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试论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现在和未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征、现状、障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 农业科技成果 商品化 产业化
农业技术进步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点。但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往往与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同步,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节是严重影响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起重大推进作用的现实问题。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长期徘徊在30%左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在农业产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节省农业物化投入的需要量;二是在投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农业产出量;三是适当增加农业物化投入的需要量,大幅度增加农业产出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很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指数仅为30-50%,距美国80-85%的科技成果利用率相差甚远,还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未进入生产领域。这充分说明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可以使我国农业生产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就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而言,虽然与国外农业科技水平相比还不够高,但主要问题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扩散速度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一方面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有效供给短缺,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加速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除了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强化农业生产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外,应当着重在某些产业中实行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以此实现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双重目标。
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征
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就是科技进入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模式。科技成果商品化是农业科学技术走向生产、形成社会所需求的商品,这是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结合的第一步;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运用最新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使其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这是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结合的第二阶段。这两种重要的形式是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传播和产业化。但两者的区别是:第一种形式中科技成果创新的主体与利用这一成果进行商品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第二种形式中科技成果创新的主体与利用这一成果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主体是一致的。在现实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推动两种模式同时发展。
农业科技产业本质上属于农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活动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必然产物。农业科技产业化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农业技术本身可以形成产业;二是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它的全过程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出发点,通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规模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等几个阶段,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质上是在农业科学技术内在的推力和市场需求拉力的作用下,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利用其创新成果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有主导产业,形成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2)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以及经营一体化;(3)以科学技术为主要资源投入,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商品率;(4)高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和资金利用率。
二、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产业化的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客观外部环境,广大农业科研单位积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通过科研单位内部微观主体改革的深化,初步建立起贡献与效益挂钩的按劳分配的管理规则,权、责、利相结合,把竞争机制引入科研领域,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几年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竞争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研单位认真领会和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指导思想,增强了科技人员的经济意识和科技商品意识,激发了科研单位内在活力,促进了研究方向任务的调整,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拓宽,从注重提高产量研究向产量、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产中技术研究,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研究转变,从单学科、单项技术的基础研究向多学科、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转变。农业科研的上、中、下游衔接得到了改善,物化技术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从而加快了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其次,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分流,提高了研究效率。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开发、管理三支队伍建设各具有一定规模,并逐步趋于合理的比例。一方面加强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开拓了技术商品市场,发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科技企业,推动科技进入农村经济,促进以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为内涵的农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组织了一批精干的科技队伍,发展高新技术研究和农业技术性研究,增强了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能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在农业科研体系构建上,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突出重点,为全面优化农业科技系统结构,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协调、开放、高效有序运转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打下基础。再此,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实力和活力。农业科研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结合其所在地区的特点,通过开展技术咨询、转让、承包和推广服务,主动参与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创办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农业科技企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开发、生产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勇于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有效需求,促进农村经济依靠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增强了农业科研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研单位经费不足的状况。
据统计,1992年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共签定技术合同4562项,成交总额达到1.4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75%;全国1142个农业科研单位兴办各类经济实体617个,完成产值52174万元,总收入43573万元。1993年,对农业部35个直属研究所、20个省级农科院(下属187个研究所)和全国不同地区17个地区级农科所的随机抽样调查,仅上述239个单位就兴办经济实体723个,当年完成产值42867万元,总收入达38050万元。据1992年统计,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总收入中,事业收入已经占到37.6%,事业收入与国家拨款的比例为1∶1.4,其中技术性纯收入占事业收入的比例为45.6%。1993年,对农业部直属6个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共创办经济实体178个,比1992年增长近300%,事业收入同国家拨款比例已达到1∶1.1,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事业收入2300万元,比1992年增长18.1%。另据1993年对全国农业科研单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科技开发创收中,技术性收入已占事业收入的64.7%。
从全国省市级农科院系统重点经济实体调查中可以看出,1994年整个系统科技开发纯收入总额达到18834万元,科技经济实体总数为785个。平均每个科技经济体科技开发纯收入为24.85万元,整个系统中纯收入30万元以上的科技经济实体占其科技经济实体总数的18.1%,说明科技经济实体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势。从科技经济实体开发创收区域分布情况看,沿海及东北11个省市的农业科技经济实体开发创收总额为12677万元,占全国农科院系统重点科技经济实体总科技开发创收的67.3%,而其它19个省、自治区的科技开发创收总额为6157万元,仅占全国农科院系统重点经济实体开发创收额的32.7%,说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的科技开发创收明显高于其它内陆省份。从科技开发创收的主要产品产业看,主要是动植物杂交良种(如杂交玉米种、蔬菜种、畜禽种等)、农药、饲料、复合肥等,说明了科技开发创收的产业主要是农业科研中可控性较强的物化成果,是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高的最重要的物化投入要素。
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因素
农业科研成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及自然系统内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虽然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搞了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教训,但就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来讲,还是刚刚起步,仍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利弊,以便寻求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增长。
任何一种理论和模式的应用和运行都离不开具体的现实环境条件,下面就对我国的农业、农民及农业科研体系作一简要分析。
农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基础产业,有它自身的特点。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生物再生产过程,这说明农业部门除了与非农业部门一同承受市场风险之外,还要承受自然风险,农业生产受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刚性约束,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导致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甚为有限,这种情况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人口的过度膨胀和土地资源锐减,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面临着人口增长,消费收入增加和城乡双重工业化需求的重压,使得农业这个自身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基础产业相当脆弱,且后劲不足。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长期以来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农民收入增长滞缓,不仅直接影响农业再生产的物质投入,而且还影响到农民自身的智力开发。其结果是:一方面农业增长徘徊不前,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智力素质的发展受到压抑。目前,在农村轻视教育的观念相当普遍,据有关资料调查,我国现有1.8亿文盲,其中青少年文盲占文盲总数的30%,而且每年至少还增加200万新文盲。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比较利益和成本的合理经济行为力量驱动下,使得人口城乡流动速度加快,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结构中分析不难看出,大部分是农村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他们的现实流向导致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激烈的竞争和农村有用人才的空虚,这一现实状况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农业科研系统内,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即信息不通畅,导致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机构、教育机构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薄弱,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传播、扩散过程障碍重重,农业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在农业科技系统有序运转。
以上概要分析表明,在当前情况下,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任务相当艰巨,即使将来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其原因在于农业与工业不同,农业是为社会提供基本消费资料和为工业提供原料的准公益基础产业,自身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同时又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但是在某些需求弹性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领域,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者能从中获取大部分剩余,这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实行产业化。
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农业科研部门和高等农业院校在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科技竞争意识不强,市场经济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在原来科技体制下的思维惯性影响下,不少农业科研部门和高等农业院校只注重科技成果(特别是理论性成果)的生产,而对开发性成果的研究积极性不高,造成能够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成果储备不足。科技开发创收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虽然对科学研究中有重要贡献者有晋级、晋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缺乏对科技开发人员的较强激励机制,影响了科技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科技企业家。这是制约农业科技开发创收及科技成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产生了一大批发明者、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以及由他们培育出来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的作用是第二位的。他特别强调企业家和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落后,其根源就在于相对缺乏发明者、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的企业家。从调查中的结果也证明了熊彼特的观点。如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饲料行业中骨干科技企业,就是因为有既精通业务,又善于管理的优秀科技企业家。
第三,资金短缺导致农业科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开发资金普遍短缺,且来源不稳定,贷款份额甚为有限,缺少完善的种试基地和现代化的科技试验手段,大量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和实验阶段,已上马的科技开发项目因资金难以筹集到位而被迫下马,加之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并不能承担企业的风险,没有直接的市场、经济压力,其结果造成农业科技开发周期长、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吸收能力差,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第四,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法律、金融、信贷及税收等支持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市场机制不完善、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健全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步履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改善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所需的外部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市场机制,保证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逐步趋于规范化、制度化,促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向广度和深度上拓展。
第五,从农业产业的特点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征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难度要比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多、难度大。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投资者的目的是追求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农业生产的周期长,比较利益低下,除承受市场风险外,还要承受自然风险,因而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达到私人对农业投资的社会最优水平,导致对与农业产业相关的相关的农业研究、技术创新及农业科技产业领域的有效投资不足,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者长期收入增长滞缓,对农业科技成果或科技产品有效需求能力弱化。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此外,由于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强烈排他性,尤其是在广阔而开放的田野上进行农业生产,使得技术保密成为一种成本极高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在实行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时要阻止那些没有付费便消费此成果的行为来说是不现实的,即使勉强推行,也将会导致高昂的管理成本,而且很难消除“免费搭车”的现象。因此投资者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领域要想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市场价格的机制来完全占有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是十分困难的。因而投资者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济活动领域投资利益驱动力不足。然而,对于那些具有较高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的农产品生产,由于技术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生产者能从中获取大部分收益,这类农业科技成果可以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并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