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九十年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大学生论文,择业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十年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突出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将逐步走向市场。新旧体制的交替使得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发生剧烈变化。
择业的价值期待趋向社会化。期待兼顾集体和国家需要,主张义利并重。对于高校毕业生,过去他们从国家的振兴看到了个人的希望,现在则希望个人的奋斗同样能实现国家的未来目标。当前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素质的统一。基于个体需要的多层次性,学生在择业上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中国科技大学1993年对千名学生的调查中关于“你愿到哪种单位工作”的回答各不相同,12个选项没有一项达到20%;又比如,上海高教局对91届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见附表(一)从中可以看出各科类毕业生除了共同点都希望进带外字的单位外,其它各有不同。这表明学生在趋于讲求实利的同时,并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更多将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物质利益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并能服务于社会的单位。
附表(一)部分科类毕业择业意向统计表(百分比)
科类单位 工科 理科财经
比例意向类
调查人数 961293492
三资
三资
外贸
83.66 83.96 89.84
最 外贸
外贸
三资
希 73.88 73.38 86.38
望 研究
研究
外语
进 67.33 63.82 78.66
的 机关
机关
财政
单 64.31 62.12 77.85
位 外事
高校
机关
62.43 58.36 68.70
最 乡镇
乡镇
乡镇
不 32.36 25.26 36.59
希 集体
中教
中教
望 23.73 23.21 32.11
进 中教
工矿
集体
的 23.62 23.21 31.10
科类单位医药
师范 外语
比例意向类
调查人数219156
173
医疗卫生
高校
外贸
80.82 85.90 89.60
最 高校
出版
三资
希 49.77 85.26 89.02
望 三资
三资
外事
进 49.32 83.97 84.39
的 研究
新闻
高校
单 49.32 83.97 62.43
位 外贸
机关
新闻
36.07 82.69 61.85
最 乡镇
乡镇
乡镇
不 16.89 20.51 39.31
希 集体
中教
中教
望 16.89 17.31 28.90
进 工矿
研究
集体
的 14.16 12.18 24.86
服从国家需要,实现社会理想。当部分学生以反传统的姿态在社会竞争中冲撞社会机制时,仍有许多学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祖国的建设事业,把祖国的需要作为他们的选择。据1993年一份调查,17%的人认为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择业主体意识增强明显化。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使当代学生的择业价值主体意识增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学生意识到,当毕业后进入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如生产者的自负盈亏一样,自我做为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择业追求平等,竞争强调公平,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又一新特点。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发展的开放性和市场运行的法制性,增强了大学生择业意识的平权思想。其一,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强调不管消费者是什么身份,都要以等量的货币购买等量的商品,这就使大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进一步强化,追求不唯权,不唯上,要求社会真正实现在真理面前,在法律面前,在就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二,开放的市场为大学生敞开了放眼世界的窗口,这促使他们在择业定位时能以时代和世界大环境为参照物,冲破传统就业观念的羁绊和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约束,站在时空的交叉点上,更积极地审查自己,探寻职业理想的真谛,追求人生价值的较高层次上的平等。许多毕业生在分配前都强调,与其给我更多的钱,不如给我更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大学生等权意识的增强,否定了传统体制下的绝对平均主义,他们追求竞争权、参与权、选择权的平等,是法制意识上的平等,这对于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向世界和未来是有利的。
择业价值标准趋向商品化。随着利益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择业主导思想上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受其影响,许多学生在择业上一反过去那种“到基层去,支援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转为“到外资企业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过去的“一生交给党安排,哪里艰苦哪安家”,变成“哪里实惠哪里去,哪里有钱哪安家”。当物质利益或者说是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时,一些学生往往选择和追求高收入高待遇的职业或单位。
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注重现实需要,满足安逸生活。当前,大学生多数倾向于文化设施先进,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好,生活条件优裕的沿海发达地区。1994年北京高校毕业生择业热点除了留在北京外,沿海沿江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边远省内生源毕业生的返回率逐年下降,不少学生不愿下基层,不愿到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这些学生不愿吃苦,尤其是部分女生,她们的择业心态往往极其现实。一方面,高校女生择业就业上多转向公关、文秘、市场营销等部门。另一方面,许多女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她们非但要在能力素质上与男生竞争,更要在心理、生理上同男生竞争。这种不公感使之更倾向于现实的工作,她们在择业上有种听天由命或盲从的心理,择业要么过份依赖政府,要么斤斤计较。
上述九十年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突出特点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择业现象的形成和变化,既受社会制度、社会体制、传统文化、社会时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决定或影响,又受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理、心理等主观因素决定或影响;在主客观因素中,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积极影响,又有来自国内外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消极影响。
1.客观因素分析:
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现实,是形成上述变化的最主要的客观依据。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大学生的择业也正由国家的计划分配逐步向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过渡中。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现实直接引发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并以此为起点,使大学生择业观形成多元化的态势。市场经济是双刃剑,它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传统、社会时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加之,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爱国主义的传统和整体为上的群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就使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择业观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使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表现在择业价值期待趋向社会化,能兼顾国家、集体需要,实现社会理想,择业主体意识增强和择业追求平等,竞争强调公平等方面;其负面效应是各种错误的择业观念,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择业观念沉渣泛起,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表现观抬头,择业标准趋向商品化,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择业社会岗位等级化等方面。我国九十年代大学生择业观表现的突出特点,其最主要的客观依据正在于此,其它的诸多因素均是在此基础上发生作用的。
2.主观因素的分析:九十年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不够成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心理素质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是形成上述变化的最主要的主观依据。
大学生的价值观既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映,又表现出他们作为特殊群体的特点。他们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价值观处于形成期,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表现了他们价值观的特点;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期和青年期的中后期阶段,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注重独立思考,社会阅历少,心理素质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表现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特点。正是由他们在价值观上的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使得一部分比较自觉地注意价值观改造、价值观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双重效应面前,社会处于低潮,在国际反动势力妄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和平演变的压力面前,在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严重影响面前,能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逐步树立社会主义的择业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反之,一部分放弃或不注意价值观改造、价值观不成熟的大学生,不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拒绝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在历史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只要我们注意依靠理想、信念的力量,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增强心理素质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