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依托生活论文_雷炳民

让数学课堂依托生活论文_雷炳民

(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圣山辅导完小,浙江 兰溪 321106)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创设情境,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把数学“用于生活”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用活生生的事例来教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

一、选择“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选择鲜活的生活材料,将这些生活材料与学习数学的距离拉近,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思索,去创造。

在新世纪教材编排中,里面有许多例题、练习都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进行适当诱导,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示了一道尝试题:“143-98”,通过自学课本,学生会正确计算“143-98=143-100+2”,但对于减去100后为什么要加上2,一时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在我意料之中。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的游戏情境:把教台当成柜台,上面放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并标明价格;然后由两名学生上来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买卖情况。其中一个“顾客”带来了143元钱来到柜台边准备购物,里面是一张百元大钞和四十三元零钞。只见“顾客”挑选了一只标价98元的篮球,随后“顾客”掏出一张百元大钞,递给“售货员”,这时他手里还剩下43元,即列式为143-100=43(元),只见“小售货员”接过钱后,找给“顾客”2元钱,这时“顾客”手里还有45元,即43+2=45(元),也就是说多减去的2元应该再加上余下的等于手里的钱。这样,把抽象的运算生活化使学生获得了生活的实践,具体的实践生活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中的疑难困惑,尤其遇到数学的重难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几时几分,我创设了五个生活情境,先用课件出示小明在家活动的几幅画面和对应的钟表时刻,让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学生的兴趣迅速地被激发,有的同学高高举起小手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小明在脱衣服,准备睡觉了。”还有的同学反驳道:“不对,小明是在穿衣服呢,他正在起床呢!”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及时判断,而是提醒他们:仔细找找图上还画有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发现:图上还有挂钟。我就继续引导他们,仔细读一读钟面上显示的是几时几分,他们都睁大眼睛看着图上的钟面,学生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进行小议论,并很快地知道钟面的时间。同时有的同学就把手举起来了要第一个发言,紧接着,其他的同学也豁然开朗,高兴地向我示意他们知道了答案。看到他们兴奋的表情,我就让他们轻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在集体交流时,同学们都表示第一幅图是小明在穿衣服,因为钟面上显示的是6时,我就趁热打铁进行点拨,告诉学生在审题时要仔细别把钟给忘了。接下来,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说一说其它几幅图:小明在什么时刻干些什么事情。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这回观察就比较仔细了,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对了,看见学生的兴致如此高昂,我就顺势指导学生读一读,写出具体是几时几分,并教会他们怎样用数学符号表达时刻。由于这节课创设的情境特别贴近学生每天的生活,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教程中,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先让学生进行折、看、比活动,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身边树叶的纹理、房屋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诱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人的体形、蝴蝶、鸟类等等。最后,教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张你最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纷纷地在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对称图形。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中原来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四、进行“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用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了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学了“利息”后,让学生当一回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践练习:如果将8盒香烟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实践,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构建生活课堂—提高农村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3]《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论文作者:雷炳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让数学课堂依托生活论文_雷炳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