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以《华盛顿宣言》与侯赛因的“夹缝求存”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盛顿论文,夹缝论文,外交论文,宣言论文,侯赛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7月25日, 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第一次公开会晤,签署了历史性的《华盛顿宣言》。该《宣言》宣告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状态结束,并表示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争端。这是中东和平进程的新里程碑,也是约旦国王侯赛因“夹缝求存”外交的又一胜利。因此,国王本人再次引起世人注目。
约旦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30万,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这个小而弱的国家,面临着周边强国的包围:北有与约旦素存隔阂的地区大国叙利亚,南有石油富国沙特阿拉伯,西边是几十年来与之为敌且多次发生战争的以色列,东邻为威胁性严重的地区强国伊拉克。它与埃及这个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军事大国,也时常发生冲突。它处于世界大国插手的热点地区,又处于强国夹缝之中,要求得生存空间,确属不易。
但是,侯赛因国王不仅保持了国家独立,而且维护了哈希姆王室的统治,使自己成为中东地区执政时期最长的君主(已在位44年)之一。侯赛因国王主要靠什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曾作过约旦首相的扎伊德·里法伊说:“由于环境的逼迫和地理位置,由于我们同周围大多数国家比较相对较弱小,我们的生存更多地依靠外交,而这主要通过国王个人。”这里所说的,就是侯赛因的“夹缝求存”的外交政策。他在外交上之所以成功,主要表现在他较稳妥地处理了以下四种关系:
一、约旦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约旦是阿拉伯世界中的一员,由于种族、宗教、文化、历史传统的相同或相近,它必须把外交基点置于阿拉伯世界。侯赛因国王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既要与阿拉伯世界保持基本一致,维护阿拉伯民族利益,又不能丧失自已的独立性。正因为如此,约旦在一定的时候就会与这些或那些阿拉伯国家存在分歧,甚至矛盾相当尖锐。然而,这种冲突不能与约以冲突相提并论。前者是同教、同族、同文化国家之间的冲突,后者是异族、异教、异文化国家之间深层次的冲突。前者容易解决,后者解决起来就困难得多,不是约旦单方面所能解决的,必须顾及阿拉伯民族利益。侯赛因国王的祖父阿卜杜拉国王正因为忽视了这个基点而轻率地同以色列接触,结果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门口遭枪击身亡。侯赛因目睹了这一惨景,所以,他对与以色列接触特别谨慎。尽管他与以色列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秘密接触,希望和平解决争端,但他不能走得太远,否则将被阿拉伯国家抛弃,这对他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冲突尖锐时,约旦能很快调整自己的政策,而没有中立。
1956年,为了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援助,约旦与埃及、叙利亚签订了军事协定,三国成立了联合司令部。尽管侯赛因对推翻君主制的纳赛尔政权毫无好感,但仍断绝了与法国的外交关系,他还召见英国大使,要求英、法停止对埃及的侵略,并警告说:“倘若英国在约旦的基地被用于向埃及发动进攻,我的部队将摧毁英国在约旦的机场和基地。”他还表示要将约旦军队置于埃及司令部的指挥之下。
由于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势力增长,阿拉伯世界分化成激进派和温和派。约旦遂与埃及、叙利亚激进派保持一定距离,甚至时有冲突,而与沙特、伊拉克、黎巴嫩保持了友好关系,尤其是在1957年平息国内叛乱事件中,沙特给予约旦大力支持,甚至拿出一大批黄金,分赠给约旦的贝都因部落酋长和官兵。为了抵消埃及、叙利亚在1958年2月1日组成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对约旦产生的消极影响,侯赛因国王与伊拉克政府协商,两国于2月14日组成阿拉伯联邦, 这是两个哈希姆王朝的联合,但这种联合引起沙特的不满。伊拉克发生共和革命后,阿拉伯联邦随之消失,约旦陷于孤立。1961年初,纳赛尔有意与约旦改善关系,两国关系随即好转。但是,同年9月,叙利亚发生政变, 约埃关系又降到了最低点。也就在这时,约旦与沙特的关系得到改善,并且于1962年11月建立了约沙联合军事指挥部,支持也门内战中的保皇派,与埃及在也门对抗。60年代中期,约旦与沙特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准同盟关系,沙特向约旦提供了大量赠款,而约旦则以训练沙特的官兵作为回报。
根据六·五战争前的形势,为了对付阿拉伯民族共同的敌人,侯赛因调整了对埃及和叙利亚的关系,参加了战争。1967年9月30日, 他与纳赛尔在开罗会晤,达成了一个“阿拉伯立场”,它构成了阿拉伯国家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基础,在阿拉伯文件中第一次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侯赛因国王因此再一次受到世界舆论的注意。此后,约埃双方磋商不断。他受纳赛尔之托,同西方接触,探求和平的可能性。罗杰斯计划提出后,约埃双方同时接受了这个计划。
在十月战争期间,侯赛因国王谨慎地奉行“夹缝求存”原则,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六·五战争的惨败和不让外国军队进驻约旦,他同萨达特拉开距离,始终没有开辟约旦战场。这赢得了美国的好感,也避免了约旦遭到更大损失。同时,为了使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不致于孤立,战争后期,他投入军队进入叙利亚对以色列作战。
十月战争以后,阿拉伯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萨达特单方面与以色列达成《戴维营协议》。侯赛因也希望与以色列实现和平,但他知道,这种和平必须以以色列从被占领土上全部撤军,并得到阿拉伯世界的谅解为条件,否则,约旦不能在阿拉伯世界的制裁中生存。因此,他对美国的努力持消极态度。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避免了约旦在阿拉伯世界的孤立,而且进一步发展了与海湾国家的合作关系,为约旦的劳务输出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市场。而且由于埃及的和平努力遭到阿拉伯世界的谴责,约旦遂处于有利地位,就连叙利亚也主动与约旦接近。侯赛因国王利用叙利亚与巴解的关系,缓和了与巴解的矛盾。70年代中期,约叙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军事方面的协议,随后又建立了一些公司和自由贸易区。他的这些努力,提高了自己在地区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70~80年代之交,侯赛因国王的外交政策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他对约旦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作了重大调整,即疏远叙利亚,亲近伊拉克。约旦之所以与伊拉克靠近,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约旦与叙利亚接近并没有给约旦带来实际利益,而且从1978年以后,双方关系逐渐恶化。为改变在军事上和战略上的不利地位,约旦需要一个阿拉伯军事大国作后援。伊拉克正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伊拉克为了继埃及之后执阿拉伯世界之牛耳,意欲与约旦接近。1980年,萨达姆向约旦提供了16亿美元政府贷款和6000万美元的政府赠款,用来修建连接伊拉克与亚喀巴的高速公路和扩建亚喀巴港。这对于缺乏资金的约旦是很大的支持。为了回报伊拉克,两伊战争爆发后,侯赛因在阿拉伯世界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萨达姆,并在阿拉伯世界斡旋,争取海湾阿拉伯国家对伊拉克的财政支持。两伊战争使约旦经济持续繁荣,伊拉克廉价的石油使约旦节约了大量外汇,亚喀巴港的繁荣和过境运输的发展带动了约旦整个经济的发展,约旦的工业品和劳务输出有了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市场。
80年代,侯赛因国王努力促进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统一。他认识到,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一员,约旦的安全与稳定只能建立在阿拉伯团结的基础上。为此,他既与阿拉伯温和力量团结在一起,又不放弃与“拒绝阵线”的接触。1984年9月,他率先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会谈, 并极力宣传埃及重返阿拉伯大家庭的必要性。同时又主动修复与叙利亚的关系,并在萨达姆与阿萨德两个宿敌之间斡旋,使他们举行了会谈。由于侯赛因促进阿拉伯团结的努力,1987年11月,阿盟首脑会议在安曼召开,阿盟成员的首脑除卡扎菲外全部与会,这是自《戴维营协议》使阿拉伯世界分裂以来的第一次团结大会。
二、约旦与巴勒斯坦的关系
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总人口中占到60%,加之地缘关系,巴勒斯坦人以约旦为袭击以色列的基地。在巴勒斯坦战争以后,大批巴勒斯坦人涌入约旦,侯赛因国王给所有巴勒斯坦人以约旦公民权,但仍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他们不愿放弃返回家园的努力。而且,巴勒斯坦人认为侯赛因的祖父阿卜杜拉国王对巴勒斯坦的丧失负有罪责,因而对约旦吞并约旦河西岸不予承认。为了巴勒斯坦的解放,他们甚至背叛哈希姆王室。开罗会议促使巴解组织的诞生,巴勒斯坦人欢欣鼓舞,但这对约旦极为不利。哈希姆家族在约旦河西岸原本就很受怀疑的权威,现在则面临可怕的挑战。为防止以色列对巴解组织的袭击行动进行报复,以及由此可能将约旦引入一场战争,侯赛因决心限制巴解组织在约旦的活动。1965年,他解散了主要由西岸巴勒斯坦人组成的国民卫队,而代之以贝都因军队来把守边界。1966年,他借口巴解在他与纳赛尔的争执中支持后者而下令关闭巴解办事处。
六·五战争期间,约旦参加了对以战争,侯赛因国王允许巴解重返安曼。但是,由于对以战争惨败,约旦失去了对西岸的主权,东岸又接纳30万巴勒斯坦难民。随着以约旦为基地的大量巴勒斯坦游击队组织的涌现,约旦国内局势不稳,巴解武装已经对约旦政权构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约巴关系再度紧张,侯赛因决心与巴解决裂。他借“人阵”空中大劫持使巴解组织声誉受损之机,组成一个纯军人内阁,开始了内战。经过一年的努力,1970年将巴解组织武装全部逐出约旦。侯赛因国王的这一求存举措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巴解对以色列的袭击招致了对方疯狂的报复。1968年以军两次炸毁了东加尔运河,而这条河是失去西岸粮仓后约旦农业的支柱。运河被炸对于约旦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同时这也严重动摇了哈希姆家族统治的经济基础。第二,大批巴解武装内迁至首都安曼及其他内陆城市,对约旦社会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第三,美国对侯赛因容忍巴解从其领土上袭击以色列极为不满,多次压侯赛因与巴解摊牌,并于1970年8月中断了对约旦的经济援助。第四, 巴解在约旦的巨大影响对约旦现政权构成极大威胁。侯赛因国王的行动虽使约巴关系降到最低点,但他维护了哈希姆王室的统治,稳定了国内局势。
在十月战争以后,侯赛因开始通过叙利亚改善与巴解的关系。在戴维营和平进程中,侯赛因多次提出要求尊重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据统计, 在这期间, 他呼吁在西岸实现巴勒斯坦人自治有15 次之多。1988年,侯赛因正式宣布放弃对西岸领土的要求,从而缓解了与巴解的紧张关系。但是巴解在《华盛顿宣言》签订之后,在约旦河西岸、约旦河,特别在耶路撒冷的主权问题上反应强烈。这就需要侯赛因在这方面作出调整,以防止以色列利用耶路撒冷问题制造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不和。
三、约旦与美国的关系
由于世界大国插手中东事务,约旦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也不得不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在冷战时期,总的来看,约旦与美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个贫穷小国,为了生存,约旦需要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为了抗衡苏联,阻止苏联利用中东的民族主义,除了不遗余力地支持以色列外,也在阿拉伯世界寻找盟友。1957年1月, “艾森豪威尔主义”出笼,宣称要援助中东国家反对共产主义的威胁和渗透,从而给与内阁关系极为紧张的侯赛因国王提供了一把他能操纵的保护伞。4月,美国向约旦提供了第一笔援助基金。 在平息扎尔卡兵变和解散亲埃内阁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派第六舰队到地中海贝鲁特附近海域,支持侯赛因。这是美国第一次为一个阿拉伯统治者调用这支舰队。随后,美国又向约旦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援助。侯赛因国王在美国的支持下,终于控制了国内局势。
在伊拉克发生共和革命时期,为了维护哈希姆王室的统治,约旦再次向美国求助,美国政府不仅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援助,而且向约旦空运石油。侯赛因在美国的支持下,再次渡过难关。为了回报美国,他在联合国的讲坛上,控告亲苏的埃及企图颠覆约旦政府,并针对纳赛尔的“积极中立”的外交政策,宣称埃及“在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的伟大战争中没有中立”。他的联合国之行,赢得了西方世界的广泛喝彩。
六七十年代,由于美国对以色列毫无保留的支持,约美关系疏远,侯赛因国王也决定摆脱在国际政治中一边倒的做法,寻求与苏联建立直接联系。1970年10月他出访苏联,苏联允诺向约旦提供先进武器。侯赛因的莫斯科之行是其外交生涯的重要一页,这个弱小国家的君主同华盛顿打起了“俄国牌”。
约巴冲突后,美国给予约旦以有力支持,提供6000万美元援助,并在叙利亚部队介入约巴内战时,压以色列向叙利亚边境增兵,促成了叙利亚的尽速撤出。但在美国拉其加入戴维营和平进程时,侯赛因国王持消极态度,他担心自己被阿拉伯世界孤立。
在80年代,美国中东外交的重点转向推动阿以和谈。侯赛因国王积极响应,但在他了解到美国并不想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以促其改变立场后,便频频出访欧洲各国,寻求他们对阿拉伯立场的支持,以抵制美国的中东政策。
海湾战争期间,因与伊拉克有特殊关系,约旦支持伊拉克,使约美关系再度疏远。由于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增加,约旦的外交不得不考虑国内经济问题。约旦外债已达66亿美元,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45亿美元)。直到1994年7月25日,约以签署《华盛顿宣言》, 约美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克林顿政府许诺免去约旦9.52亿美元的债务。
纵观几十年的约美关系,侯赛因国王从美国获得了许多帮助,使自己多次渡过难关。但由于美国偏袒以色列,使其在约美关系起伏不定中随时改变外交策略。
四、约旦与以色列的关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约以处于交战状态。侯赛因国王在处理约以关系时,比较慎重。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他力求避免同以色列发生正面冲突。他知道以阿拉伯现有的力量很难打赢战争,而约旦与以色列交战,犹如以卵击石。所以,他极力压制巴解对以色列的袭击活动,对以色列的报复也保持低姿态。以色列对侯赛因的用心也颇清楚。在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把同阿拉伯国家达成和平协议的希望寄托于约旦,这也是1958阿拉伯联邦解体时,以色列帮助侯赛因的原因之一。但面对阿拉伯世界的压力,侯赛因不敢贸然行事。
在形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几十年来侯赛因断断续续同以色列高级官员接触。1963年他会晤过以色列总理列维·艾希科尔的代表雅科夫·赫尔佐克。1967年12月,以色列外交部长埃班同侯赛因进行了秘密接触。此后,1968年同以色列劳工部长阿伦,1971年同工党人士佩雷斯,十月战争前后同摩西·达扬秘密会晤过。1987年4月11日, 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在伦敦与侯赛因会晤并达成一项协议,但后被沙米尔破坏了。在过去20多年里,约旦政府几乎同历届以色列政府领导人举行过秘密会晤。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终未能突破阿以交战状态的束缚。
1993年9月14日, 在阿拉法特与拉宾签订历史性的巴以和平协议的第二天,约以两国代表在美国国务院签署了关于和平谈判的框架协议,为解决两国分歧定下了议事日程。1994年6月7日,双方在华盛顿宣布以后谈判改在两国境内进行。7月18日,两国代表团讨论了领土纠纷、 水资源分配、安全等双边关系和未来经济合作的具体安排事宜。7月20 日,约旦首相兼外交大臣马贾利、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约旦死海地区会晤。这是以色列领导人首次公开踏上东邻领土。这次约以高级会晤把两国关系推向高潮。7月25日,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侯赛因和拉宾在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宣言》。
约旦与以色列言和,体现了侯赛因“夹缝求存”外交原则的一个基本内容——维护约旦国家利益。具体说,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媾和恢复约旦在地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约旦在和谈中的重要作用是同巴勒斯坦人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直接谈判,使约旦在这一问题上发挥不了作用。加之,以色列认为叙利亚的威胁比约旦大得多,如果约旦不抓住机会和谈,有可能出现叙以和谈后再轮到约旦,那将使约旦丧失在和平谈判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经济利益促使约旦与以色列和谈。约旦债台高筑,经济困难。通过和谈,不仅可以免去欠美国的外债,还可争取外援。同以色列实现和平将刺激停滞的经济,有利于引进外资并同以色列在工业、贸易、银行业、旅游和民航方面搞合资企业。再次,阿拉伯世界不能协调一致,侯赛因必须考虑约旦的安全,也是促使约旦与以色列单独媾和的原因。侯赛因在1994年7月9日谈话中说,海湾危机以后,阿拉伯团结的崩溃使约旦王国“容易被肢解”。“自从海湾危机以来,我们的阿拉伯兄弟之间的分裂成了中东地区的一种重要事实。”“曾经是我们主要支持者”的伊拉克再也不能指望了。第四,通过和谈收复在战争中失去的大约380平方公里土地, 公平享有约旦河和耶尔穆克河的河水。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战争中未能解决。第五,通过和谈,可以改善约旦与西方国家和海湾国家的关系。由于约旦在海湾战争中支持伊拉克,一度失去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海湾国家的支持。与这些国家保持良好关系,对于约旦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约以签署非战宣言是继巴以和平协议之后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突破,势必促进约旦同其他各方的多边谈判。多边外交是“夹缝求存”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多边并不意味均等距离,而是有主有从,并不断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维持均衡,以求生存。现在,约旦有了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但侯赛因国王仍面临着他实行君主统治以来的双重严峻挑战:继续推动和平进程和筹建一个新约旦。
标签:阿拉伯民族论文; 华盛顿论文; 以色列总理论文; 叙利亚总统论文; 叙利亚的局势论文; 叙利亚政府军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萨达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