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个月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为25%或更高,再出血的病人病死率为50%,因此,急性期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对减少复发,预防再出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健康指导
1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指导患者发病后绝对卧床休息4-6周,患者的一切生活由护士和家属协助,无并发症第7周可以坐起,在床上活动,第8周可离床站立,逐渐在室内行走[1-2]。
2 心理护理
情绪激动可诱发再次出血,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讲解相关知识,减少探视次数和时间,保持环境安静,为患者创造适宜的休息环境。
3 合理膳食
由于绝对卧床,患者肠蠕动减弱,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避免饱食,饮食应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以新鲜的蔬菜水果为宜,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便秘及腹胀。
4 止痛镇静
剧烈的头痛常令患者难以忍受,应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或镇静药,常用的药物有:(1)氨酚羟考酮5mg口服,每6小时1次;(2)吗啡控释片30mg口服,每12小时1次;(3)劳拉西泮0.5mg睡前口服;(4)右左匹克隆3mg睡前口服[3-4]。
5 排便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要,便秘用力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诱发再次出血,甚至发生猝死[5-7]。发病初期,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便,应说服患者养成在床上排便的习惯,有便意时不要控制,为其创造一个易于排便的环境,挡上帘子,便后开窗通风,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一次的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可使用缓泻或肠道润滑剂,必要时给予灌肠。指导患者每日进食蜂蜜、熟透的香蕉,糖尿病患者可饮用一小匙香油[8-9]。
6 出院指导
一般病人6周后进入恢复期,出院后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学会自我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戒烟、酒,多食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10-1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静.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30):6471
[2]于桂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08):166
[3]武春艳.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04):115-116
[4]郑雪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07):268
[5]Sang-Beom,Jeon,Gunjan,Parikh,H Alex,Choi,Neeraj,Badjatia,Kiwon,Lee,J Michael,Schmidt,Hector,Lantigua,E Sander,Connolly,Stephan A,Mayer,Jan,Claassen.Cerebral microbleed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surgery,2014,74,(2):181
[6]张瑶,赵良辰,范丽芳.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05):668-669
[7]N V,Samosudova,V P,Reutov,A L,Krushinsky,V S,Kuzenkov,E G,Sorokina.Effect of locomotor activity on ultrastructure of cerebellar neurons,neurological disturbances,and survival of Krushinsky-Molodkina ra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J].Bulletin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12,153,(6):830-4
[8]邓明霞.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04):99-100
[9]郭小英.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10,(06):92-93
[10]李宜芩.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镇静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25):141-142
[11]裴丽娜,何茂蕾,牟春荣.丙泊酚在神经科重症患者应用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04,(05):101-102
作者简介:袁红,女,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工作单位:133000,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论文作者:袁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蛛网膜论文; 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延边论文; 刺激性论文; 情绪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