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多元化与政治和谐:当代西方新的现实政治_政治论文

意识形态多元化与政治调和:当代西方的新现实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化与论文,当代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超越社会民主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政策主张,即变“依赖福利”为“积极福利”,力图帮助连输四届大选的英国工党赢得大选。1998年,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吉登斯提出将权利与责任相联系,责任与权益相结合,解决失业补偿实际上可能增加失业的难题;通过教育,使依赖社会福利的人适应社会,从而实行社会民主,使个人自治与社区义务相协调,社会目标与市场作用相协调。这一思想旨在综合两种对立的经济政策,即中左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现代)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政策与中右派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政策。由此,吉登斯成为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的精神导师,《第三条道路》被看作布莱尔和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第三条道路政策的宣言书。①然而,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仅仅是一种中左派政治哲理和策略,且并不属于中左派政党的专利。二战以后,中右派的保守党派一直都在采用第三条道路政策,即部分地采纳中左派的福利国家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都沿用这种混合性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中左派和中右派政治策略的共同特征是调和妥协,为了取得和维护权力,不惜放弃自己的党派立场,采纳对立党派的政策;在必要时,与中间党派、甚至敌对党派合作。这种政治策略,与其说是第三条道路,不如说是以马基雅维利主义和霍布斯哲学为代表的传统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的体现。依照现实主义政治哲学,政治与道德无关,夺取和维护政治权力是政治活动的唯一目的。所以,为了夺取和维护权力,信仰、立场、政策、盟友都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调和妥协政治主要涉及具体的政治竞选策略和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政策,却缺乏明确的政治理念。所以,更接近现实政治(Realpolitik)策略原则。“现实政治”原则由德国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家路德维格·冯·罗乔(Ludwig yon Rochau)于1853年在《现实政治原则》(Principles of Realpoli-tik)一书中提出。后来,这个词语与关注权力的政治理论相联系,淡化理念、道德和原则,被看作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一种体现。美国人倾向于用“现实政治”来描述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国际权力平衡,而德国人则倾向于用这一词语来描述温和现实的国内政治,作为达到强化国家权力和社会秩序的目的。最有名的“现实政治”倡导者是奥托·冯·俾斯麦(Otto yon Bismarck),其政治手段的特点是马基雅维利的实用主义原则,为了维护权力,在必要时,进行政治妥协。例如,俾斯麦实行书报检查制度,制定了反社会主义法律,解散社会民主党,逮捕其领导人;同时,却又实行类似社会民主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的雇员福利政策,缓和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改良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在打败奥地利时,却不要求割让土地,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和安全创造了条件。实际上,在当代西方,赢得政治权力的主流政党都采用实用主义的妥协调和策略,以赢得多数选票。选票就是一切,信仰无关紧要。所以,这些政党被看作采取温和政治立场的中左派和中右派,而那些持原教旨(fundamentalist)立场的党派或理论家们(ideologues)则都被边缘化为小党派。我们将这种当代现实主义政治策略称为新现实政治原则,其相应的英文术语应为neo-Realpolitik。

新现实政治原则与旧现实政治原则的区别在于:1)旧现实政治原则由代表一定阶级的政治集团所采用,为其长期垄断权力服务,而新现实政治原则却是民主政治中的党派政治游戏策略,为特定党派赢得政治选举,短期执政服务;2)旧现实政治原则以政治高压为后盾,新现实政治原则却只能以政策和策略的灵活性来吸引选民的支持;3)旧现实政治原则兼顾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而新现实政治原则却被短期的民意变化和选举成败所左右。

1990年以后,新现实政治原则在西方党派斗争中被普遍采用,由新社会运动以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左翼和右翼政治党派数量众多且倾向多极化、中间选民影响力增强等社会政治背景所决定。新现实政治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但也没有脱离一般政治规律。

一、新现实政治的社会政治背景:意识形态多元化、两极对立均势化、中间选民强势化

新现实政治的社会政治背景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新社会运动而发生的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代表劳工和社会下层的中左派政党与代表工商阶层和社会上层的中右派政党两极对立的势均力敌和中间政治势力的增强。新社会运动指现代妇女运动、生态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等社会运动,寻求与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相联系的公共政策的改变,而不像传统劳工运动那样,注重经济议题。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帕金(Frank Parkin)认为,新社会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来自“新中产阶级”,而非社会下层。②关于新社会运动的社会背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科技发达国家主要以服务和信息的生产和消费为基础。③美国政治科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提出后唯物主义(postmaterialism,又译为后物质主义)观点,重新组合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等级,认为战后年龄群需求的第一优先已经“从压倒性地强调物质福利和物质性安全向更多地强调生活质量”转移,亦即审美的满足、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④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认为,在20世纪后半叶,新信息技术发挥重大作用;相对于社会阶级,消费者的不同类型变得更为重要;服务行业和白领工人兴起;劳动力女性化。⑤美国文学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Frederic Jameson)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晚期资本主义,认为这一时期具有劳动力和资本高度流动的后现代性。⑥吉登斯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晚期的、发达的、激进的现代性新时代,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会和危险,生活政治取代解放政治。⑦

总之,新社会运动和关于这种社会运动的理论探讨都反映一种从特别关注物质需求,选择单一的社会向更多地关注人类的自我完善,选择多元化的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人们对于自我完善和更多的生活选择的追求导致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关注点的多样化,并进而使传统的左翼和右翼的政治对立发生了变化。

表1显示,由新社会运动所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与传统政治议题交织在一起,对美国两党政治对决产生了交叉影响。从而使两大党的政治对决成为新旧意识形态和政治关注点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多元化格局。一般来说,自我界定为自由派的人支持民主党,自我界定为保守派的人支持共和党。小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肯尼迪(Kennedy)、约翰逊(Johnson)都实行新(现代)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政策,现在又加上生活方式自由化倾向。以里根(Reagan)为代表的保守派赞成自由经济,维护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包括福利国家政策问题、政府的作用问题(要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市场作用)、医疗保险问题(政府保险计划还是私人保险计划)和民权问题。与新社会运动相联系的新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包括与妇女地位相联系的平等权利问题、堕胎、同性恋、环保等问题。对于宗教的态度与新意识形态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一部分两党的追随者因在新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热点问题上与党的主流思想相背离,而投入对方党派或者成为独立派。从而,导致两党旗帜下的政治阵营重新洗牌,出现一种新的政治格局。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基本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与经济和社会地位相联系的社会阶级对于政治选举的决定作用及其与党派的关系,提出“民主阶级斗争”的概念。⑧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以经济、阶级、党派、宗教、意识形态、家庭、性别、年龄和地区,将选民区分为不同群体。⑨密歇根学派进一步发现,心理性党派是投票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⑩同时,经济回顾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将候选人的政策能否使投票人得到经济实惠看作投票意向的决定性因素。(11)V.O.凯伊(Key)的“负责任的选民”理论却认为,“投票人不是傻瓜”,他们并不被能言善辩的鼓动者所左右,而依据政府执政表现,来作出抉择。从而指出党派不稳定的可能性。(12)关于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希腊新马克思主义者尼科斯·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提出代表办公室秘书、管理人员等固定工资收入者的“新小资产阶级”(newpetty bourgeoisie)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由店主、工匠和小农组成的旧小资产阶级。新小资产阶级占据一种矛盾的阶级地位,错误地将自己的命运与自己的实际上的压迫者,资产阶级相联系。从而巩固统治阶级霸权,削弱无产阶级组织自己的能力。一些美国学者用这一视角来研究罗斯福新政,认为美国统治阶级通过最低工资和劳工法等福利国家政策,来对劳工的一些要求做出让步。从而促使劳工与资产阶级政府的某些部分结盟,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避免社会主义革命。(13)

图1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美国的选民党派结构大体上稳定在50%多的选民认同民主党,30%多的选民认同共和党的格局。这种相对稳定且多数选民认同民主党的选民党派结构与密歇根学派的社会心理党派观点和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观点相符合。由于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历届民主党政府推动福利项目,维护少数族裔的公民权利,因而,劳工阶层和少数族裔一边倒地认同民主党,使得民主党长期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社会运动所导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多元化、生活方式自由化,以及福利国家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走入困境,经济滞胀,失业增加,一些民主党的支持者脱离民主党,成为持观望态度的独立派,甚至倒向共和党。新保守主义的出现代表这些民主党的背叛者的思想行为。新保守主义者本来是追随民主党的纽约犹太人知识分子,因不满生活方式自由化,而寻求与尼克松的社会政治保守思想相认同。如图1所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认同民主党的选民减少,独立派数量增加。一些学者依据这一事实提出“党派消解”(dealignment)理论,认为,现在的投票人受意识形态热点问题束缚,对于政治热点问题如此敏感,以至于在做投票决定时,抛弃他们自己的党派。(14)然而,党派并没有像党派消解论者所预料的那样,持续消解,以至于消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派性表现出反弹趋势,主要表现为共和党的支持率持续增强,民主党的支持率有所下降,但持续坚挺。同时,持观望态度的独立派数量也居高不下。另外,不关心政治者的数量下降,选民政治热情高涨的情况与独立派数量增加相对应。这一方面,是由于里根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由于新社会运动所引发的社会争议持续发酵,右翼保守势力将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推向极端,成为新右派,发动了一场右翼运动,作为对于以新左派为导向的新社会运动的反制。同时,作为对于在新社会运动影响下出现的宗教左派的反制,以福音传教派(evangelism)为核心的宗教右派(或基督教右派)十分活跃。这些都拉高了共和党的社会政治支持度。

图1 美国民主党、共和党、独立派变化趋势,1952—2002

注:数据来自交叉列表运算,采用变量VCF0303a:Party ID Summary和VCF0004:Year of Study,《美国全国选举研究》(ANES)民意测验累积文档,1948—2004。

20世纪50年代,V·O·凯伊提出党派重组(realignment)理论,并断言,美国两大党占据政治统治地位的轮流周期是30年左右。(15)于是,美国政治科学家们便期待着民主党在国会中所占据的多数地位,由共和党来取代,并且维持几十年。然而,他们现在所看到的却是:两大党势均力敌,作为中间派的独立派举足轻重的局面。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势均力敌或接近势均力敌的选举在美国已经成为常态。克林顿赢得总统选举,但他却只得到43%的大众票。(16)更为不妙的是:1994年发生了所谓的“共和党革命”(Republican Revolution),即在中期选举中,1952年以来,共和党第一次在国会两院都成为多数。同时,共和党得到了一半以上的州议会多数席位。(17)2000年,小布什(George W.Bush)以271对266的选举人票,险胜艾尔·戈尔(Al Gore),但他却比戈尔少了543,895张大众票。这是1876年以来,最势均力敌的选举。(18)2004年,在反恐遮盖国内政策的情况下,小布什以286对251的选举人票和50.74%对48.27%的大众票,勉强连任。2008年,奥巴马(Obama)以365对麦凯恩(McCain)的173张选举人票,以52.92%的大众票对麦凯恩的45.66%,当选总统。但在2010年中期选举后,他却面对一个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在州长选举中,共和党也得到了多数州长职位。(19)

类似现象也在英国出现。从1931年大选开始,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一般来说,90%以上的英国选民要么投保守党的票,要么投工党的票。然而,在1974年大选中,保守党和工党所得选票总数下降到70%多,自由党与其他小党派所得选票相加,超过20%。在2006年的地方选举中,伦敦巴肯—达格南(Barking and Dagenham)自治市的传统工党选区却选了极右党派英国民族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的候选人。(20)针对这种现象,学术界出现了阶级消解(class dealignment)概念。(21)有些学者将工人政党在工人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力的降低与环保和反核等新的关注点相联系,提出“正在衰退的阶级的政治意义”(declining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class)的观点。(22)然而,这不过反映了意识形态多元化和部分社会下层对中左党派失去信心,而非阶级的完全消解。

同时,政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党派繁荣发展,超过两大党,截止2010年底,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党派有52个,地方性政党21个。(23)目前,英国有6个左翼政党,3个右翼政党和两个中立政党在英国下院和欧盟中有代表。另外,还有15个全国性政党,25个英格兰政党,14个苏格兰政党,8个威尔士政党,7个北爱尔兰政党,被视为重要政党;27个左翼激进小党,9个极右小党,3个宗教小党派有一定政治影响。(24)当前,在法国,除过轮流执政的中左和中右联盟外,在左翼方面,有8个政党;在右翼方面,有4个政党。在德国,近年来,绿党和左派党加入了执政竞争行列。这种新党派大量涌现的政治多极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元化相一致,侵蚀了大党的政治基础。

在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政党格局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左派政党和中右派政党的中间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在欧美各发达国家,形成由左翼、中左派、中右派和右翼组成的四个层次和两大阵营的松散统合。当今的左翼,在英国,有时又被称为硬左派(hard left),表现为以新左派思想为导向的激进左派,包括新左派、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共产党和新的反资本主义政党。右翼指以新右派为核心的各种各样的极右派别,包括新右派政党和团体、宗教右派势力、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和团体。在英国,中左派有时又被称为软左派(soft left),指各种各样的温和左翼政党,包括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自由主义政党和参政绿党。中右派指对中左派政策持宽容态度的坚持社会保守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的保守派政党。极端或激进派别大多都以与他们立场相近的中间政党为政治靠山,并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形态来影响中间党派;中左和中右党派以与自己立场相近的极端派别为自己的政治基本盘,同时,以灵活和包容的政策来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和对立派别的合作。

二、新现实政治的特征及其在欧美的不同表现

有学者将吉登斯对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改造和创新总结为:超越左右,淡化意识形态;重视生产和社会公正两者的结合;思维方式上鲜明的创新性和高度的灵活性。(25)这种总结反映了英国“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特征,但尚不能在整体上反映第三条道路新现实政治的思想方法。我们将新现实政治的思想方法总结如下:(1)面对现实的实用主义哲理。新现实政治以打赢选战为唯一目的,正确与否在于能否赢得选票。这就要求政治决策者及时掌握民意动向,根据选举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政策和策略。频繁举行的民意测验为政治决策者调整政策和策略提供了比较及时准确的客观依据。这种决策方法与注重实效,轻视理论的实用主义方法完全一致。(2)精心算计的理性选择方针。从根本上来讲,新现实政治是由西方选举制度所造成的政治市场化所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理性选择理论揭示了这种政治机制的秘密。参与选举的选举人和候选人都在算计自己参与选举活动的费用和收益,力图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成果。对于候选人来说,不能当选,一切费用都要付之东流。在选战紧绷的情况下,在政治立场和政策上做出让步,不仅符合实用原则,而且,也符合以较小成本,达到目的的原则。(3)渐进中庸的混合政策。西方学者认为,民主政治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会促使国会议员支持渐进主义,(26)而最初由俾斯麦所实行的现实政治本来就是改良主义。在势均力敌的选战中,通过讨好中间选民和反对党,取得权力的政治只能是中庸和渐进的。(4)背叛支持者的机会主义手段。为了赢得中间选民和反对党部分成员的支持,新现实政治的实施者往往会偏离本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背叛自己的核心支持群体,实行反对党的政策。这种政治把戏往往会使执政者失去自己的一部分政治基本盘的支持。但如果其政策能够解决重大经济、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问题,便仍然会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5)兼容异己的包容一切原则。由于选情紧绷,不存在没有悬念的压倒性胜利,兼容异己,争取一切政治派别支持便是新现实政治的基本政治策略。在西方国家,有一种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远景规划,其政策完全以赢得选举为转移的党派,被称为“什么都是的党”(catch-all pady)。加拿大执政的自由党被看作这样的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也被蔑称为这种党。然而,现今的大部分西方执政党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什么都是的党”。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将先后担任财政大臣的工党领导人休.盖茨克尔(Hugh Gaitskell)和保守党政治家拉博.巴特勒(Rab Butler)的名字合并起来,构成巴茨克尔(Butskell)一词,来表示两党在政治上的趋同性。到20世纪90年代,又有了布撒主义(Blatcherism)一词,表示布莱尔主义(Blairism)与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的一致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现实政治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政治运作形式。但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在美国的单名制简单多数选举制与总统制相结合的体制里,两大中间党派代表两翼政治势力,并相互做出妥协,有在两大党旗帜下的比较宽泛的政治统合。但在欧洲的比例代表制或不完全的简单多数选举制度与议会制或半总统制相结合的制度中,常常出现不同党派甚至对立党派结盟组成多数政府的情况,表现出更加松散和犬牙交错的政治妥协与调和。

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了第三条道路方针。克林顿自称“新民主党人”(New Democrat),并且,成立了一个中立的民主党领导理事会(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推进温和政策。克林顿政府部分地延续了里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进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扩大了对华贸易,实行了两党都接受的福利改革;同时,努力推进民主党的新(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和权利平等政策,不成功地尝试了旨在实施全民医保的医疗改革;以“不问不讲”为条件,允许同性恋者参军。(27)克林顿还表现出一种脱离传统民主党路线的姿态,如克林顿在1996年的国情咨文中所说,民主党的“大政府时代成为过去。”为克林顿设计再选连任方案的核心幕僚狄克·莫里斯(Dick Morris)将这种策略称为“三角量度”(triangulation),即在左翼和右翼之间采取中立方针。后来,被称为“克林顿三角量度”(Clintonian triangulation)。(28)

奥巴马(Obama)也自称“新民主党人”,支持自由公正的市场,企图将民主党的公平正义精神与共和党的自由市场政策结合起来。在成功实施全民医保的医疗改革,推行对于企业的新的环保管制,签署旨在强化反对性别、性倾向和残疾歧视的《马修·谢巴德法案》(Matthew Shepard Act)之后,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增加联邦政府在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和教育方面的开支,提供各种减税和税收优惠,试图既贯彻民主党的福利政策,又延续小布什政府的一些自由市场政策。(29)

在共和党方面,里根实施了比较典型的新右派政策,依据小政府政策,他缩减了医疗救助、食物券、政府教育开支和环保项目,但也没有触动老人、鳏寡孤独、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以免丢失选票。(30)1990年,老布什基本上延续了里根的政策,但也通过综合和解法案,建立了《医疗救助药物打折项目》。(31)在2000年竞选中,小布什标榜自己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派(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以赢得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在执政期间,他实行了兼容新古典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新(现代)自由主义的混合政策,既考虑工商阶层和保守派的要求,又兼顾社会下层的利益,实行广泛减税,签署了《部分禁止堕胎法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以及《医保处方药改善和现代化法案》,通过对于处方药的减税和补贴,使享受医保人员得到更多好处。(32)

在英国1974年大选中,工党获得组阁权,但没有获得下院多数席位,被迫与自由党和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ny)联合组阁。虽然,在1974年的重新大选中,工党获得下院多数人席位,但高通胀导致1979年大选中工党的落败。一部分工党成员于1981年组织了社会民主党。在1983年大选中,工党只得到27.6%的选票,是1918年以来最低的。(33)一再落败迫使工党一再反思自己,将党的徽章从红色改为红玫瑰色,以改变党的形象。几经更换领导层,布莱尔于1994年接任党魁,提出“新工党”口号,修改党纲,结束工党对于单方面核裁军、高税收和国有化的许诺,从左向右转,走中间路线。(34)虽然,布莱尔带领工党三次赢得下院多数席位,但其获得的大众票却从2007年的43.2%一再下降。在2010年大选中,工党只得到29%的大众票,与保守党的36.1%相加,两大党的大众票百分比总数是1918年以来最低的;而自由民主党则得到23%的大众票,与其他小党的11.9%相加,接近35%,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35)从而,迫使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组阁。

从1958年到1981年,法国第五共和国一直处于戴高乐主义(Gaullist)的中右翼保守政府的统治之下,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qois Mitterrand)领导的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中左翼联盟,法国民主与社会主义左翼处于反对派地位。然而,密特朗代表中左翼的社会党一共产党联盟于1981年当选总统后,法国的政治格局便迅速以法国所特有的方式,向类似英美的中左翼与中右翼相互妥协,左翼和右翼多极并存的格局发展。密特朗实施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现代)自由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包括废除死刑,媒体自由化,征收对于财富的团结税(solidarity tax onwealth),改革遗产税,限定每周工时39小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简化司法程序。但1983年出现的经济不景气使政府迅速改变了经济政策,倾向新古典自由主义。1986年,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的新戴高乐主义政党,为共和国团结(neo-Gaullist Rally for the Republic)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迫使中左派总统与中右派总理搭档(cohabitation)。当时,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暂时性的体制危机。然而,这种情况在1993年大选后再次出现。1997年,中右派的希拉克当选总统以后,又出现了左翼联盟赢得国会多数席位,社会主义党领袖里奥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担任总理的情况。在这种联合政府中,总统负责外交和安全,总理负责内政。让—马里·勒庞(Jean-Marie Le Pen)的信奉种族主义的极右组织,民族阵线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崛起。在2002年大选中,勒庞进入总统选举第二轮竞选,但由法国社会主义党、法国共产党和绿党组成的中左翼联盟对垒由民众运动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组成的中右翼联盟,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情况成为常态。(36)

2007年,由为共和国团结党转变而来的民众运动联盟领袖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当选总统,他的右翼政党也获得议会多数席位,但他从右向左靠拢,采取了中右派路线,任命了四名左翼党派成员担任部长;在竞选中曾表示支持左翼新自由主义的肯定性行动;他反对同性恋者结婚,但却倡导非正式的同性恋民事结合(civil unions)和同性恋伙伴像合法夫妻一样接受遗产;他制定与新古典自由主义不一致的环保目标;在2008年全球财政危机时,他宣布“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过时了”,批评“市场专制”,要回到政府干预政策。由此,有人说他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了。(37)

德国以其特有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进行着类似法国的从一边倒政治向妥协调和政治的转变。从1949年到1966年,西德的基督教两党联盟与自由民主党的黑黄联盟联合组阁,实行中右派政治,贯彻以弗赖堡学派(Freiburg School)的奥度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市场经济,融合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政策和新(现代)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政策为一体,实现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高涨的国际声望,使得基督教民主党的政治基础显得牢不可破,总理阿登纳(Adenauer)被看作没有王冠的国王。(38)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形势逐渐发生变化。首先,社会民主党于1959年制定了《歌德斯堡纲领》,取代该党于1925年制定的《海德堡纲领》,走中间道路,拓宽选民基础。该党在20世纪初已经变为走议会道路的修正主义党,但在党纲中仍然坚持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所有制。重建时,该党仍然将自己视为代表工人和工会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但是,在《歌德斯堡纲领》中,该党不再提及所有制问题,而只倡导建立在自由、正义和社会团结基础上的社会民主,使该党成为全民党;对于基督教民主党的政策,从反对转变为支持;同时,维护福利国家政策,保护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新社会运动和新左派的反传统思潮动摇了所有传统党派的政治基础。1966年,自由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在财政赤字问题上发生分歧,退出联合组阁,艾哈德总理因此辞职。基督教民主联盟被迫与其反对党,社会民主党结成大联盟,联合组阁。(39)从此,显现了两党势均力敌,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

在1969年大选中,社会民主党背离基督教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结盟,赢得议会多数席位。1982年,自由民主党又因其与社会民主党在财政经济政策上的分歧而脱离联盟,转而又与基督教民主党结盟,基督教民主党的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成为总理。这种政治格局在1983年和1990年的大选中得到维持。然而,在东西德统一后,经济不景气削弱了基督教民主党的支持率,基督教民主党联盟在1994年大选中勉强获胜;在1998年大选中大败,得票率降到1949年以来最低,社会民主党与绿党的红绿联盟获胜。社会民主党领袖和总理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der)实行第三条道路政治路线。一方面,逐步减少核能,支持新能源开发,允许同性恋自愿结合,放宽移民归化管制;另一方面,实行倾向新古典自由主义的2010议程改革,减少社会福利和减税。在2005年大选中,红绿联盟与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的黑黄联盟都没有获得议会多数,基督教民主联盟与社会民主党再次组成大联盟,联合组阁。基督教民主党的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成为总理。在2009年大选中,黑黄联盟获得联邦议会多数,联合组阁。同时,社会民主党、绿党和左派党所占据的席位加起来,共有290个,形成有力的反对派。(40)因此,妥协、调和政治将继续。

三、万变不离其宗:新现实政治的机会主义特征与政治基本规律

针对当代西方政治的这种妥协调和特征,我国有些学者关注其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思想方法。有学者认为,第三条道路与传统社会民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在方法论上都是实用主义的,甚至随意的。(41)然而,实际上,当代西方的调和政治并没有脱离政治的一般规律,反而更加贴近现实政治。有学者认为,经济繁荣、群体和谐和国家安全是一切政治成功的基本标志。(42)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两大政治派别势均力敌,中间选民势力增长,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执政党占据绝对政治优势的局面不复存在了。执政党在经济、国家安全和群体关系上的政策失误很容易导致微弱多数支持率丧失。由于中间派别势力强大,愤世嫉俗风气流行,反对派通过炒作执政者的政治失误和行为过失,获得微弱多数支持率,并非十分困难。然而,批评、讽刺、挖苦、诉讼能不能将一个政府首脑拉下马,关键在于问题的性质。一个在经济发展、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方面没有明显失误,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国家领导人,尽管时时遇到尖刻的批评和攻击,仍然会有惊无险安然过关。一个言行谨慎,没有过失,但在经济发展、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方面有严重失误,导致人民心理恐慌的领导人,只能成为一任领导人。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对于政府的态度决定于他们对于政府的执政表现的感受,而政府的执政表现则体现在经济、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三个方面。古今中外,概不例外。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民意集中地表现在政治选举中,表现在人民对于党派及其政治代表人物的拥护程度。在议会制中,民意集中地体现在各选区的议员选举中,由国会多数推选出的政府领导人则间接体现全国民意。在总统制和半总统制中,民意通过议员选举和国家领导人选举来体现,当这两种选举出现党派性的不同结果时,民意的体现会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

政府机构中的权力制衡看似政治精英之间的角力和较量,但也最终反映着民意的变化,除非这种制衡改变了政府或国家领导人,两次选举之间的政治制衡和监督最终也要通过下次政治选举体现其政治效应。美国宪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合众国的总统、副总统及其他所有文职官员,因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和轻罪,被弹劾而判罪者,均应免职。”至今,美国总统没有因叛国(treason)和贿赂罪而被弹劾的,但有三位总统因其他重罪和轻罪而被弹劾或遇到麻烦。除了权力制衡和社会监督以外,美国历届总统没有触犯叛国罪与美国宪法对于叛国罪认定的严格规定有关;政治的市场化使得美国总统可以在退休后,以咨询、演讲和出版传记等方式获得巨额收入;虽然,美国1971年制定的《联邦选举活动法案》规定了对于个人政治捐款的数额限制,候选人仍然能够募得巨额政治献金,以至于好多总统候选人不接受联邦政府的选举配套资金;所以,美国的政治领导人似乎没有必要去接受贿赂。被指控犯罪的三个美国总统是被弹劾的第17位总统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和第42位总统比尔·克林顿,以及第37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约翰逊因反对给予黑人民事权利而被众议院弹劾,克林顿因性丑闻被弹劾,但都没有被参议院定罪。因而,无罪开脱。尼克松在因水门事件,面临被弹劾并被定罪的情况下,主动辞职。但随后被继任的福特(Ford)总统赦免。这三起指控总统的案件中,两起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30年中。另外,有17名其他官员被弹劾,包括15名法官、一名参议员和一名战务部长,其中七名无罪开脱。按时间段来看,1986年以来,五名法官被弹劾,四名被解职,一名辞职。(43)

自从1782年英国出现第一起不信任案以后,国会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案(motion of no confidence)逐渐成为欧洲国家制衡政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借鉴了美国的弹劾条款。法国1958年宪法第68条规定“除叛国罪外,共和国总统对其执行职务的行为不负责任。”并规定,议会两院可以对总统提出控告,被控告的总统由特别高等法院审判。“政府成员在执行职务中犯罪,应按犯罪当时确定的重罪或轻罪负刑事责任。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犯有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政府成员及其同谋犯。”第49条规定:总理对国民议会负责,在国民议会通过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总理必须向共和国总统提出政府辞职。”由于第五共和国宪法加强了总统的权力,只有一次成功,但实际上没有效力的不信任案。1962年,蓬皮杜政府在不信任案表决中失败,但戴高乐解散了国民议会,并且,赢得议会选举,重新任命蓬皮杜为总理。(44)2008年,就出兵阿富汗问题,社会主义党提出不信任案动议,但没有成功。(45)

德国1949年基本法第33条规定“国家主权之行使,在通常情形下,应属于公务员之固定职责,公务员依据公法服务、效忠。”第61条规定:如果联邦总统故意违反本基本法或任何其他联邦法律,联邦议会和参议院得以向联邦宪法法院提出弹劾。如果,联邦宪法法院认定弹劾成立,得宣告其解职。第67条规定联邦议会选举总理,并有权对于联邦总理表示不信任。第68条规定,联邦总理可要求信任投票,如未获得联邦议会议员过半数支持时,联邦总统得经联邦总理之请求,解散联邦议会。但当联邦议会多数选举另一总理时,此项解散权应即失效。由于德国的政治博弈基本上是在议会和总理之间进行,总统是虚位总统,对于总统的弹劾规定的政治意义大打折扣。1982年,议会通过不信任案,以基民党的科尔取代社民党的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为总理。这是西德历史上唯一通过不信任案将政府赶下台的案例。2005年,社民党总理施罗德主动提出信任案动议,并且,促使自己党的议员不要支持自己的政府,导致重新大选。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没有获得理想结果。最终,社民党被迫与基民党联盟组成第二次大联盟。(46)

英国没有正式宪法,对于国家领导人行为制约规定不明确,但有不信任案惯例。在历史上曾有11位首相因不信任案,被迫下台。但由于执政党及时改变政策,并加强对于本党议员的纪律约束,自从1925年以来,只有一次成功的不信任案,即1979年,在工党已经失去下院多数的情况下,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的工党政府以一票之差,在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领导的保守党提出的不信任案表决中败北。

在西方的权力制衡体制中,对于行政部门领导人的监督和制裁直接由立法和司法部门来实施,但从根本上讲,这种制衡关系体现着人民参与其中的社会监督。因为,国会议员是民意代表,他们的立法和弹劾提案是在社会呼声的督促下形成的。政治制衡和社会监督往往为党派斗争所利用。然而,在成熟的民主政治体制中,通过法律诉讼来把一个国家领导人赶下台,从而导致政治不稳定的案例很少。美国弹劾案数量和德国的不信任案数量在近几十年中的增长与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出现相契合,但法国和英国的不信任案则由于人为地维护政治稳定而减少。所以,评判政府的最主要的手段还是数年一次的大选。弹劾、不信任案、法律诉讼、丑闻往往成为影响下次大选的因素。这种因素能不能导致政府领导人和执政党的更替,决定于选民对于政府的执政表现的整体评价。由于民意容易被操纵,选错人的选举结果难以避免。但如果选民受骗,在下次选举中,执政党会遭到倒戈报复。评判政府执政行为的标准只能是政府在经济发展、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三个方面的表现,人民在这三个方面的感受决定他们对于政府的评判。以民意为基础的政治评判也有自私性的一面,不仅有国内政治中的利益集团的自私性,而且,民族国家,说到底也是一个超级利益集团。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民往往支持帝国主义政策,但这种损害他国利益的政治支持有一个限度,即有利于,至少不损害本国的国家安全。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二战后创纪录的经济滞胀和高失业率,民众对于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满,英国工党和美国民主党先后将政权拱手让给保守党派。老布什曾因第一次海湾战争的速战速决,而得到89%的民意支持。然而,时值1992年,美国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只有大约5%的选民感觉政府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好转。因而,老布什总统因忽视经济问题再选连任失败。(47)克林顿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进行福利改革,使对华贸易与人权脱钩,带来经济繁荣,将老布什任内的财政赤字变为财政盈余。虽然有持续不断的性丑闻,克林顿在离任时,民意支持率仍然很高。(48)由于克林顿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良好表现,在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方面也没有明显的问题,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在最高法院判定选票有争议的佛罗里达州停止重新计票后,民主党候选人戈尔以选举人票的微弱少数,没有当选总统,但却赢得多于小布什的大众票。(49)小布什两任结束后,政权由共和党转向民主党,是由于反恐扩大化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使人民感到不安。法国中左翼的社会党一共产党联盟在20世纪80年代,因经济衰退,而改变福利国家政策。德国基督教民主党联盟因经济问题,在1998年大选中失败。德国社会民主党因减少社会福利,引起一些社会下层不满,导致1995年的连任失败。在2010年大选中,英国工党在大选中失败,是由于布莱尔政府参加伊拉克战争,导致人民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担忧。由此可见,虽然,新现实政治突出了政策灵活性和政治策略的重要性,但是,执政党能否最终得到选民的支持,仍然决定于其在经济发展、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三个方面的执政表现。

注释:

①http://as.wiley.com/WileyCDA/WileyTitle/productCd—0745624499.html,2011年1月24日引用。

②Frank Parkin.Middle Class Radicalis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68.

③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New York:Basic Books,1973.

④Ronald Inglehart.The Silent Revolution: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⑤Post-Fordism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Post-Fordism,2011年1月26日引用。

⑥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⑦Anthony 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⑧Anderson D,Davidson PE.Ballots and the Democratic Class Struggl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43.

⑨Berelson,Bernard R.,Paul F.Lazarsfeld and William N.McPhee.Voting :A Study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4.

⑩Campbell,Angus,Philip E.Converse,Warren E.Miller,and Donald E.Stokes.The American Vot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11)张纯厚、迈克尔·马格利斯:《美国选民心理》,第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Key Valdimer Orlando.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New York:Knopf.,1965.

(13)Nicos Poulantzas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os_Poulantzas,2010年1月26日引用。

(14)Norman H.Nie,Sidney Verba,and John R.Petrocik.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Cambridge,Massachus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5)V.O.Key.“Secular Realignment and Party System”.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ume 21,Issue 2 (May 1959),1959,pp.198~210.

(16)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1992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presidential_election,_1992,2011年1月14日引用。

(17)Republican Revolution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Republican_Revalution,2011年1月14日引用。

(18)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2000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presidential_election,_2000,2011年1月14日引用。

(19)United States gubernatorial elections,2010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eye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n_gubernatorial_elections,_2010,2011年1月14日引用。

(20)Dealignment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Dealignment,2011年1月15日引用。

(21)Dealignment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Dealignment,2011年1月15日引用。

(22)Clark TN,Lipset SM,Rempel M.,“The declining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lass”.Int.Sociol.8:293~316,1993.

(23)List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o-litical_parties_in_the_United_States,2011年1月15日引用。

(24)List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olitical_parties_in_the_United_Kingdom,2011年1月18日引用。

(25)赵洁、赵阳:《“第三条道路”: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再读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6)Gradualism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dualism,2011年1月27日引用。

(27)Presidency of Bill Clinton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Presidency_of_Bill_Clinton,2011年1月4日引用。

(28)Triangulation (politics)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angulation_(politics),2011年1月4日引用。

(29)Baraek Obama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ack_Obama,2011年1月4日引用。

(30)Ronald Reagan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Ronald_Reagan,2011年1月4日引用。

(31)Gerard F.Anderson,Uwe E.Reinhardt,Peter S.Hussey and Varduhi Petrosyan.“It' s The Pricea,Stupid:Why TheUnited States Is So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Health Affairs,Volume 22,Number 3,May/June 2003.

(32)George W.Bush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W._Bush.2011年1月18日引用。

(33)http://www.earlhamsociologypages.co.uk/elections9297.html,2011年1月15日引用。

(34)History of the Labor Pary,http://www2.labour.org.uk/historyofthelabourparty3,2011年1月15日引用。

(35)http://www.earlhamsociologypages.co.uk/elections9297.html,2011年1月15日引用。

(36)Politics of France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s_of_France,2011年1月18日引用。

(37)Nicolas Sarkozy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olas_Sarkozy,2011年1月18日引用。

(38)Konrad Adenauer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Konrad_Adenauer,2011年17日引用。

(39)Kurt Georg Kiesinger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Kurt_Georg_Kiesinger,2011年17日引用。

(40)Free Democratic Party (Germany)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e_Democratic_Party_(Germany),2011年17日引用。

(41)常欣欣:《“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相比较之异同》,《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

(42)张纯厚、迈克尔·马格利斯:《美国选民心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Impeach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Impeachment_in_the_United_States#Impeachment_of_a_U.S._President,2011年2月24日引用。

(44)Impeach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Impeachment_in_the_United_States#Impeachment_of_a U.S._President,2011年2月24日引用。

(45)French goverment wins no-confidence vote on Afghanistan,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8/04/08/us-france-censure-idUSL0828897120080408,2011年2月24日引用。

(46)List of prime ministers defeated by votes of no confidence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rime_ministers_defeated_by_votes_of_no_confidence,2011年4月24日引用。

(47)张纯厚、迈克尔·马格利斯:《美国选民心理》,第15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Bill Clinton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Bill_Clinton,2011年1月19日引用。

(49)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2000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presidential_election,_2000,2011年4月21日引用。

标签:;  ;  ;  ;  ;  ;  ;  ;  ;  ;  ;  

意识形态多元化与政治和谐:当代西方新的现实政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