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初探_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初探_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体系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2)02-0035-03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取向与该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心理学学家E·罗斯的《社会心理学》专著几乎同时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正式诞生。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自20年代以来,当文化人类学家在上述两大传统的影响下,涉足文化与人类行为的互动研究时,又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①。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它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则强调群体变量的重要性,它关注群体以及试图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而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则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它是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的。70年代以后,还有人从社会生物学的立场出发,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以上几种研究倾向决定了社会心理学边缘性的学科性质和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内容体系。

社会心理学起源于英国,发展的主体在美国,于20世纪20--6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形成或提出了不少理论。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苏联开始复苏,形成了具有苏联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由于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大阵营,同样表现出不同的研究倾向:在美国,社会心理学以研究社会生活条件背景下的个体行为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主,它不承认集体心理的存在,只是在个体心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小群体的研究。而苏联心理学家则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以研究群体心理为主,强调研究集体和大型集团的社会心理现象,轻视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心理的研究。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意识形态的改变,二者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倾向之间的差异又出现缩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不同取向,对于该学科的内容和体系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各种社会心理学的专著,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编排体系上具有异彩纷呈的特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现为由最初单一学科的研究取向朝着多学科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三种较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专(编)著进行比较,结合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建构问题来谈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对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及编写特点的比较分析

(一)章志光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及特点

章志光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书,是我国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本世纪90年代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该书的内容体系可分为四个部分:总论部分(第一、二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对象与方法,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个体的社会心理部分(第三章至第十章)介绍了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归因与决策、态度及其改变、人际沟通与吸引、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等内容,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了个体的种种社会性心理活动;群体的社会心理部分(第十一至十三章)介绍了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从众、服从、依从、领导者与下属群体的内容;应用心理部分(第十四至十八章)分别介绍了环境与心理发展、消费与广告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学、婚姻与家庭心理、犯罪与司法心理等应用性内容。

该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更新了以往出版或翻译的专著或教材的内容。该书参考了多本80年代出版或再版的《社会心理学》及90年代的文献资料,吸收了国外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比较客观地介绍了社会认知、决策和价值取向理论,适应了时代和科技发展。

2、体现了求实的精神。该书作者能够以自己的标准和观点,对于前人的理论和实验材料,在该肯定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具有独到之处的实验方法予以引用。

3、力求“中国化”。为了建设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书作者经过鉴别和筛选,通过兼收并蓄的方式,对国外那些较严肃和较符合我国实际的研究成果,给以适当的评论和作为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加以对待。为了表明这些研究的普遍适用性,作者常采取举例的形式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将这些理论为我所用。其次,该书尽量把国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有关实验材料纳入有关的章节,为加强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该书在编写上遵循和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继承与求新性的统一;理论和应用性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②。

(二)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及特点

沙莲香教授著《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是我国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较早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内容共十二章,该书第一章首先论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问题,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问题的理论,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旗帜。在这个前提下,该书提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是能够直接揭示人类心理特点的社会心理现象自身,并具体展开了社会心理现象所具有的基本过程:作为内过程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属于社会个体内部的微观心理世界(第三至第九章);作为外过程的群体心理(包括有组织群体的心理现象和无组织的心理现象),属于存在于广泛群体生活中的宏观心理世界(第十至十二章)。

该书还注重社会生活环境对社会心理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注意吸收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提出的重要原理并结合中国人的特点,研究有关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探讨了在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遗传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大众媒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一代人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点,研究了值得重视的现代人像问题。该书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和我国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③。

(三)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及特点

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社会行为研究》是九十年代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一部社会心理学专著。作者在其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走出单一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取向出发来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从传统与现实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

该书的内容和编排体系为:总论部分(第一至三章)论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论述了它的由来和发展尤其是近百年来的现代历史,论述了这一学科取自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而又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在第四章中,作者综合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对人的社会化这一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作了充分的说明;第五、六、七、八章为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在论述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和社会沟通问题时,尽可能吸取了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的思想;第九至十一章中,通过对有组织的群体和无组织的集群以及角色行为的研究给予了最充分的反映;最后,在第十二至十四章中,作者以文化的影响为线索,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现代知识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和改变给予了深入的分析。该书的全部论述体现出的根本特色为:该书是在多维视野下探求人类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三、关于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比较

不难看出,三种不同版本的《社会心理学》对该学科的学科性质的观点是一致的,它们均肯定了该学科的边缘学科的性质,并且认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均包含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但是它们又有不同的出发点:

1.章志光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学科角度出发来研究个体及群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该书主要强调个体心理变量的重要性,在内容体系的编排上,把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均作为独立的章节加以详尽的介绍和论述,材料丰富,可读性强。该书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心理发生和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律和理论,诸如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归因理论、决策理论、场论、社会作用力理论、合理行动理论、人际行为三维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等。特别是社会认知理论和态度改变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设,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作者主张应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对从社会学及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持批评的态度。

2.沙莲香的《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和群体心理的现象和规律的,该书突出了群体变量的重要性,重点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活动的影响作用,论述简洁明了,在介绍有关社会心理的理论和模式的同时,在每个章节均介绍我国社会心理学关于该领域的有关实验研究,如社会知觉显现性、社会印象研究、对人的认知的实验研究、认知理论与态度变化研究、信息理论与态度变化研究、关于现代人像的研究等理论。在个体心理的研究方面,该书把社会感情作为独立的一章内容来进行论述,论述了社会感情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有关社会感情的实验研究。这与别的教材相比是独具特色的。

3.周晓虹的《现代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维视野的角度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该书在内容体系中,表现为多学科内容兼容并蓄,在研究传统的个体社会行为时,作者赋予了大量的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突出解决传统社会心理研究过程中的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和采用微观研究方法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此外,还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化、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个体人格、群体人格和民族性格的影响,论述了社会现代化条件下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状况。该书对我国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以及中国人特有的关于人情、孝道和面子的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也作了一定的研究。该书对于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四、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将会呈现本土化和世界化相统一、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和各种研究取向相综合的趋势。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笔者认为,该学科的内容体系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突出心理学内容的主体性特点。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突出以心理学内容(包括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为主体的特点,突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为了弥补单一的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不足之处,可以采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作为辅助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但是不能用别的取向和研究方法来冲淡该学科研究的主体性。

2.强调多学科内容兼容并蓄的原则。单一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曾经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严重地脱离社会现实,使现代社会心理学因无力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而陷入重复的危机之中。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其强调单一的心理学取向,突出表现为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加强宏观的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加强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从多种学科角度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便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不同的研究取向及多学科内容的综合,使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异彩纷呈,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加增强。因此,多学科内容兼容并蓄,应当成为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原则。

3.贯彻本土化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如何使国外的有关理论和模式为我所用,真正体现出中国化的特点,如何应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改革实践,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社会心理学理论建设中,必须贯彻本土化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充分地吸收国外有关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及态度发展理论等中间的合理性成分,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导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促进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真正地扎根、开花和结果。

[收稿日期]2001-09-25

标签:;  ;  ;  ;  ;  ;  ;  ;  

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初探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