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要论文,两手抓论文,基本方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党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之后,邓小平同志密切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主要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和惩治腐败,等等。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重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这一方针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想,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因而应当成为我们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针。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什么必须把它作为一项基本方针?邓小平同志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等方面,深刻地阐明了坚持这一方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
在1982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和斗争,要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走。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或者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即: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是否搞好这些工作,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重申这四项工作,并加重语气,把“必要保证”改为“最重要的保证”。为什么说它们是最重要的保证呢?
首先,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回顾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指出那时我们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现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更需要有这种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否则,我们就会在精神上解除武装,就不能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其次,共同的理想和纪律是全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国家这么大,人这么多,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邓小平同志指出:一要靠理想,二要靠纪律。一般地说,团结的最根本最牢固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和要求。我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是,人们对于共同利益和要求的正确认识是不能自发产生的。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使人们真正懂得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而形成对共同利益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共同理想。维护共同利益的组织纪律,就是共同纪律。共同的理想和纪律,实质上是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理想和纪律,人人只为自己打算,甚至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我们的国家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要想取得四化建设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再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贫困,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也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就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所以,中国最关键的、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稳定。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
最后,实行对外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政策难免带来一些负效应,不及时纠正会走邪路。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积极的,因而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它和任何事物一样,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邓小平同志经常提醒人们: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这就是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钻进来,影响我们的人民;对内搞活经济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活到什么程度,也是有问题的。譬如有人以吸引外商和外国游客的需要为名,主张搞“红灯区”;有人把走私看作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捷径;有的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和送“回扣”当作搞活经济的有效手段,等等。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这些消极现象,让党风、社会风气坏下去,改革开放政策就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就会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那样,我们就有失败的危险。所以,我们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注意端正党风,搞好社会风气,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惩治腐败,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应当而且也有可能做到协调地发展。就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就是因为社会主义不但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我们要讲物质利益,但首先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我们也承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定的物质利益,但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的利益,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一切向钱看”。否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所以,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中国特色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健康地、全面的向前发展。如果不执行这样的方针,就会违背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我们的社会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变成一种畸形的社会。那样,即使有什么特色,也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人的培养问题。他说,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培养、选拔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合格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他还从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历史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意义。
首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实现我们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我国过去人口增长过快,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仍然是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又是我国的一个优势。然而目前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总体上说还不能适应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把劳动力数量多的优势转化成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有了这样的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经济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有把握实现。所以,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当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时,他认为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并且说,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他一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
其次,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大计。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地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后来,他又反复强调这一问题。他指出,我们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当精神污染出现时,他说,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制止,而让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党严重。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针对国际上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这一企图,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关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他多次提出,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的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的干部。要特别教育我们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成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
再次,按照“四化”标准选拔领导班子是长治久安的关键。在1984年10月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胆起用中青年干部。他认为,其他方面出这个那个毛病不要紧,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来要出大问题,要犯大错误。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讲话中,他又强调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在如何贯彻执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给我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状态。
邓小平同志分析了产生思想战线领导软弱涣散状态的原因,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他指出,有些同志对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各种犯罪活动以及腐败等问题,遇事手软,下不了手,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当作一般性质的问题来对待。有不少同志则是片面地总结历史教训,把讲思想斗争、严肃处理、用专政的力量来巩固政权也当作是“左”的东西,因此,在对错误倾向、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组织处理上,滋长了过分容忍、优柔寡断、畏难手软、息事宁人的情绪。有的同志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顾此失彼。怎样纠正这些偏向呢?一是要有战略眼光,对问题能够提得高一点、看得深一点,能正确分析形势;二是要掌握唯物辩证法,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克服片面性;三是要有坚决严肃认真的态度。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此外,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能丢;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发挥主导作用;共产党员要站在斗争的前列;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以身作则。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高级干部整顿起。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都好办了。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这篇纪念文章中,概括了刘伯承同志的高贵品德和优良作风,指出这些至今仍是我们领导干部的表率。他还对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恳切的希望,这就是: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全局;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不搞小圈子,能容忍各方面、团结各方面;努力工作,在艰苦创业和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这也是对所有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勉励。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不懈,抓出成效,取信于民。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贯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要从具体事件抓起,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情,取信于民。对于违法犯罪的,不管是谁,属于什么性质就是什么性质,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对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他们影响大,出了问题危害大,严肃处理了效果也大。还要善于抓苗头。一个势态出现,不要使其蔓延。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
第四,要运用好教育和法律这两个基本手段。
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资产阶级腐朽东西的影响,改善社会风气,应以教育、引导为主,靠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工作,必要时也要采取法律手段。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自身的建设,是提高人的素质,转变人思想。因此,它的基本手段是教育。邓小平同志总结学潮和动乱的教训,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也发展不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要抓紧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坚持用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党员。同时,还要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传统的教育,等等。他还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育效果,提出了许多意见。
但是,教育只是一种“软约束”。在有些情况下,光靠教育的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种“硬约束”,既法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沉痛教训,十分重视这项建设。在贯彻“两手抓”方针问题上,他认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等工作中,属于法律范围的问题,要用法律来解决。在非常状态,必须依法从重从快集中打击,严才能治住。法制不仅是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尽快学会依法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同犯罪分子作斗争,这是现在和今后的一个新课题。加强法制,除了加强立法和执法之外,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律教育要从娃娃开始。要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这样,违法乱纪现象就会减少。当然,严肃处理也是一种教育,不仅对犯罪分子是一种教育,而且对他人也是一种教育。
第五,努力创造减少和消除各种消极现象的基本条件。
邓小平同志从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以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积极变化,治安状况好转,犯罪行为减少等事实中得出结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的那些消极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既是斗争的过程,也是说服教育的过程,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取得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是这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是不够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的增长,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只要争取到这一条,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我们都可以稳如泰山。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