。三是关于一国能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指出在一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即使孤立无援,无产阶级也可以保持和巩固政权,并相对独立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四是关于“一国建设”与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论述,指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保护无产阶级的胜利成果,以影响和等待世界革命。五是关于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建立工农联盟的论述,指出向农民妥协,以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俄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之一。“我们知道,在其他国家的革命还没有到来时,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六是关于“一国建设”的国际条件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喘息”理论,主张应采取“随机应变、等待和退却的策略”,以取得较长的“喘息时机”。七是关于如何进行“一国建设”的论述,主要是强调在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必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另外还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反对官僚主义,大力进行民主建设等等主张。③
以上就是这两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尽管我们的归纳还相当简略,但只要把它们简单地对比一下,从中即可以看出:斯大林除了把“一国建设”学说改成为“一国建成”,并予以牵强附会的解释(下文详论)外,在内容上,都基本是在重复列宁的论述,有些甚至还达不到列宁已有论述的深度和高度。即以他的第一点来说,其中主要是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了一个比较正确的阐述④。这固然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但这却至多也只能说是对列宁学说的遵循,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更不用说在结论上还存在着某些曲解了。再从另外几点来看,斯大林也同样未能提出多少新见解。相反,与列宁的论述相比,他的有些看法还显得比较欠缺。例如关于工农联盟的论述,列宁明确提出这是俄国革命获得最终胜利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实际上已经把它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而斯大林在认识上远不如列宁深刻。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长期都存在着侵犯农民利益、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的问题,与此显然就有着直接关系。还有对列宁提出的反对官僚主义、大力进行民主建设等理论,斯大林在论述中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不仅很少提及,而且还越来越忽视这些主张,甚至于破坏民主,最终导致了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迅速蔓延的恶果。所以从这些事实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并没有什么理论创新。
既然斯大林除了提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在许多内容上都至多是重复列宁的已有论述,那么他的这一观点是否就可以说是对列宁“一国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呢?我们认为,这仍然是值得探讨的。
毫无疑问,要认定斯大林的观点发展了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学说,其关键即在于他的理论是否作出了新的补充和发挥。许多学者之所以会得出肯定的结论,也就是认为斯大林的理论的确有新的发展和补充。但是笔者认为,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不但没有作出新的补充和发挥,反而是曲解了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学说。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列宁并非象斯大林那样,主张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例如,列宁在论述“一国胜利”学说时指出:“这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⑤这句话明明是说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取得胜利后,就必然要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并没有说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也没有说“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意味着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可是斯大林却说,列宁这句话就是认为在一国也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获得了胜利的那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能够而且应当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未必用得着证明:列宁的这个明确的原理是无须再加解释的。否则,列宁在1917年10月时对无产阶级发生的夺取政权的号召就会是不可理解的了。”⑥这显然是对列宁原意的曲解。
不言而喻,在一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还并不等于在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这是两个有明显差异的概念。一般来说,无产阶级在一国获得胜利后,只要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通过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就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社会主义生产。但是要建成社会主义,即使是一国的社会主义,那就不是仅仅通过组织社会主义生产能够实现的,而是要取决于国际、国内的多种条件,尤其是世界革命的进程。列宁就曾经强调说:“我们向来确认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这个最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⑦所以这二者是不能也绝不应当被等量齐观的,而斯大林却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与列宁的说法不一致。
至于说如果不是象他那样理解,“列宁在1917年10月时对无产阶级发出的夺取政权的号召就会是不可理解的”,则更是对列宁论述的曲解。很明显,斯大林在这里把列宁当时为什么号召夺取政权说成已经预见到革命一定能够获胜,而且在革命胜利后也一定能够组织和建成社会主义。因之斯大林特别强调说:“谁否认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建成的可能性,谁也就一定要否认十月革命的合理性。”⑧但实际上,情况却不是这样。列宁说:“还在革命以前,以及在革命以后,我们都是这样想的:或者是其他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立刻或至少很快爆发革命,或者是与此相反,我们非失败不可。尽管有这种想法,但我们还是尽力去做,以便在任何情况下保存苏维埃制度。”⑨以后又引用拿破仑的话来解释说:“‘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再看分晓。’我们也是首先在1917年10月投入了真正的战斗,然后就看到了布列斯特和约或新经济政策等等这些发展中的细节……”⑩可见列宁既没有在革命之前就预见到革命一定能够获胜,并且是独自坚持战斗,也没有在革命后就认为在俄国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更没有因此而“否认十月革命的合理性”。他只是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改正错误,才逐渐创立了“一国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理论和体系。(11)而斯大林却把列宁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绝对正确的先知和圣人,这就不能不说是对列宁的一种神化了。
斯大林还多次引用列宁关于合作社的论述来证明列宁曾肯定在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他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结论中就强调说:“我们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问题的决议是以列宁同志的纲领性的名著为出发点的。列宁在这些著作中说: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在个别国家内的胜利是可能的;……我们苏联无产者具有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12)这也是对列宁论述的一种曲解。列宁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的确,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权力,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难道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13)表面上看,列宁也确乎主张在苏俄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但仔细分析并全面考察他的这段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列宁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了苏俄无产阶级国家及其建立的合作社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而并非认为在苏俄一国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有以下几个理由为证:
第一,就免除资本主义的复辟而言,列宁虽然提出苏俄的无产阶级国家是通过合作社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但他却并不认为苏俄一国的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下始终能保持政权。列宁在许多论著中都一再指出:经过全国工农群众的共同努力,现在苏俄的无产阶级政权已经与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一种暂时的“均势”,不仅革命被坚持下来,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巨大胜利。然而资本主义世界是绝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的,它们还会以百倍的疯狂试图扼杀苏俄的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将始终存在着“谁战胜谁”的问题。关键即在于:“资本家如能先组织起来,他们就会把共产党人赶走,那就什么也不用谈了。”(14)因此,对俄国的无产阶级来说,要想最终免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那就不仅要在本国同时还应当在世界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可见在列宁看来,一国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完全免除资本主义复辟的。所以斯大林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列宁主义教导说:‘就完全保证防止资产阶级关系的复辟而言,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只有在国际范围内才是可能的。’”(15)这就清楚地昭示我们:尽管无产阶级国家具有通过合作社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但是由于一国的无产阶级解决不了最终免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即无产阶级政权还有可能丧失,因而实际上也仍然是建不成社会主义。
第二,就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而言,列宁虽然指出无产阶级国家以及合作社等等具有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但却并不认为这些因素都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因为在列宁看来,它们能否发挥作用本身还要取决于其他条件。例如要保持政权、巩固工农联盟和组织合作社,列宁曾一再指出:除了要保证免除资本主义的复辟,赢得有利于俄国无产阶级的“喘息”时期,还必须尽快提高俄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并大力进行民主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所以他在讲了上面一番话后,即特别强调说:“这个问题还有另外的一面。为了使全体居民个个都参加合作社买卖,并且不是消极地而是积极地参加,我们还需要完成在一个‘文明的’(首先是识字的)欧洲人看来是很少的一些工作。”主要就是“必须让全体人民在文化方面经历整个发展阶段”(16),以保证合作化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然而这项工作的完成却是极其艰巨和困难的,以至于列宁甚至担忧,在这项任务完成之前,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能否“支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那一天”(17)。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在提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够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就特别告诫说:“但是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国的文盲很多)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说来,都是非常困难的。”(18)尽管列宁并没有完全否认“这个文化革命”的实现,但是他已经相当明白地表述出,上述所说的那些因素还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只不过为了特别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才把这些前提条件暂时忽略了而已。因此,若考虑到列宁曾始终坚持在一国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我们也就可以断言:从列宁的这段论述中,是根本不能得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结论的。
除了以上所说,在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斯大林的观点也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错误地提出在苏联一国可以完全战胜本“民族的”资产阶级。“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战胜本‘民族的’资产阶级问题”(19),并且曾反复强调这一点。而实际上,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来看,他们都始终主张:在世界革命尚未最终获胜前,一国的无产阶级是不可能完全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的,因为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国际力量。如列宁就曾指出:“按事情本质来说,要想在一个国家内彻底战胜资本是不可能的。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20)可见斯大林的说法是有悖于此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他的这一观点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苏联、东欧的剧变,从反面就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错误地认为,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例如他对“建成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解释说,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用本身的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新的经济基础”(21)。他的答案是完全肯定的,并认为这种社会主义的建成,“不是在人间创造‘天堂’使大家都心满意足”(22)。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要充分显示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化水平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的建成标准大大降低了。可是这种社会主义究竟具有多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乃至能不能被称为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就都要令人产生怀疑了。所以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贫困的”社会主义(23),然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4),更何况在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更说明了斯大林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此外,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其他一些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给苏联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带来了严重危害。因笔者已在另文中论及(25),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当然,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在某些方面还是忠实于列宁的有关论述的,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曾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总的来看,他的主要观点都曲解和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注释:
①详请参看刘佩弦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0-497页。
②⑨(20)《列宁全集》第32卷,第204页、第467页、第103页。
③(11)参看拙文《论“一国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④详见《斯大林论反对派》,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83-384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
⑥⑧(12)《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41页、第341页、第584页。
⑦⑩(13)(16)(17)(18)《列宁选集》第4卷,第597页、第692页、第682页、第709页、第687-688页。
(14)《列宁全集》第33卷,第47页。
(15)《斯大林文选》上卷,第168页。
(19)(21)(22)《斯大林论反对派》,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22-323页、第321页、第321页。
(23)李心华《斯大林在“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上的误解》,载《国际共运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5页。
(25)参看拙文《重评苏联的“一国社会主义”论争》,载《学海》1995年第3期。
标签:斯大林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列宁论文; 经济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