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大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意识的解读--简析2007年日本大学生全国调查_日本大学论文

解读当代日本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意识——简析2007年度日本全国大学生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全国大学生论文,当代论文,意识论文,年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5-0079-07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焦点之一。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15%的精英阶段,教育质量问题并未引起研究界的太多重视。由于大学招生数量较少,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因而国内外研究大多聚焦于大学入学阶段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然而,随着各国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学生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传统的精英型学生与新出现的大众型学生同时置身于高等教育体系之中,甚至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课堂中接受教育。对于大学来说,面对成分复杂的教育对象,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延伸,作为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大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基于上述事实,高等教育的质量自然受到了大学内外的广泛关注。

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传统研究一般从学校、院系和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我国前些年在教育部主导下进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级精品课程的评定和建设以及各大学自行组织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构成了目前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此外,以大学综合排名、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等为代表的各类排行榜也都对大学的教育质量有所反映,发挥着一定的监督和保障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估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也是国内外的一个共通现象。但是,从上述评估活动的主客体来看,几乎都是以学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为对象,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大学教育的质量是由施教方和受教方共同决定的,前者的努力仅是必要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大学教育质量最终将体现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身上,因此,通过考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能够更直接和客观地了解教育的效果、探讨质量保障的有效方法。然而,学习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传统的学业成就测试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揭示学习的具体方法和大学所起的作用[1]。为此,有必要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行为和意识作为考察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都开始通过开展学生调查来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主持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该评估体系完成较早,应用范围较广,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①。2007年以后,清华大学也以NSSE为蓝本,设计了NSSE-China,并在北京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了学生调查[1]。此外,北京大学的相关课题组也曾于2006年在北京部分高校实施了高校学生教育评估问卷调查[2]。

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的不少高等教育学者和社会机构也聚焦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学生调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7年以金子元久教授为首的东京大学大学经营政策研究中心(CRUMP)实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简称CRUMP调查),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探讨日本大学教育的理想模式,以期进一步充实和改善大学教育。这次调查无论在调查对象的规模上,还是在调查内容的涵盖范围上,都堪称历次调查之最,是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界的一次重要尝试。

与欧美相比,在高等教育传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等方面,日本与我国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CRUMP调查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大众化阶段的日本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在调查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CRUMP调查也拥有不同于NSSE等调查的独到之处②,通过对其进行具体考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可资借鉴之处,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CRUMP调查的实施状况与金子模型

1.CRUMP学生调查的概况

2007年实施的CRUMP调查是日本文部科学省③资助的“学术创成研究”项目“面向高等教育整体构想的基础调查分析”中的一环。该调查以日本四年制大学本科学生为对象,在遍及全国各都道府县的127所大学288个院系中,共回收问卷48233份,占当年日本四年制大学本科生人数的1.7%。调查对象来自各类不同属性的大学,国立、公立、私立大学所占比例分别为34.3%、13.3%、52.2%,较接近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三类大学的相对比例。而在学科门类的选择上,则涵盖人文、社会、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艺术等几乎所有的学科。调查人数最多的两个学科是社会和工学,分别占26.1%、15.5%;调查人数最少的两个学科是艺术和农学,分别占1.2%、2.8%。各学科门类所占的比例与在校学生分布的实际状况基本相符。此外,被调查者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1.4%、47.3%;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2%、23.3%、25.6%、23.3%。也就是说,学生的性别和学年结构也分布得比较均匀。从调查学校的分布范围、调查学校和学生的性质与数量来看,此次调查的结果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

CRUMP调查的问卷共由6个大项、31个大题、100个以上的小题构成。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对大学教育的评价、就业意向、日常生活状况、学习经历和家庭状况等多个方面。从问卷的具体内容来看,在与大学教学有关的方面,教师的授课方法、考试形式、作业批改状况等被一一列入调查的范围。但是与我国各高校所广泛实施的学生评教活动不同,CRUMP调查所设计的问题在各项目中均未预设某种理想状态,并不将调查方的主观价值判断强加于被调查者,而是通过询问学生在大学中的课堂体验以及对各种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认同感,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意识加以把握。而我国大学的学生评教活动往往是大学教务部门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设定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来监督担任某一课程的教师是否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并未将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列入探讨的范畴。很明显,从内容设计来看,CRUMP调查能够为改善大学的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客观和准确的依据。

一般来说,根据评估的主体、目的和标准,大学评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被评估主体自行决定,以培育为目的,根据内在性的标准所进行的评估;另一类是由外部组织决定,以判别为目的,根据外在的标准所实施的评估。[3]从这一角度来看,NSSE实际上兼具上述两类特性。而CRUMP调查显然并不属于上述范畴,虽然调查结果能够为改善大学的教学工作提供所必需的事实依据,但其直接目的是为科学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因而在设计调查内容时并未从施教方的角度出发预设某种理想状态,而是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2.关于学生分类的金子模型

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意识与行为两个层面,前者往往决定着后者的具体内容,而后者也会在其过程中不断对前者施加影响。从本质上看,学习行为是一种选择行为,即学生基于一定的理性认识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应该看到,学生的选择行为并非是凭空进行的,大学所提供的课程安排、师资力量等都已在客观上为其预设了固定的平台。然而,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经历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其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因此,学生自身的人生目标和对大学教育的定位也都对其大学阶段的学习行为和意识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基于上述想法,CRUMP调查尝试了对学生进行分类,这也是该调查的独特之处。

金子元久根据学生“是否对将来拥有明确的展望”和学生认为“将来的展望与大学教育的意图是否一致”这两个指标,将学生具体分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等四种类型[4]。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属于“高度匹配型”,他们对将来有明确的展望,同时认为这一展望与大学教育的意图基本一致。与此正相反,“排斥型”学生既对将来不具有明确的展望,也不认为将来的展望与大学教育的意图相一致。“排斥型”学生原本在大学内并无存在理由,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类学生的人数可能会不断增加。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的是“独立型”学生和“被动顺应型”学生,前者对将来拥有明确的展望却不认为将来的展望与大学教育的意图相一致,而后者虽然对将来不具有明确的展望但认为将来的展望会与大学教育的意图相一致。为了便于运用,我们将上述理论架构简称为“金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的四种类型

三、日本高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1.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从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课程参与方式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前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量化,是一个相对较为客观的指标;而后者虽然基于主观判断,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但也能够折射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大致偏好。

学习时间的长短显示了学生在学业上所投入的精力,但该指标中须区分课堂教学时间与课外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时间表示的是学生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被动进行的、或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的学习行为所花的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则意味着学生所采取的较为主动的学习所投入的时间。同时,后者中又包括了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作业与预复习工作以及与课程无关、完全自主进行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而言,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学习行为往往体现在与课程无关的学习上。此外,通过与其他活动之间的比较,能够较清楚地看到学生对学业的相对重视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除兴趣活动、打工、兼职以外,学生用于上课和实验等的时间较多,而用于课后完成作业、预复习和学习课外知识的时间则非常少。在每周五天的授课日中,近70%的学生平均每天都能参加2小时以上的课堂学习。与此相对,即使不将周末计算在内,81.5%的学生每天用于完成作业和进行预复习工作的时间仍不到2小时,85.9%的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课外知识的时间低于2小时,甚至有38.1%的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学习课外知识。而在假期中,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77.7%的学生平均每周不到10小时,特别是有22.4%的学生根本不学习;但却有38.1%的学生平均每周在打工和兼职上花费10小时以上。通过上述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目前日本高校学生较多满足于课堂学习,而对课外学习的热情明显偏低。

在课程参与方式方面,如表2所示,将近80%的学生也仅停留在听课和努力取得好成绩上,而在主动提问、向老师请教以及预复习等比较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方面,显得非常消极。一般来说,小组学习和课堂讨论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生中较受欢迎,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未能积极参与这一教学模式。而且应该指出的是,小组学习和课堂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范畴,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方法和态度。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日本高校学生在学习上循规蹈矩,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在掌握课内知识和获取课外知识等方面缺乏主动性。

2.学生的学习意识

日本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之所以会表现出上述特性,主要原因在于其具体的学习意识。表3显示了学生对有关大学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同看法,其中各项的A和B都分别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的见解。根据学生在各项中的选择,主要可归纳出以下几种倾向。第一,71.5%的学生希望在大学中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课程开展学习;第二,61.0%的学生希望由施教方告知各课程的意义与重要性,而非自己来寻找;第三,73.3%的学生希望所学课程能够涵盖本人所需的所有内容,而希望以课程为契机,自己进行学习的学生只占25.6%;第四,64.6%的学生希望授课内容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相符,愿意尝试较难课程的学生仅有34.3%;第五,希望学习专业以外知识的学生与想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学生在数量上基本不相上下。很明显,大多数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广而浅的需求倾向;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保留在选课方面的自由,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习行为完全置于大学的支配之下。从先后顺序的角度来看,学生选课在先,听课在后,因此学生的主动选择主要在于“入口”阶段,而在其后的学习活动中却明显将自己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通过表4所显示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感受,我们能够就学生对学习行为的选择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从结果来看,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61.8%的学生经常或有时会对课程失去兴趣,而感到无法跟上授课内容的学生也达到49.4%。在这种情况下,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会经常担心自己无法升级或无法毕业,再加上有时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学业存在着担忧。但是,希望转入其他专业、学院或大学的学生和想退学的学生都只是少数,分别占学生总数的34.1%、17.5%。由此可见,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大学中的学习经历仅仅是一种“过程”或“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利毕业、获得毕业文凭,因此并不会为了追求学习的“实质”而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也就是说,在“形式上的学习”与“实质上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前者。

四、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行为

从高等教育升学率来看,日本于1964年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在2004年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5]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日本高校学生的大众化特质。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动力,将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视作一种“消费行为”或“通过礼仪”,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获得高等教育的学历。[6]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构成必然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因此有必要按照金子模型的框架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型加以考察。

1.各类学生的分布

如前所述,金子模型将大学生分为“高度匹配型”、“被动顺应型”、“排斥型”和“独立型”等四个类型。一般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即“高度匹配型”学生应该在大学校园中占据多数,他们对大学的教学较为认同,能够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但在CRUMP调查中,“高度匹配型”学生只占全部学生的40.5%。与此相对,原本在大学中被视为异类的“排斥型”学生大量增加,在CRUMP调查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27.0%。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立型”和“被动顺应型”学生也达到相当数量,分别占学生总数的18.3%和13.2%。

从学生的类型分布来看,随着“被动入学者”[7]的大量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或者说大学与社会所期待的大学生在日本的高校中已经沦为少数。多数学生或缺乏人生规划,或不认同大学教育,或两者兼具。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意识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很可能是导致学生对于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以及自身的学习行为出现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评价

如图2所示,虽然总体上日本高校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满意度较高,但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满意度是不同的。很明显,“高度匹配型”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被动顺应型”和“独立型”学生,而“排斥型”学生的满意程度最低。

图2 不同类型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满意程度

一般来说,学生之所以对大学教育表示满意,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学教育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因此,与其他两种类型学生相比,认为将来的展望与大学教育的意图相一致的“高度匹配型”和“被动顺应型”学生自然对教学的满意度更高。另一方面,从图2中我们还能发现,“高度匹配型”学生的满意度高于“被动顺应型”学生,而“独立型”学生又高于“排斥型”学生。由此可见,学生是否有较明确的人生规划也影响其对大学教育的评价。即使所接受的教育相同,学生如果无法预见自己的将来,也会对大学教育失去兴趣,引起对大学教育的不满。

3.学生的类型与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学生之间的差别,在此仅对“高度匹配型”和“排斥型”学生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在有关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意识方面,我们能够发现上述两类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在对课程重要性及意义的了解方面,两类学生都更倾向于希望学校告知课程的意义与重要性,但在“高度匹配型”学生中,希望自己主动体会课程重要性及意义的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排斥型”学生。其次,虽然两类学生都更多地希望课程全面覆盖所需的所有内容,但与“排斥型”学生相比,“高度匹配型”学生更倾向于挑战难度大的授课内容。第三,在希望学习的知识内容方面,两类学生之间的不同偏好表现得尤为明显。“高度匹配型”学生更多地希望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而“排斥型”学生中的多数却对专业之外的知识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总体而言,在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中,“高度匹配型”学生关于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意识明显比“排斥型”学生积极主动,前者比较接近过去所谓的精英型学生,而后者中包含大量被动入学者,即大众化的学生。

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看法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目标的不同。表6中所列举的七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能力培养和就业方面的目标,另一类是除此之外的一般目标。在有关能力培养和就业的目标中,对于“掌握工作中所需的能力”、“通过资格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等三个目标,“高度匹配型”学生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排斥型”学生。而在“培养基本素质和事物的观察能力”这一目标上,“高度匹配型”学生的重视程度也高于“排斥型”学生。在其他不涉及能力培养和就业的目标上,两者间几乎看不到什么区别。“找到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享受踏上社会之前的自由时间”、“建立有用的人际关系网”等三个目标带有明显的“消费性”特征,与前面四个精英型高等教育体系中常见的目标不同,它们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才逐渐具有影响力的。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度匹配型”学生的特点在于,他们非常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将来的就业。

表5 不同类型学生对大学学习方法的看法

表6 不同类型学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目标的见解

五、结论

根据对CRUMP学生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以下这些结论。日本高校学生在学习中明显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并未积极地进行预复习工作和吸收课外知识。很多学生往往将大学中的学习看做是一个获得文凭的过程,因而将完成课堂学习和顺利毕业作为主要目标。在大学中,学生群体内部发生分化,目标明确、对大学教育较为认同的学生已低于半数,而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目标模糊,完全排斥大学教育,对大学教育的评价较低。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看法以及在校期间目标的见解,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较为传统的“高度匹配型”学生学习行为相对积极,学习目标较为实际,与此相对,“排斥型”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被动,缺乏具体、现实的学习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和教师在制定政策和进行教育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已发生的新变化。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学方面不但要在较早的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将来发展的明确目标,同时还应该尽量改善教学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学阶段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学生调查的目的并非仅停留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或学习经历,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对于学生调查来说,调查内容的科学性和调查对象的广泛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借鉴日本CRUMP调查和美国NSSE等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这是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注释:

①从1998年开始,“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逾千所高校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例如,CRUMP调查不涉及宗教、种族等方面的内容,但对授课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等有较多的涉及,因而与NSSE相比,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教学双方之间所存在的不平衡。

③日本政府机构中的一个部门,其职能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

标签:;  ;  ;  ;  ;  ;  

当代日本大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意识的解读--简析2007年日本大学生全国调查_日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