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1)
【摘要】目的:对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40例普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定位技术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尖端位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19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1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4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可采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准确判断中心静脉尖端位置,提升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
【中图分类号】R5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56-02
在临床实践中,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中心静脉导管头端的定位位置为上腔静脉下1/3处,但是,在置管过程中,容易造成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在导管放置过程中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可对患者心房内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同步检查,然后根据P波的变化情况准确放置导管定位方式[1]。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40例普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对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40例普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在19岁~73之间,平均(39.5±2.7)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6例,患者年龄在18岁~72岁之间,平均(38.6±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患者床边,采用超声探查的方式,确定导管预置长度,对上臂术野进行消毒处理,并铺无菌孔巾,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正中静脉进行穿刺和置管操作,缓慢推进导管,直至达到预置长度。
1.2.2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定位技术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取平卧位,连接心电导联,预留Ⅱ导联的心电图正常P波;采用超声探查的方式,确定导管预置长度,对上臂术野进行消毒处理,并铺无菌孔巾,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正中静脉进行穿刺和置管操作,推进中心静脉导管至预置长度减去10cm处[2]。将导管内的导丝尾端与心电连接器进行连接,采用腔内电图,对心电监护仪的P波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缓慢推进导管。如果P波的振幅升高,则说明导管尖端已进入SVC段,当导管的尖端接近CAJ时,P波的振幅达到最高,此时,继续缓慢推进导管,P波振幅逐渐降低,并且呈负向P波,说明导管已经进入右心房中,然后缓慢退出导管2cm,固定导管[3]。
1.3 心电图判断方法
如果Ⅱ导联P波振幅>0.25mV,则为阳性;如果P波振幅<0.25mV及P波无变化者,则为阴性。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对于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对于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以及%表示,同时还需要分别采用t和χ2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置管方式后,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尖端位置统计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中,有19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1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4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临床常见监测和治疗方式,应用范围广泛,但是,在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护理不当,则会导致患者产生血栓、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根据相关研究,部分并发症的发生于导管末端位置有一定的关联。在传统的导管置管过程中,对于导管穿刺深度的难度控制难度比较大,如果穿刺过深,则会造成患者心律失常,在长时间留管下,还会导致患者心内膜受损。另外,对于一些重症患者,要求长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如果导管位置留置不当,则会影响监测结果,进而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造成阻碍。通过应用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引导穿刺导管的留置位置和深度[4]。
本文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40例普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定位技术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尖端位置进行统计比较。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19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1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4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进行穿刺过程中,以心电图监测所得P波,即可准确判断出导管尖端位置,其应用原理为:在金属导丝的穿刺过程中,起尖端附近有探测电机,P波是心房去极波,探测电极与心房综合向量轴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会对P波的形态以及振幅产生较大影响,当导丝进入患者右心房时,P波振幅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金属导丝上的电极被窦房结和由其发出的三条传导束的刺激作用。通常情况下,P波振幅在0.25mV以内,随着探测电极进入右新房,会对右心房的内壁和窦房结造成撞击,此时,心房的电传导信号强度会不断增强,P波的振幅也会随之加大。随着导管丝逐渐退回上腔静脉,P波振幅就会逐渐恢复至置管之前的水平,对此,可以读取深度,然后以此为依据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长度[5]。由此可见,在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可采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准确判断中心静脉尖端位置,提升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芬,陈阳,王希楠.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3):57-60.
[2]何虹,范彬,张玉红,等.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4-8.
[3]程丽芬,吴云,张秋霞,等.基于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观察[J].安徽医药,2017,21(8):1545-1547.
[4]肖熙,邱小芩,胡琼燕,等.锁骨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堵塞328例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3):255-258.
[5]李黎,陈月香,李向君,等.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6):557-558.
论文作者:王勇,程微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中心论文; 振幅论文; 心房论文; 心电图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