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知识经济论文,综合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对知识经济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借助于定量方法,把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目标联系起来并为知识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定量支持也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将知识经济明确地表征出来。对此,一些国际组织正在致力于有关指标设置及其定量评价问题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提出了描述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如下表),并估计出经合组织国家基于知识经济的成分已超过50%。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科技
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0.3%以下
1%-2% 3%以上
进步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以下
40%以上
80%以上
教育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1%以下2%-4% 6%以上
水平
平均文化程度 文盲比例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很高
信息通信技术产业
— 3%-5% 15%
产业
生命科学技术产业
—
2%
10%
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科学技术产业 —
2%
10%
环保高新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产业
—
1%
5%
结构
空间科学技术产业
—
—
5%
软科学技术产业 —
—
5%
劳动力 农业50%以上 10%-20% 10%以下
工业15%-20%
3%以上 20%以上
结 构 高新技术产业
—10%-15% 40%以上
其 它 人口增长率 高 较低极低
城市化程度 25%以下 70%左右 呈下降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 低较 高很 高
社会组织水平简 单
复 杂极复杂
应该说,经合组织的这一指标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知识经济的基本坐标,但它毕竟比较粗略,也没有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经济综合水平进行评价,从而无法进行纵横向比较,无法通过评价的结果去了解知识经济发展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将知识经济统计评价问题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知识经济作为一个生产部门的统计计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知识化的综合评价。在这两方面的统计中,前者是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主要是基础指标,只要利用现有的经济统计资料就可以获得知识经济产业部门的有关生产经营指标。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知识化进行综合评价就比较复杂了。因为知识经济的内函及其特征表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之进行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此,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把系统要素进行量化的指标体系。
知识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从改进传统的研究与发展(R&D)经费和人员投入指标入手,在产业部门中知识的储备和流动、对知识投资的社会和个人回报程度、科技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社会经济的知识化水平等方面有足够的关注。
其次在构建知识经济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因为指标体系并非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建立在某些原则基础之上的指标集合:(1 )整体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系统的动态变化,并能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基于知识经济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实践问题,因而具有极强目标性要求,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还要按照知识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其发现该目标之关键问题来设置。作为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资源的知识经济,评价系统首要内容应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由于知识经济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教育在知识经济统计评价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包括产业结构、劳动结构、城镇化水平、社会组织水平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等方面;(2)科学性原则。 任何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评价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新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统计理论为依据,这是实现知识经济统计评价规范、统一的基础。科学性原则还要求权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托,从而使统计评价能在对知识经济系统运行过程及其诸方面的相关关系作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的同时,又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3)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并非越庞大越好,必须体现统计的工具性,因而要考虑到指标的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和主要指标。为便于应用,指标体系还应按系统的结构性和指标间的关联性程度分门别类、划分层次。为了降低信息的冗余度,指标体系中的各种指标应力求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此外,还要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经济的内涵十分丰富,有些方面如社会组织水平、宣传工具的作用、软科学的成效等还难以根据知识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发展目标,按照上述几条原则要求,知识经济指标体系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
1.知识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投资,人均GDP及指数,平均预期寿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更新改造投资比率,人均R&D经费,科技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百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服务人员比重,年申报专利数,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指数,人力资本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知识资本总量,等。
2.知识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一、二、 三产增加值分别占GDP的比重,知识产业(教育、R&D、传播业、信息设备及其服务业等)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在企业销售额的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一、二、 三产劳动力结构,人均技术开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产值率,产品和技术更新周期,科技进步贡献率,教育投资收益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生活消费中知识经济产品(劳务)所占比重,城镇化程度,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现代化水平,等。
3.知识经济发展协调性指标。包括:公众的思想解放程度,国民科技创新意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完备程度,公众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完善程度,公众对知识经济的理解、认知程度,社会组织水平,知识经济立法与有关政策的保障能力,等。
针对上述指标体系,有必要将它们概括为某种单一性的综合测度(或评价)。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对知识经济的综合评价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生产函数法。由于知识经济的主动力是生产、使用知识的力量,而这又取决于人的知识水平、掌握知识的人的创造能力以及创造和使用知识的环境(包括实验条件、获取知识的硬件软件网络和有关管理制度)等三个要素,把这三个要素用变量来表达,即:教育的投入(“存量”为人力资本)、R&D投入、社会环境对创造和使用知识的推动力(或阻碍力)。包括这三个要素度量的生产函数构造为:
Y=K[α]L[β]R[γ]E[λ]T[μ]
式中,Y为产出,K为有形资本,L为劳动力,R为知识资本,E 为教育投入,T为时间因素。对上式取自然对数后再分别求Y对R、E的偏导,得γ、λ分别为知识资本、教育投入对产出的弹性。不过,这一生产函数依然是把知识资本、教育投入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的,因而需要按照前述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来修正增长模型——生产函数,方法是把R、E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于是应当用联立方程式来表述:
Y=K[α]L[β]R[γ]E[λ]T[μ]
R=f(Y,…)
E=g(Y,…)
式中,f、g表示函数关系(影射)。
二是综合指标法。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法来综合有关指标,从而得到一个综合性指标值。知识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综合值可用国民经济的知识水平来反映,公式为:
nn n
Z=Σ Z[,i]/n=Σ Z[,i]f[,i]/Σ f[,i]
i=1 i=1i=1
式中,Z[,i]表示知识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任意指标。(Z[,n]-Z[,0])×100%则表示评价期知识化水平增长的百分点数。
三是系统评价法。基本原理是: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将反映知识经济水平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再根据加权综合原理对这些评价值进行综合性测度,逐级次导出知识经济各方面的综合水平和知识经济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以此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其中权数的确定可采用专家咨询与系统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可选择标准化法、函数化法、阀值法等,而综合值的求法有主成份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和功效系数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