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 吉林 吉林 132400)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事件发生概率。方法:选取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采取日常护理干预措施,后者采取有关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所取得的效果。结果:将两组患者的局部消肿时间、组织坏死及感染症状进行比较,使得实验组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相关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可达到降低患者的痛苦,缓解护患矛盾,降低医疗事件发生概率。
【关键词】 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293-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会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遇到外渗的情况,若不进行及时处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通过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痛苦,缓解护患矛盾,降低医疗事件发生概率[1]。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72例,女性4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采取日常护理干预措施,后者采取有关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的体重、穿刺部位、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若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措施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日常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采取有关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出现外渗的情况,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进行有效处理。应加强临床观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主要措施为:
①当护士发现静脉输液外渗时,应在拔针时回抽液体,一直到血液回流停止,使血管内形成负压。保障外渗的药液回流至血管内,降低渗漏的程度。将抽出的1~2ML血液丢弃,不得进行回输。
②冷敷:静脉输液外渗会造成肿胀,应在前24h进行冷敷,但不得局部加压,预防外渗的药液向四周渗出,增加吸收药液的难度。具体冷敷的方法为:第1h进行持续性冷敷,后23h每次15min。通过冷敷或是抬高肢体,增加液体回流,来减轻肿胀的程度。
③热敷:外渗24h后可采取热敷,增加组织吸收液体及加快静脉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④药物外敷:
a)50%硫酸镁湿敷适用于局部肿胀明显时,具有消除肿胀作用;
b)山莨菪碱湿敷适用于静脉渗漏致的损伤,效果很好,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血管收缩药物所致;
c) 碘伏和甘油外敷适用于穿刺针眼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色、紫色肿胀时,两种起到消毒局部皮肤和明显的消除红肿作用,减少局部组织和皮肤的坏死。
2.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局部消肿时间、组织坏死及感染症状进行比较,使得实验组的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情请见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局部消肿时间(h)局部感染
观察组60 6.39±3.02 0
对照组60 9.29±4.33 1(10)
P<0.05<0.05
3.讨论
3.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3.1.1药物因素:静脉输液过程中一般会由于液体浓度、输液速度、酸碱度、毒性作用,使得血液的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超过正常波动范围,使血管壁造成损伤。存在毒性作用的为葡萄糖酸、钙多巴胺、阿拉明,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高渗溶液如50%葡萄糖液、20%甘露醇等。
3.1.2机械性损伤:护士的穿刺部位选择不当、技术不高以及给药方式不当,未正确告知按压针眼的方法等。此外,患儿家属缺乏耐心及护理经验,患儿出现不良情绪、好动等增加外渗情况等。
3.1.3机体本身因素:由于患儿血管较细、血管壁薄、滑及有较好的弹性,使得回血较慢。同时患儿输液时间较长,易躁动同时穿刺位置不易固定。对于腹泻儿来说,皮肤弹性较差,会增加穿刺的难度,以此影响静脉穿刺效果[3]。
3.2 预防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静脉输液外渗:
①在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应用消毒液对皮肤进行消毒,范围应扩大到透明敷贴覆盖的面积。应避免消毒液对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产生血管无菌性炎症,应使消毒液干燥后再进行穿刺,不应降低穿刺标准。
②针对不同的儿童血管的粗细、弹性强弱、弯曲程度等来选择合适的头皮钢针或套管针型号,避免发生外渗而产生严重的肿胀引发感染。
③护士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练就精准的静脉穿刺技术,要求做到一针见血,切忌反复来回穿刺,对患者来说可以避免对血管周围组织带来更大的损伤和充血、水肿;对自己来说,可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④在对皮钢针进行固定时,固定胶布条数不宜过多,但一定要做到松紧适度,降低对皮肤的影响。固定太紧会造成套管针移位、脱出,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4];太松易造成头皮钢针刺破血管或滑出血管,造成输液外溢的危险。固定时还要注意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和四肢末端,以便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漏和末梢循环情况,能够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小结
对于静脉输液的患者来说,应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掌握好药物输注的浓度、速度、酸碱度,以及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出现机械性损伤,同时避免机体本身出现的外渗。对于已出现渗漏造成损伤的患者,应立即采取相关护理措施,防止肿胀进一步发展,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陈水茹,刘彩娥,魏小强,小儿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措施慢性病学杂志2010,(07)1026.
[2]王秀芳.50%硫酸镁溶液联合喜疗妥霜剂缓解输液外渗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5(16):705.
[3]韩桂珍.早产儿应用脂肪乳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33(1):48-49。
[4]易梦秋.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皮肤感染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5(14):1341-1343.
论文作者:江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静脉论文; 外渗论文; 措施论文; 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