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 海莲 010010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总有一种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善于从多方面探讨解题的方法,“迷信书本,迷信教师,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突出,一碰到稍微难的问题,有些学生就会不肯动脑筋,依赖教师,依赖好学生,有些学生,也会在理解问题时思维迟钝而呆板;在分析问题时思路狭窄而单一;在解决问题时,方法平庸而僵滞,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在很大的程度上遏制了他们的潜能、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目的。本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反思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尝试探索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旨在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 现实途径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标准是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教育体制的总体框架性设计,新时期的时代要求是打破故有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研发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为新一代的学生提供更为贴合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新课改的为课程设计的进步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存在弊端。
第一,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材的改革实现分区、分级的教育材料设计,即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基本学情、教育资源,将各种实际因素整合后实现“校本教研”,通过灵活的机制打破故有僵化体制,一方面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另一方面更适合个体化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是“校本教学”的实行力度和效果不成正比,学校间存在跟风现象,忽视了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教材的编订忽视了学生的基本能力,一味以灵活的角度而忽视实际。
第二,新课程改革贯彻力度不彻底,存在旧传统和新理念的冲突。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个体化分析与班级学情整合建立的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形成良性的学习促进机制,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为新模式的自主、合作的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实现需要学校的教育资源达到一定的规模,通过优秀教师的带动实现阶段性的转变。部分学校的情况不能适应长远目标的实现,升学目标和成绩限定成为了新课改推动的阻力,教师存在改变的畏难情绪,认为一时的改变有可能适得其反,以各种理由拒绝新的改变,这也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展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针对新课改对学生潜力的认识,其创新、能动的学习能力是经由教师引导、挖掘后,学生生成自我提升意识的一个阶段性过程,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还有课后生活中的隐性生成。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而言,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现阶段教育的基本问题,本文着重就创新思维培养展开研究。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反映在数学课堂,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学生的创新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点燃学生心中对知识的好奇之火,同时充分挖掘教学课本中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量素材,不失时机地强化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
三、创造观察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要加强说的训练,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而小学生尤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实践操作的空间,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新奇、独特、流畅和变通,它是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根据一定的目的,把头脑中已有的各种基本知识、信息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意义的新发现或新思想的一种开放型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师指导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能够自觉地独立地去思考、去探求、去发现,得到创新的见解,以致于有独到见解,尽管其思维方法和结论未必尽如人意,但只要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我们就认为这位学生的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教师对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倍加呵护,并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和倡导,只有让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堂中不断闪烁,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语:对教师来讲,革新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打破重视“技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应该发挥其“思维体操”的作用,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里,数学教育应以优质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的评价机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所以我们教学时贵于引导,要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给予启迪、给予激励,把知识学习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活动凸显出来,让学生尽情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所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将问题一问到底激情,激起学生思维的活跃,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张艳, 蒲彩云.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百花园地,2012年7月.
2.陈桂虎.浅谈数学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J].理科教学探索,2012年7月.
论文作者:海莲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学生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新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